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冯延巳《鹊踏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冯延巳《鹊踏枝》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冯延巳《鹊踏枝》冯延巳

冯延巳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注释 ①峰:女子的眉峰。春山:以春日之山色比喻女子的眉黛。晋葛洪《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②“蜡烛泪流”一句:典出杜牧《赠别》(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羌笛怨:表达离别忧思的笛曲。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③盏:酒盏,酒杯。④阳关一曲:指唐代名曲《阳关三叠》。

鉴赏 冯延巳是南唐小王朝的重臣之一,几度拜相,地位显赫,但与同时代的很多词人一样,他的艺术兴趣并不在于反映充满着复杂矛盾斗争的外部世界,而更乐于描摹狭窄窈深的主观情志世界。这种共同性,导致了冯延巳具有和同时代其他人相似的“时代风格”,即王国维所说的“五代风格”,具体表现为“香艳”“纯情”和“纤美”。本词细致刻画了难以言说的离别之态、离别之痛,同时,也体现了冯延巳词所带有的“类型风格”。

首句由追忆昔日欢聚写起。“几度”者,必定聚而又别,别而又聚,几次三番。二、三句写今日欢会。正因为饱尝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所以每一次相见都是珍贵而满含深情的。在男主人公深情凝视的双眼中,窈窕的佳人“却胜当时见”。这三句低回曲折,看似明白如话,实写尽了离人们的共同心理。四、五句“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两人重逢则必切切低语,追想“前欢”,互诉衷肠。此时的女主人公频频转面,眉宇间流露出怨恨之情。身处既相逢又将别的情境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复杂的、流动的。她许是因为言谈所及之事娇羞难当而转面,许是因为长期暌隔佯怒怨嗔而转面,而更多的,是对于短暂的喜悦后再度到来的离别的惆怅。这惆怅写在她春山般淡远的眉峰间,情难自禁时不得不转过脸去稍稍掩饰。





月夜修箫、酴醾春梦图 冯超然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化用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诗意,一则暗示长夜将尽,一则以烛形人,过渡得天衣无缝。以下四句,近人丁寿田、丁亦飞有评论曰:“‘醉里不辞金盏满’及前‘偷整’二句,试想其神态如何,不可等闲读过也。”(《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一夕欢会,又将久别,万语千言,无从说起。女主人公强作精神,整顿衣衫,欲为情人再次歌唱。她怕自己被察觉强颜欢笑,故而“偷整”,然心中哀愁如何能抑?朱唇未启,已觉柔肠寸断,终不成曲。“醉里”句,看似豪语,实为悲语,因不胜别离之苦,希图从“醉里”作别,或可减少苦情也。“阳关一曲肠千断”,女主人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哀哀离歌从胸中迸出,句句都是不舍的心声。

通观全词,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细腻的抒情笔触上,或是纤细微婉的艺术境界上,此词都可以成为表现五代词风的一个标本。结合冯词的具体特征来看,此词不似温庭筠词注重描绘人物的外貌形态,倒颇似韦庄词善用描白,以一系列的动作成功表现人物曲折的心理,既丽且清,既美且雅,深隽博大。(刘玉洁)

集评 陈秋帆:“宛转绸缪,与温庭筠《菩萨蛮》《更漏子》同一情致。”(《阳春集笺》)

链接 羌笛。古代重要的管乐器,因源出于羌族,故名。长二尺四寸,有三孔的,也有四孔的,音色苍凉凄美。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中记载云:“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说皆不同。”

唐代名曲《阳关三叠》。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有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诗作通过对饯别情景的描绘,表现了友人间的深情厚谊。此诗一经传出,就赢得了时人的喜爱,由乐人谱曲,争相传唱,因首句有“渭城”二字,故称《渭城曲》,又末句有“阳关”二字,所以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渭城”“阳关”,从此成了离歌的代称。

鹊踏枝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释 ①寒食: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寒食节内不许用火,在此期间,人们食用提前准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也称“熟食节”。详见本词的链接部分。②香车:装饰华美的车子。③双燕飞来:典出南朝梁江淹《杂体诗》其二《李都尉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④陌:田间的小路,南北向的曰“阡”,东西向的叫“陌”,后遂以“阡陌”泛指田间小路。《史记《秦本纪》:“(商鞅)为田开阡陌。”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



仕女图 【清】 吴穀祥



鉴赏 这是一首闺情词,写一位痴情的女子对久出不归的心上人既怨恨、猜忌又留恋、想念的缠绵感情。此阕与“谁道闲情”“庭院深深”“六曲阑干”四章,清陈廷焯称“古今绝构”(《白雨斋词话足本》卷一)。

上片全为女子的心理独白。她喁喁自语,剖白自己曲折的感情,牢愁郁抑之气尽在其中。句首以问起,伊人如行云之在天际,几日不见,不知道又飘去什么地方了。女子的这个疑惑其实无人可问,无人能解,语气中更多的是叹息和哀怨。“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似乎在埋怨心上人冶游在外,乐而不归,怎也不想一想这大好春色就要消逝。“春将暮”三字,不同于直接说暮春时分,而是体现了时间在一点点推移,叫人自然地联想到许多画面:在一个又一个春光烂漫的日子,女子对镜懒梳妆,登高怀远人,独坐听暮雨,抚琴诉情思……诸如此类。如今韶光将逝,女子的青春年华本就短暂,更何况要经受一日日的相思之苦呢!“百草”两句,复作问语,问寒食佳辰,在百草千花美不胜收的游春路上,男子香车何驻,牵系谁家?依然紧扣“不归”,是一问再问。“百草千花”,既关合春暮,又比喻心上人浪游所遇的各色女子。白居易《赠长安妓人阿软》诗中就有“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喻意相似。这一问,答案同样不得而知,语气中有猜忌,也有挂念和关切。

过片换头,“泪眼倚楼频独语”是一个独立的单句。由这一句反观前半阕,则一切怨怅之情中忽隐忽现的人物形象得以清晰呈现:独守空闺,倚楼而望,泪眼盈盈。“频独语”三字将她若有所思、恍惚中自言自语的情态写得十分逼真,也是对上片的总括和呼应。

下片“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无由通讯,因见陌上归来双燕,又和泪问燕可曾见浪子游踪。从这一看似极痴的举动可见其愁思甚苦。从一开始轻叹、怨嗟到“百草”句猜忌、不满、留恋再到此处浓烈的相思、怅望盼归,女子的愁思连绵不断、交织徘徊又逐步进阶,直至顶点。末两句以景结情,言春愁满怀,乱如柳絮,而入梦依依,茫无寻处。这无处可寻的是飘飞的柳絮还是对方的踪迹?是郁积在心的愁绪还是悠悠长梦? 幽怨至极的感情就在这一片迷离的词家妙境中轻轻化开,宛转蕴藉,情景两得。

王国维谓冯正中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人间词话》),的确,冯词对北宋诸贤的影响之大、之深早已被公认。以此词为例可见一斑。“永叔之‘双燕归来细雨中’‘梦断知何处’‘江天雪意云缭乱’,元献之‘凭阑总是销魂处’‘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等句,均由此脱化。 北宋词人得《阳春》神髓,如此之类,不胜覼举。”(陈秋帆《阳春集笺》)(刘玉洁)

集评 清《张惠言:“忠爱缠绵,宛然《骚》《辨》之义,延巳为人,专蔽嫉妒,又敢为大言,此词盖以排间异己者,其君之所以信而弗疑也。”(《词选》卷一)

清《陈廷焯:“遣辞运笔如许松爽,情词并茂,我思其人。”(《云韶集》卷一)

俞陛云:“起笔托想空灵,欲问伊人踪迹,如行之在天际……结句言赢得愁绪满怀,乱如柳絮,而入梦依依,茫无寻处,是絮是身,是愁是梦,一片迷离,词家妙境。”(《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寒食起源于纪念介子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春秋时期介子推与晋文公一起流亡,文公饥,子推割股以啖文公。后文公复国,独介子推一无所得,遂作《龙蛇之歌》而隐于山林。文公求之,而介子推坚决不出,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为纪念介子推,遂令全国禁火,食冷食。

寒食禁烟的风俗。根据《周礼《司煊氏》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则可以明确地知道,禁火是周代的旧制。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正是仲春时节。寒食节禁火禁烟,家家吃冷食,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说:“饭面饼饵之类,皆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为甜团,切破曝干,尤可以留久。”一说,寒食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成为唐人祭扫的节日。因为清明与寒食这两个传统的节日时间相距甚近,古人常常将二者连结一起,甚至不加区分。唐代以前,寒食、清明主要的风俗只有禁火吃冷食,并没有祭扫的记载。而到了唐代,祭扫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记载道:“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北宋人宋敏求所编的《唐大诏令集》中还收录了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所下的禁止在“寒食”上墓时为欢作乐的诏书,由此可知在唐代“寒食”(或清明)扫墓习俗很盛,有些富人也借此机会到郊外去踏青游玩。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冯延巳《鹊踏枝》冯延巳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闲情:闲愁。②病酒:喝酒过多而引发的疾病。《史记《魏公子列传》:“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③朱颜:容颜。④青芜:草色碧绿的样子。⑤平林:广阔的原野、树林。人:词中指游人。

鉴赏 宋史温《钓矶立谈》评价冯延巳是“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过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在词中,这种对生命的忧患的表现却始自冯延巳。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不同于温庭筠和韦庄,冯延巳的词是介于冷静客观和现实情事之间的,关于情愁也有独到的特点,即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似乎是心中常存永在的一种惆怅哀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这首《鹊踏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此词开头一句“谁道闲情抛掷久”一句,仅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要抛却抛不得的一种纠结挣扎的痛苦。然而关于此种感情的由来,词人却没有明说,只是“闲情”二字便匆匆了结。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曾写到:“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这种不知道来源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这种情对于多愁善感的词人而言,正如同这高山之崖、林木之枝一样是与生俱来没法摆脱的。“抛掷”是对这惆怅寻求摆脱所做的挣扎,一个“久”,更是加深了这种挣扎的程度。“谁道”用了反问语气问出,原以为可以做到的,而谁知道竟未做到。下面“闲情抛掷久”五个字所表现的努力全部落空了。于是下一句的“每”“还”“依旧”都是在说着这惆怅是长久存在的。这里情感的觉醒不是像一般人的相思离别之情那样具体。而是迷惘又有所失落,这是一种更让人无奈的情绪。“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这两句中词人似乎决心一意承担这种负荷。杜甫在《曲江》中就写“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对于如此易落的花,怎么能忍住不多饮些酒呢。“日日”更是说明这份惆怅对花难遣,除饮酒无以度日吧,“不辞”是对此的不悔。词的上阕所写的曾经对“抛掷”的挣扎、“镜里”的反省而依然无悔的情意,是冯延巳经常表现的意境之一,这种沉郁顿挫的笔法也是他常用的。

下阕以一句“河畔青芜堤上柳”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只有这句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这七字却也是为应情而写。写春天的景色,不写杏蕊繁枝、万紫千红,却只说“青芜”“柳”,虽然状物是平常的,但是它们那绿遍天涯的草色和随风飘扬的无尽的柔条,所代表的却是绵远纤长的情意。而下一句的“年年有”,更丰富了这其中代表的痕迹。既谓“年年有”,又何谓“新”?这一设问又照应首句“闲情抛掷久”,即经过抛弃的挣扎,最终又开始的愁;或谓即使为旧愁,岁岁为新,每一次都也有着不同的情怀。如此挣扎、反省却依然不能自解,正是冯延巳一贯用情的态度与写情的笔法。在如此强烈的追问下,词人笔锋一转,只写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这十四个字是惆怅之情至深的传神表现,在这寂寞孤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下,心里的寂寞凄苦足以想见,一个“满”字写风寒凄人,可谓饱满有力! “平林新月”是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从“河畔青芜”的颜色鲜明看,应该是白天的景象,再到这月色初起,说明词人在这小桥的时间之长。如果不是心中有这样一种无法释怀、难以解脱的情绪,谁又会在这寒风中伫立良久呢?

这种无法言明又无法摆脱的孤寂惆怅贯穿整首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在挣扎或是摆脱或是反省,但最终未能言明。这就是冯词的最大特点,不同于温词的冷静客观,也不像韦词拘泥于现实具体情事,他写的是一种长久存在的情思,而且充满着无悔的孤寂,既传达了感情的意境,又表现出鲜明强烈的个性! (朱铭)

集评 清《陈廷焯:“可谓沉着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沉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白雨斋词话足本》卷八)

清《陈廷焯:“起得风流跌宕。‘为问’二句映起笔。‘独立’二语,仙境、凡境? 断非凡笔。”(《云韶集》卷一)

鹊踏枝



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偎:依偎,紧挨着。②黄金缕:指刚刚长出嫩芽的柳条。李商隐《谑柳》诗:“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③玉柱:玉制的弦柱,指代琴、瑟、筝等弦乐器。《文选《江淹<别赋>》:“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霑轼。”李善注:“琴有柱,以玉为之。”④游丝:指空中飘飞的柳絮。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陆龟蒙《自遣诗》(其十三):“数尺游丝堕碧空,年年长是惹东风。”⑤觉来:醒来。慵:懒洋洋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大量写景,情绪寓于景中,雅秀工丽,郁伊惝恍。谭献赞为“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清周济选、谭献评《词辨》卷一)。

上片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偎碧树”以下三句是阑外景。红阑曲折,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微风轻拂,丝丝碧柳随风飞舞。“谁把”两句写帘内景,钿筝骤响,惊起双燕穿帘飞去。作者悱恻的情思皆藏匿于细致的笔触间。首句一个状亲昵之态的“偎”字,与后文“惊飞”呼应,传出“当此春日,物皆互怜,我独何依”的恼恨。“展尽黄金缕”之“尽”字,可见杨柳轻盈,似乎伴着春风尽展自己如丝如缕的枝条,摇曳生姿。怡然的杨柳何尝不是反衬闺中人的百无聊赖呢?“谁把”句中一“移”字,写出了佳人幽怨叹息,轻舒素指的情态。筝声琮琮,双栖屋内的海燕惊飞而去,又是极微妙之兴象。



杏雨浴禽图 夏敬观



下片仍从景中写情,“满眼”三句是因雨而引起惜花情绪;“浓睡”两句是因梦而引起恼莺情绪。“游丝”“柳絮”都是袅袅飘飞,绵绵不尽的物事,象征主人公内心忧思无尽,难以收拾。连用“满”字和“兼”字,与前文“尽”字同,皆从程度上摹写,加之与具体而有深意的景物结合,虚实相生,读来如闻喟叹。本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然而“一霎清明雨”,热闹的气氛顿时被冷雨浇灭,试想雨打花落,大好春色,就这样轻易地抛掷了,闺中独对,如何不春愁缭乱?镇日凄清,原无欢意,想借浓睡梦好,一晌贪欢,偏偏莺声细碎,“惊残好梦”,叫人不能不埋怨黄莺。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可与此并读,然词中主人公的心境迷离,不可简单将一番闺情落到思念怀人这样的实处。

冯词的意境,显出深婉的特色。本词中阑干、垂柳、游丝、飘絮、落花以及燕影、莺语等等,凡此种种景象共同组成一幅图画,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细腻深婉的情思实在耐人寻味。延巳作《鹊踏枝》十四章,皆幽咽惝恍,如醉如迷,多以为是贤人君子不得志发愤之所为作,有家国之感寓乎其中,然欤否欤?难下定论。或许也就是这样半露不露、含蓄层深的风格赋予了后人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刘玉洁)

集评 清《周济选、谭献评:“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词辨》卷一)

清《陈廷焯:“忧谗畏讥,思深意苦。”(《白雨斋词话足本》卷一)

清《陈廷焯:“雅秀工丽,是欧公之祖。字字和雅,字字秀丽,词中正格也。”(《云韶集》卷一)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鹊踏枝》

花外寒鸡天欲曙,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檐际高桐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屏上罗衣闲绣缕,一晌关情,忆遍江南路。夜夜梦魂休谩语,己知前事无寻处。

【注释】 ①寒鸡:在寒气中啼叫的鸡。香印:将香料末用金属印格印成起讫一贯的文字,烧尽后,灰烬仍存字迹。也作“印香”。王建《香印》诗:“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气。” 浑无绪:全没好情绪。浑,全。②绣缕:刺绣所用的彩色丝线。一晌:谓短暂的时间。③谩语:欺骗人的话。谩(man蛮),欺骗。

【译文】 黎明的寒气中鸡儿叫了,一支支香柱早已变成冷灰,我仍然坐卧不宁没点好情绪。卷门帘有一对喜鹊受惊飞去,屋旁边高高的梧桐树笼罩着一团雾气。没绣完的罗衣扔在了屏风上,片刻的凝思,闪过江南生活的一切往事。梦魂呵不要再来欺骗我吧,我知道昔日的欢快已经无处寻觅。

【集评】 清·冯煦:“若《三台令》、《归国谣》、《蝶恋花》(按即《鹊踏枝》)诸作,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惝怳之所为。”(《阳春集序》引)

近代·张尔田:“正中身仕偏朝,知时不可为,所为《蝶恋花》诸阕,幽咽惝恍,如醉如迷,此皆贤人君子不得志发愤之所作也。”(《曼陀罗寱词序》)

近代·俞陛云:“以上三首(按另二首指《虞美人·玉钩鸾柱调鹦鹉》与《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皆芬芳悱恻之音。凡词家言情之作,如韦端已之忆宠姬,吴梦窗之怀遣妾,周清真之赋柳枝娘,皆有其人。冯词未能证实,殆寄托之辞。南唐末造,冯蒿目时艰,姑以愁罗恨绮之词,寓忧盛危明之意耳。”(《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词语似浅直,然情意沉挚,煞拍又透过一层,更觉凄怆。冯词对社会、人生常常流露出一种忧患情绪,《鹊踏枝》诸阕尤为人称道。此词写思妇彻夜不寐、独自沉思昔日江南情事,亦似别有怀抱。盖借此表达其家国、身世之怅触乎?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鹊踏枝》

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注释】 ①征鸿:飞行途中的大雁。②一晌: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解释为“指示时间之辞,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此处当为“多时”之意。鲛绡(jiao xiao交宵):古代神话中鲛人所织的丝绢。后指丝织的手怕。思量:想念,思念。

【译文】 千万片落梅多情缱绻,凋落之际,还学白雪随风飘转。昨晚笙歌多么易散,我酒醒之际更把哀愁添。高楼凝望,春山四面多凄寒,大雁从我的眼帘中过尽,深深浅浅的暮烟给人以冥漠之感。久倚栏干不见所欢,相思的泪水把珍美的巾帕湿遍。

【集评】 清·王鹏运:“冯正中《鹊踏枝》十四首,郁伊惝怳,义兼比兴。”(《半塘丁稿·鹜翁集》)

清·陈秋帆:“愁苦哀伤之致动于中,蒿庵所谓危苦烦乱,郁不自达,发于诗余者。”(《阳春集笺》)

【总案】 这首词写词人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哀愁的感情境界,充满了象喻的意味。词人用繁花易落与笙歌易散象喻无常人世的必然结局,抒写有情生命所共有的哀伤愁苦;用登楼望远唯见四面寒山、暮烟深浅而不见所欢象喻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境界,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怅惘孤寂之感。词人用托喻笔法抒写自己的主观情意,又不为个别人物事情所拘限,而传达出一种个性鲜明的感情之意境,这是这首词也是整个冯词的特色与成就。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②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闲情:闲散的心情。这里指闲愁。②病酒:因喝酒过量而引起身体的不适。③不辞:不回避。这里有在所不惜的意思。朱颜:这里指青春健壮的颜色。④青芜:形容草色碧青。⑤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新月: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人:指游人。

【译文】 谁说闲愁早已排遣?每到春天来临,还是难以摆脱惆怅之情的纠缠。天天在鲜花之前沉醉,哪还顾惜镜中那日渐憔悴的容颜。河边草色变青柳新绿,试问这新愁,为何年年排遣不完?我独立小桥任那寒风拂面,天晚人归,只有一弯新月挂在林梢上面。

【集评】 清·谭献:“此阕叙事。”(谭评《词辨》卷一)

清·陈廷焯:“正中《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始终不渝其志,亦可谓自信而不疑,果毅而有守矣。”又:“可谓沈著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沈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白雨斋词话》卷一)

近代·梁启超:“稼秆《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文前有文,如黄河伏流,莫穷其源。”(《阳春集笺》引)

【总案】 冯延巳虽历事南唐二主,官位显赫,但在他的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南唐国势日益衰微,党争日趋激烈,位当国家枢要、身处党争漩涡的词人,屡受敌党的攻讦和诟詈,其内心愁苦可想而知,因之词中所发抒的“闲情”,尽管难以指说其具体内涵,但它确实打上了诗人思想的深刻印记,是由诗人的身世、经历、性格以及他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殊感受凝结而成,是诗人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哀愁,充满了独自担荷着的孤寂之感。全词不着意刻画抒情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也不经心描绘具体的景物或情事,为个别人物事情所拘限,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创造一种个性鲜明的感情境界上,从而便具有了主观抒情的直接感发力,能引起人们丰美的感发和联想,具有深美闳约的艺术特色。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鹊踏枝》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销,看却春还去。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

【注释】 ①韶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②灵鹊语:古人以为喜鹊叫是吉兆,唐五代时亦然。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吉兆,故谓灵鹊报喜。” 青鸟:据汉班固《汉武故事》,青鸟为神话传说中的仙鸟,是西王母的使者。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③巫山路:典出宋玉《高唐赋》,赋中记楚王游云梦,望高唐宫观,言先王(怀王)梦中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辞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称男女幽会为巫山、高唐等,皆本此。

【译文】 这美好而又令人烦恼的时光能有多久?心悲神伤,眼看看春天又匆匆归去。墙头灵鹊叫只顾心里欢喜,却不知连探信的青鸟也是欺骗自己。心烦意乱如同杨柳千楼,梦中寻觅情人,但只见花飞水阔,哪能有巫山幽会?睁开眼来愁苦无处倾诉,不知心上人是否也象我一样相思?

【集评】 加拿大·叶嘉莹:“‘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三句,所写的虽然也是相思离别的情事,然而却也并不为某人某事所拘限,而能令读者兴起一种属于所有有情之人所同具的虽在隔绝失望之中而相思之情依旧此心难已的共感。”(《迦陵论词丛稿》)

【总案】 此词以景衬情,即物起兴,短幅之中颇有曲折,用笔极富变化。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无浓脂厚粉气味,而且,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它能表达一种有情人之间的共感,包容着对人生某种综合性体验的更为丰美的意境。而这些,也正是唐五代小词进一步走向成熟的体现。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鹊踏枝》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钿筝:嵌金为饰之筝。玉柱:美玉作成的承弦物。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产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海燕。

【译文】 曲曲阑干偎依着绿树,和煦的春风吹来,杨柳轻盈地飞舞。是谁家的女子在把筝弹,那琮琮筝声骤响,惊起双燕穿帘而去。

满眼游丝缕缕更兼纷纷柳絮,正当艳阳朗照红杏烧林之时,洒下一阵清明时节的冷雨。细碎的莺声使她从浓睡中醒来,把那好梦惊破以致无法寻觅在外的夫婿。

【集评】 清·谭献:“金碧山水,一片空蒙,此正周氏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满眼游丝兼落絮’是感,‘一霎清明雨’是境,‘浓睡觉来莺乱语’是人,‘惊残好梦无寻处’是情。”(谭评《词辨》卷一)

清·陈廷焯:“‘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忧谗畏讥,思深意苦。”(《白雨斋词话》卷一)

【总案】 冯延巳作为偏安一隅、国势衰微的南唐小朝廷的宰相,“不能有所匡救,危苦烦乱之中,有不自达者,一于词发之”(冯煦《四印斋刻阳春集序》),这种复杂的心态,词人借闺中女子青春难驻、好梦难寻的深沉叹息加以寄托,但妙在落笔却不露痕迹,通篇只写闺情,好象并无寄托。谭献认为此词“正周氏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是颇有见地的。即使写闺情,词人也是化景语为情语,把闺中女子的落寞感伤寓于“金碧山水,一片空蒙”的景物描写之中,句句景亦句句情,见出词人善于言情的高超本领。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鹊踏枝》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绕砌蛬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注释】 ①蛮蕉:南方的芭蕉。蛮,古代对我国南方民族的统称。风半裂:指芭蕉叶被秋风吹裂。汉郭宪《洞冥记》:“裂叶风,八月风也。”(《岁时广记》三引)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② 蛬(qiong穷):同“蛩”,蟋蟀。丁香结:丁香含苞不吐。古人常借丁香结象征愁思郁结。③塞管:即“羌管”,乐器名。呜咽:悲泣声。④历历:分明可数。

【译文】 秋风萧瑟,吹裂了芭蕉叶,池塘零乱,秋雨把稀疏的荷花打折。在台阶边芳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寂然而止。此时我的万般愁绪就象丁香含苞那样郁结难伸。回首远望西南天际的皎皎晚月,孤雁飞来,塞外羌笛悲泣呜咽。历历在目的前欢旧事,到那里去诉说;重重的万里关山,何日才能没有痛苦的离别!

【集评】 清·陈秋帆:“玩味其意,多凭吊凄绝之慨。”(《阳春集笺》)

【总案】 此为伤景悼怀之作。上片,写面对凄清悲凉的秋景而愁肠郁结。下片,因见“晚月”、“孤雁”,闻听塞管鸣咽,感发无限的生离死恨。联系到南唐讨楚湘,伐桂林、戍益阳,民声怨腾,此词或是对现实有感而发。通篇以景物烘托人情,情景契合,文字疏隽。“历历”二句以情作结,正与“愁肠”句相应,哀婉凄绝。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鹊踏枝》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注释】 ①簟(dian电):竹席。②中夜:半夜。练:白绢。③络纬:虫名,即莎鸡,俗名络丝娘、纺织娘,在秋天鸣叫。金风,秋风。旧说以四季配五行,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

【译文】 冷清的秋夜里独自落泪,枕席凉爽宜人,翻来覆去却不能入睡。一醉解愁醒来才到半夜,徘徊院中见明月如绢秋空似水。房阶下纺织娘叫得多凄紧,庭树在秋风中发出瑟瑟的声音,孤寂索寞我紧紧地关上房门。这里原是和情人携手言欢的所在,一夜相思就使我变得这般憔悴!

【集评】 近代·俞陛云:“写景句含宛转之情,言情句带凄清之景,可谓情景两得。”(《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写相思离愁,专注于景物与心境之刻画,不同于温、韦之侧重于外貌描绘与具体事迹之叙述。萧索秋夜,一片空蒙,西风庭树,阶下寒声,美酒无力,明月无情,可谓形、声、色兼备,其所创造的凄美词境在后来的宋词中时有所见,因而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唐宋词之冯延巳《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冯延巳《鹊踏枝》

《鹊踏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归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释】 ①行云:本指神女。见宋玉《高唐赋》。这里的行云,引申为行踪不定、冶游不归的男子,即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丈夫。②百草千花:这里以花草比喻妓女。寒食:节令名。《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武林旧事·祭扫》:“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悼念抱木焚身的介之推,规定在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冷食,故称。居民都在这天出城祭扫坟墓和游春。③陌上:路上。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译文】 几日不见,我那犹如行云的薄情郎不知又飘浮到何处,他忘了归来,也不想想,这青春就象大好春光一样即将过去。在那百草千花竞美斗妍的游春路上,他的香车究竟系在谁家的大树? 我倚楼怅望含泪自语,那归来的双燕,你在路上可曾遇见我的丈夫?我撩乱的春愁好似这蒙蒙柳絮,只恐在悠悠梦中也难寻到他的去处。

【集评】 清·谭献:“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依依梦里无寻处’,呼应。”(《谭评《词辨》卷一)

清·张惠言:“忠爱缠绵,宛然《骚》、《辨》之义,延巳为人,专蔽嫉妒,又敢为大言,此词盖以排间异己者,其君之所以信而弗疑也。”(《词选》卷一)

清·陈廷焯:“正中《蝶恋花》,情词悱恻,可群可怨。‘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忠厚恻怛,蔼然动人。”(《白雨斋词话》卷一)

清·陈秋帆:“谭复堂云:‘行云、百草、千花、双燕,必有所托。’按此词牢愁郁抑之气,溢于言外,当作于周师南侵,江北失地,民怨丛生,避贤罢相之日。不然,何忧思之深也?后主之‘一寸相思千万缕,人间没个安排处’,与之同慨。身世之悲,先后一辙。永叔之‘双燕归来细雨中’、‘梦断知何处’、‘江天雪意云撩乱’、元献之‘凭栏总是销魂处’、‘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等句,均由此脱化。北宋词人,得《阳春》神髓。如此之类,不胜覙举。”(《阳春集笺》)

现代·刘永济:“此词因心中所思之人久出不归,遂疑其别有所欢,故曰‘香车系在谁有树’。后半阕前三句,言消息不知;后二句,言愁思甚苦也。其中既有猜忌,又有留恋与希冀之意。其情感极其曲折,此张惠言所谓‘忠爱缠绵’,能使其君信而弗疑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现代·唐圭璋:“这首词写少妇埋怨荡子游冶无度,久出不归。她只好倚楼怅望,含泪独语,看到燕子飞来,也要打听一下。春愁撩人,到梦里还找不到他的踪影。以后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内容与本词相同,但含意更深,字句更为凝炼。”(《唐宋词选注》)

【总案】 这首闺情词写一位痴情少妇对冶游不归的丈夫既怀怨望又难割舍的缠绵悱恻之情。从起句到煞拍,女主人公始终徘徊于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相互交织中,随着倚楼而望的时间进程,她的怨恨之情渐渐消失,想望之情渐渐增长。全词对女主人公的容貌服饰不着一字,而是以细腻的笔触集中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其一片痴情,完全借助外物不断作用于人物心灵的历程加以显示,从而使全词显得感情真挚,意蕴深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