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冯友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冯友兰1895—1990

河南唐河人
著名哲学家。曾任广州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等职。著有《新理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等。
字:芝生

冯友兰

四十年的回顾
三松堂自序
访冯友兰教授
一个哲学家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近况
冯友兰
冯友兰
刘佩珩
科学出版社1959年5月版80页
三联书店1984年12月版370页
北京晚报1982年7月6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5年7月14日
旧邦新命——访冯友兰教授
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自传
林阳
郑朝宗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5年7月19日
人间世1935年35期
文献1981年9期,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
1辑第37页,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
第1辑第39页
我过去的工作和未来的展望——在哥伦比亚大
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发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3期
道貌岸然冯友兰
冯友兰
哲学回忆录(1-3)
尚土
郑朝宗
冯友兰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163页
文人画像第94页
中国哲学第3辑第360页、第4辑第452
页、第7辑第363页
冯友兰(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5分册第33页
冯友兰
冯友兰(1895- )
编纂组*环华百科全书第3册第510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第136页

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
信念的旅程:冯友兰传
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三松堂全集》附录
冯友兰学记
陈岱孙等
程伟礼
蔡仲德
王中江 高秀昌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57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96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75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365
冯友兰评传
道通天地:冯友兰
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
三松堂主:名人笔下的冯友兰 冯友兰笔下的
名人
李中华
范鹏
宋志明 梅良勇
单纯编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319页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255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273页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499页

世纪哲人:冯友兰
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
开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三访冯
友兰先生
陈战国 李中华编
冯友兰
范鹏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页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436页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2月2日
冯友兰先生逝世 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8日
斯人已没,学术长存——记冯友兰先生辞世前
苏为群文学报1990年12月6日
深切悼念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与新实在论——新理学逻辑分析法评述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述评
冯友兰的社会历史观
冯友兰的哲学观
默然而观冯友兰
青年冯友兰与河南大学
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略论冯友兰文化观的演
张岱年
王鉴平
王鉴平
赵德志
赵德志
陈来
刘卫东
李中华
人民日报1990年12月7日
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2期
学术月刊1987年12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吉林大学学报1989年3期
读书1990年1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3期
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4期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度过94岁寿辰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北京逝世
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
“百家争鸣,你就是一家嘛”——毛泽东与冯友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陈微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83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80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3页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33页
哲人之交——毛泽东与冯友兰
坐而论道的冯友兰
阐旧邦以辅新命——哲学家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
苏平
赵刚
潘平
唐纪明
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89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106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109页
清华人物志(三)第111页

2

(词)近现代·冯友兰

序:由川黔铁路往遵义,过娄山关。用毛主席词原韵。

思前烈。

长空还照当时月。

当时月。

群峰围拱,流水呜咽。

英雄壮志真如铁。

雄关越了又重越⑴。

又重越。

铁兵钢轨(铁道兵团及铁路工人自称为铁兵。),红军碧血。

(词)近现代·冯友兰

红旗耀。

丰乐桥上红军到⑴。

红军到。

绅粮在叫,乾人在笑⑵。

龙山一会树旗纛(遵义城外有龙山。)。

乾坤从此换新貌。

换新貌。

亚洲在斗,非洲在闹。

冯友兰1895—1990

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伦理学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门,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先后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担任过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届代表。著有《人生哲学》(1926年),《中国哲学史》(1931—1934年),《新理学》(1939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4年),《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1958年),《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1962年),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7册(1978—1990年)等。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其伦理思想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新理学,后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性论。把人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之性”,即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之理,人之正性;二是“人所有之性”,即人及一切生物、动物均有之性,为“人之辅性”;三是“个人所有之性”,与人类之为人无关;恶的来源即“人之性”中的“气质之性”战胜“义理之性”,或“人所有之性”中的生物性克服“人之性”。第二,道德基础说。他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决定的,“人若只有某种生产工具,人只能用某种生产方法;用某种生产方法,只能有某种社会制度;有某种社会制度,只能有某种道德。” (《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275页)第三,道德标准和道德层次说。认为一个行为道德与否,专看行动主体是否以所处社会所要求之理来行动。合乎此理的,是道德的;否则是不道德的;还有一些行动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是非道德的。因此道德评价具有层次性,“所谓一事之是道德底与否,皆是站在行此事者所属于之团体之观点说。”(同上,第231页)第四,道德的作用。道德是维持社会存在的规律,“在一社会内,人愈遵守道德底规律,则其社会之组织必愈坚固,其存在亦必愈永久。”(同上,第356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以庄严静穆的态度无畏地抵御日寇侵略的内在精神,正是中国的道德。第五,道德的继承。道德可以分为“某种社会的”和“社会的”两类,前者是随其具体的社会形态而存亡的,后者则具有永恒性,是不变的道德,无所谓新旧、古今、中外,象仁、义、礼、智、信便是这样的常德。第六,人生境界说。认为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对人生不同的觉解程度构成人生的不同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自然的礼物,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是精神的创造,后者需要学养和功夫,亦即致知用敬。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主要学术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中国哲学史》 。1957年提出中国哲学与伦理道德遗产的继承方法(后被概括为“抽象继承法”),引起巨大争论。他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中有些命题“如果有可以继承底价值,它底抽象意义是可以继承的,具体意义是不可继承的。”(《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在中国哲学史底丰富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修养方法与待人处世底方法。这些思想按其具体意义说,都是封建社会底东西,没有什么可继承的。但按其抽象意义说,大部分还是可以继承的。”(同上,第103页)。他还通过对《庄子·胠箧篇》中“盗亦有道”的分析,指出有些道德规范具有超阶级的工具价值,可以为一切阶级服务。

冯友兰

中国哲学家。1895年12月4日生,1990年去世。河南唐河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燕京大学哲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教授、系主任,兼校秘书长和文学院院长, 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46年应邀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1948年回国被推选为清华大学校务会主席,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调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冯友兰

120 冯友兰1895—1990

哲学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留学。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长期从事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任教授。1946年赴美任本薛文尼大学客座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等职。他在30年代初出版过《中国哲学史》,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40年代起,陆续撰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将程朱理学与新实在论结合,构成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文集》初集、二集等。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作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5岁。

☚ 金岳霖   刘少奇 ☛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

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19年至1923年留学美国,曾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甫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早年研究人生哲学,继而研究中国哲学史,颇有建树。刻意讨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力图以找到一条中西文化和哲学相互理解、补充和融合的道路为己任。把中国哲学史分作“子学时代” (先秦)和“经学时代”(汉—清)两大部分,并运用黑格尔的“正”“反”“合”公式加以研究,达到了资产阶级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最高水平。抗战前后,融合新实在论和程朱理学,创立了“新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新理学》是这一体系的总纲,主要讨论共相与殊相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就是“理”与“气” 的关系。主张“理在事先”、“理在事上”,“真际” (形而上的理世界) 比“实际”(形而下的气世界)更为根本,更为广阔。建国后,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自己过去的唯心主义,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哲学史。主要著作有: 《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两卷)、《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以上六“新”即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自序》等。现编有《三松堂全集》。

☚ 钱穆   吕澂 ☛

冯友兰1895~1990

当代著名哲学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次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哲学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一生潜心研究哲学,著述甚丰。早在30年代就写出《中国哲学史》两卷出版问世。书中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先秦“子学时代”和汉至清“经学时代”两大部分。并在自序中指出他研究哲学史时所持的历史观是采用黑格尔“正”、“反”、“合”之公式。代表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新水平。其后他又把研究的兴趣由中国哲学史转向中国哲学,40年代他先后撰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等著作。这些哲学著作以程朱理学结合新理论,构造成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由于他用资产阶级世界观对中国封建传统儒学加以改造,使他成为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接受新思想,笔耕不倦,撰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其中主要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论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为继承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