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农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农谚nóngyàn

有关农事活动的谚语。如“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农谚nóngyàn

〈名〉有关农事活动的谚语,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农谚;浓艳

◉ 农谚nónɡyàn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例〉~好读好记,对于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 浓艳nónɡyàn  (色彩)浓重而艳丽。〈例〉~的笔墨/ 装饰~/ 牡丹花绽放了,~而芬芳。〈近〉艳丽。〈反〉淡雅/ 素淡。

农谚

指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和规律的谚语。如: “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 “谷雨前后, 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等。季节性和地域性是农谚的突出特点。 农谚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 有一定科学性, 在农业生产中有指导作用。 参见 “谚语”。

语句

语句

群众中传流的固定语句:谚(谚语;谚言;农~;民~) 谣语
通俗并流行的定型语句:俗话 俗语 俚语 野语 野谚 鄙谚 鄙语
某些教徒念的可除炎或降灾的语句:咒(咒语)
道家驱鬼役神的咒语:符咒
用篆字书写的符咒:符篆
佛教禅宗和尚用来启发问题的现成语句:话头
简短的语句:片句
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警句 警语警策辞
秀美的语句:秀语
神妙的语句:妙句
清新优美的语句:新句
华美的语句:丽语 绮语
风趣的语句:谐句
冷僻的语句:隐言
调笑挖苦的语句:剧言苦句
(成句的话:语句)

☚ 字句   标题 ☛

农谚Peasants’ Proverb

中国农民用歌谣谚语的形式,世代口头相传并陆续增添内容的生产经验之结晶,是中国传统农业中独具特色的一份宝贵遗产。
起源 农谚起源与农业的起源密切相关,它的产生有可能早于文字。农谚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篇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歌谣着重于人们思想感情的倾诉,农谚则着重于农事操作的描述,但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在歌颂形式上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
农谚源远流长。如浙江现在流传的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早在《盐铁论》(公元前1世纪)已经出现,该书轻重第十四中有“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又如“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不少现代流行的农谚仍可从历代农书或其他古籍中看到,如“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吓”《沈氏农书》载;“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天工开物》载;“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便民图纂》载;“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田家五行》载:“若要麦,见三白”《朝野佥载》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齐民要术》载。而古书中引用的农谚往往都冠以“古人云”、“谚云”字样,说明被收录的农谚,其时间更早。
内容与特点 中国农谚的数量,据《中国农谚》的记载,60年代从全国收集到农谚10万余条,经过整理、选择、分类,收录了3万多条。可见蕴藏在民间的农谚数量之丰富。《中国农谚》将这3万余条分成作物、措施、林牧副渔、气象、农村社会五大类。作物谚语包括粮食作物(稻麦豆薯等16种作物),经济作物(棉麻烟茶等12种作物),园艺作物(果树、瓜菜、花卉等);措施谚语(包括土壤、肥料、水利、灾害、收获、工具等),加上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和气象,说明了农谚内容覆盖面的广阔。
中国农谚的特色之一是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与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是一致的。如陕西农谚:“麦黄种糜,糜黄种麦”,浙江农谚则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种麦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农谚是:“头伏芝麻二伏粟”。北方称小米为“谷”,但南方的“谷”是指稻,所以南方称小米为“粟”而不称谷。与地域性相对的是共同性,有些农谚,不分南北都有类似或相同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是如此。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有钱难买大肚黄”在太湖地区都有这句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是遗传性的表现,它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是有共同性的。农谚正确反映了这种要求。特色之二是有很强的科学性。农谚因系口头相传,必然简短流畅,便于记诵,好些农谚看来简单浅显,其实包含深刻的科学原理。如华北农谚说“锄头三分水”,浙江农谚说“旱来锄头会生水”。锄头松土,切断了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在北方少雨条件下是很重要的保墒措施。至于南方,一定要在天旱的情况下,锄头松土才有保墒作用,所以农谚也多了“旱来”二字。又如“牛粪冷,马粪热”。同样是粪,还分什么冷与热呢? 实际上牛马吃的饲料不同,粪中微生物发酵的能力也不同,马粪发热量大于牛粪,是有道理的。特色之三是农谚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像“人怕老来穷,稻怕秋来旱”,“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之类的农谚到处都有,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生活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特色之四是农谚也有新陈代谢,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有些农谚过时了,新条件下会产生新的农谚。古代的农民会看星座,定农时,测气象。如“参不落,只管种”。这是黄河流域小麦播种期标准的农谚,“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只要参星不落,还可以种麦。这句农谚虽然还有老农记得,却已不懂它的意义了,实际上已处于消亡的过程中。玉米和甘薯是明朝从海外传入的,300多年来便产生了大量有关这两种作物的农谚。如“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指玉米打顶后可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山地土壤水分少,甘薯苗要插得深即直插,低田水分多,甘薯苗不要太深,宜斜插。解放后推广人工授粉等新技术,相应产生了“人工授粉好处多,棵棵荞麦挂珍珠”,“玉米结婚,子子孙孙”等新的农谚。
作用 历史上的农民长期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生产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传授。农谚便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他们自己创制的经验也常添加到农谚中流传。如果把作物生产的全过程分成诸如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灌溉、收获等各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数量的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有了技术指导,对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农谚farmer's proverb

❶有关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语句通俗,简练押韵,便于记诵和传播,农民往往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各地农村中都有丰富的农谚。但农谚一般地区性很强,有些旧农谚因农业技术的进步或社会经济等条件的改变不再适用。
❷《农谚》,清代农谚专著名。马国翰撰。国翰字词溪,一字竹吾,山东历城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他于1838年回归故里,亲自管理家中农业生产,常与父老谈论农事,搜集很多农谚编成此书。

农谚

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农业生产、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经验的概括。常以一种简练的、易于被群众接受的口头创作形式在民间流传,对传播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知识起着良好作用。农谚的区域性很强,要具体分析,灵活应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