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冻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冻死

由于低温作用引起人体机能障碍而死。冻死一般经过四期。
❶兴奋期:痛苦,战栗,呼吸及循环亢进,精神兴奋,可以维持正常体温。
❷失调期:体热产生的代偿机能失调,体温下降,感觉迟钝,嗜睡,判断失误,运动不灵,进入冻僵状态。
❸麻痹期:植物神经中枢开始麻痹.出现呼吸困难.体温明显下降(直肠温度降到33~34 ℃C )出现幻觉,意识消失。
❹虚脱期:心脏机能减弱,血压下降,出现虚脱状态,最后因心肌纤颤而死亡。冻死时直肠温度为26~30 ℃。尸体所见:尸斑鲜红色,个别尸体在不发生尸斑的部位出现鲜红色斑点。颅骨缝拆开,阴囊、乳房缩小。有的在冻死前脱去衣服,甚至全部裸露。胃粘膜上可见褐色或深褐色出血斑点。

冻死

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超过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限度,导致体温下降,严重影响正常机体代谢和生活功能,而引起的死亡。气温寒冷和保温条件差是导致冻死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为37℃,在此温度,代谢所需酶的活性最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各种生理机能也都正常进行。环境温度低时,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加以维持正常体温。但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中,扩张的毛细血管麻痹,血流变慢,心脏功能逐渐衰退,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明显下降,最后由于大脑的呼吸、循环中枢缺氧,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冻死者的尸体一般呈蜷曲状,皮肤苍白,尸斑鲜红或淡红色,暴露部位皮肤在寒冷的刺激下,因立毛肌收缩而呈 “鸡皮样”外观,有时还可见轻度冻伤。部分冻死者因意识障碍有“反常脱衣”现象。病理检查可见食管和胃粘膜糜烂,胃粘膜下弥漫性点状出血,显微镜下小血管中层细胞水泡变性。冻死的发生多为意外事故,常见在严寒的冬季,登山、勘探或迷路在野外突遇暴风雪,船只遇难。酗酒、吸毒者冬季在户外昏倒。也有老人、久病衰弱者受虐待和弃婴冻死的。

冻死

指受冷极深冻僵而死。《诸病源候论·冻死候》:“人有在于途路,逢凄风苦雨,繁霜大雪,衣服沾濡,冷气入藏,致令阴气闭于内,阳气绝于外,荣卫枯涩,不复流通,故致噤绝而死。若早得救疗,血温气通则生。”

冻死

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远多于产热并超过体温调节限度,影响正常机能而引起的死亡。尸体外表皮肤苍白,暴露的手足等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冻伤。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蓄积而致尸斑呈鲜红色。内脏淤血,脑膜、胃粘膜等由于血管痉挛而呈点状出血。

冻死

冻死

在寒冷环境中,个体保暖不足,散热量远比产热量多,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限度,严重影响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引起死亡,称为冻死。
正常情况下,人能生活在零下50~60℃的低温。但如果各种不利因素相结合,即使环境温度在0℃以上,寒冷也可引起冻伤甚至冻死。
❶个体因素: 裸体、营养不良、消瘦、饥饿、酒醉、婴幼儿、老年、外伤与疾病等因素易促使冻死。
❷潮湿: 当身着潮湿的衣服时,水份蒸发,夺去体温,易引起冻死。在潮湿的环境中受冻,体温放散的速度3倍于干燥空气。全身浸在5℃水中数小时内可发生冻死,浸在0℃水中时,半小时内即可冻死。其原因是水导热速度比干燥的冷空气快25倍。
❸风速: 风能促进传导散热,促进冻伤或冻死。如在我国北方和高原地区,冬季气温常在零下20~40℃,加上寒流及暴风雪的突然侵袭,有时可发生风雪中迷途而冻饿死亡的不幸事故。
检查冰冻尸体时,需先将尸体放在室温中逐渐回暖化冻后,方能进行。不能将尸体放在火炉旁化冻。冰冻尸体僵硬,腐败发展停顿,化冻后,僵硬迅速消失,腐败很快发展,应立即进行检验。尸体化冻后,易发生溶血,浸染组织,应与生前出血区别。若见脑组织冻结,脑容积增加,颅骨缝裂开,不要误认为头部外伤。冻伤尸体皮肤呈苍白色。尸斑呈鲜红色或淡红色,以前认为其原因是组织过冷,物质代谢降低,不能从血液摄取氧气,血液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故血液及尸斑呈鲜红色。近来认为冻死尸体的尸斑鲜红色是死后现象。在体表可能因氧气通过皮肤,弥散进入浅表血管,使其中还原血红蛋白变为氧合血红蛋白。故尸斑鲜红色并非冻死的特征。其他原因死亡者,尸体放入冰库,经一段时间后,尸斑亦可呈鲜红色。体表常见紫红色或蓝色的斑块,分布于手、肘部、膝部、足部,为生前轻度冻伤的表现。组织切片检查真皮充血、水肿,偶见灶性炎细胞浸润。
内脏检查见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张、腔静脉淤血,有时血液冻结。心外膜下点状出血。心肌细胞糖元减少,呈空泡变性、脂肪变性、灶性坏死。间质血管内偶有血栓形成。若濒死期延长,冷空气进入肺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后者不易解离,致肺及左心血液呈鲜红色,而右心血因氧易与血红蛋白解离故呈暗红色。肺充血、出血、水肿。水肿液中含单核细胞,气管、支气管腔内含血性泡沫状液体。肺膜下可见点状出血。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
食道粘膜糜烂或坏死脱落。胃粘膜糜烂,胃粘膜下有帽针头至豌豆大弥漫性斑点状出血,作褐色或深褐色。由于血红蛋白受胃酸作用成为正铁血红蛋白,而后变为正铁血红素,故呈褐色或深褐色。冻死时发生的胃粘膜出血斑称为Вишневский斑。约85~90%冻死者可见胃粘膜出血,它是生前冻死较有价值的证据。如冻死过程延长,则胃粘膜腐蚀、脱落,形成浅溃疡。冻死时,胃粘膜血管扩张的发生机理可能因太阳神经丛细胞发生变性;或体表血管收缩,血液流向内脏而引起;也有人认为胃粘膜出血是因微循环障碍,释放血管活性胺,如组织胺、5-羟色胺而引起。此外,十二指肠、回肠、结肠亦可发生类似改变,偶尔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胰腺脂肪坏死,或发生非出血性胰腺炎伴脂肪坏死改变。有时脂肪坏死累及附近肠系膜组织。肝郁血,肝细胞发生空泡变性与脂肪变。肝糖元含量减少或完全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有血红蛋白管型形成。肾上腺皮质细胞类脂质减少以至消失。上列病变中,左心及肺血液呈鲜红色;胃粘膜出血、糜烂;胰腺炎伴脂肪坏死; 血液粘稠等是低温引起的较特殊的病变。
冻死大多是意外或灾害事故。如冰雪天深山迷路,冻饿而死;精神病患者意识障碍,无人照顾,外出倒在寒冷环境,或室内卧具不足等。他杀冻死较少,如遗弃新生儿、婴幼儿,虐待老人、病人。自杀冻死很少发生。鉴定冻死时,应首先了解案情、尸体发现地点的气温,死者衣着情况,有无冻死的诱因,作详细的尸体检查,排除其他致死性疾病、外伤等,必要时应检查血液酒精浓度。

☚ 中暑死   饥饿死 ☛

冻死

be frozen to death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7: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