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药污染
因生产、运输、储藏、销售施用农药而污染环境,引起人体和动植物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影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农药污染的主要危害有:
❶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流失到环境中的农药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中,飘动的农药又被空气中的尘埃吸附住,并随风扩散,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又通过降雨流入水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对人、畜特别是水生生物 (如鱼、虾) 造成危害。同时,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会造成土壤板结。
❷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最终会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以后对同种病菌、害虫的防治必须不断加大农药的用药量,不然不能达到消灭病菌、害虫的目的,因而形成恶性循环。
❸杀伤有益生物。绝大多数农药是无选择杀伤各种生物的,其中包括对人们有益的生物,如天敌昆虫、青蛙、蜜蜂、鸟类和蚯蚓等。这些益虫、益鸟的减少或灭绝,实际上减少了害虫的天敌,会导致害虫数量的增加,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❹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接触农药可引起皮炎; 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后,在人体中积累,可造成慢性中毒; 引发男性不育;精子、卵子发生异常而导致畸形胎儿; 可使神经、肝、肾受损,细胞产生突变,并有严重致癌作用。
农村农药污染的防治方法是:
❶树立建设 “环境友好型” 和 “资源节约型” 农村的意识,切实加强领导,把建设生态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❷加强宣传,倡导新的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农业建设知识,强化对农民技术支持和服务,切实转变粗放型耕种发展方式; 出台政策,鼓励农民进行生态种植,合理、科学使用化肥,配施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
❸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加大科技研究和投入力度,重点扶持生物农药技术的开发、生产、推广,支持生态种植技术的研究,大力开展生物防治的技术推广普及。目前,各地防治病虫害都是以用化学农药为主。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加,多发性害虫的抗药性甚至增加几百乃至数千倍,使得病虫害的治理越来越艰难,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危及人的健康及生命。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及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❹改变种植方式,提倡使用绿肥。充分发挥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运用豆、禾间、套、轮作种植模式。这一模式可为国家节约大量氮肥、农药,既能减少病、虫危害和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又能提高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保障农、牧业持续发展。20世纪我国对大豆、花生、紫云英根瘤菌接种,进行过大面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收到很好效果。
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研发高效肥料和新型农药,推广合理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