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经济学agricultural resourceeconomics研究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是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是在70年代兴起的边缘学科。 资源通常是指经济活动中人类可利用的要素或投入。它包括自然资源(土地、水、矿藏、气候等)和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管理、技术等)。在资源经济学中所研究的, 是指自然资源而不包括社会经济资源。 人类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源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资源经济学是在第三阶段才正式形成的。第一阶段在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生产水平低下, 人类对自然依附程度大,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随着经济发展, 产生了对自然资源短缺的认识。于是, 在经济学上提出自然资源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的观点。第二阶段从产业革命开始, 由于技术革新, 开辟了资源利用新途径, 确认了作为生产要素资源相互取代可能性原理, 但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受到忽视。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到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 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 人均占有资源相对短缺, 加上从自然索取资源有超过自然再生能力的趋势,排入环境的废物也超过环境容量。在这种客观条件下, 对资源经济的研究日趋深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资源经济学初步形成, 并逐渐分离出以农业资源如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资源等为研究客体的分支科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其代表作有海地(E. O. Heady)等的《农业的资源需求与产业结构》, 兰戴尔(A. Randall)的《资源经济学》和郝维(C. W. Howe)的《自然资源经济学》等。中国自80年代从国外引进这门学科, 已在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学科建设。本学科与农业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密切联系。它们分别研究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问题, 既有交叉,又有各自的重点。 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在于: 研究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分配、利用和保护的途径; 探索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相互关系,求得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兼顾。农业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❷农业自然资源优化利用的理论和计量方法; ❸农业自然资源供求分析; ❹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经济效果; ❺不同所有制形式对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影响; ❻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包括行政管理、计划管理、经济调节等)。 农业资源经济学agricul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研究农业生产中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它的研究涉及到农学、地学、生物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农业经济、资源经济以及农业技术工程等多学科的广泛领域。其任务和目标,是科学地认识和对待资源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发挥资源优势和潜力,提高资源生产力及其生态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有: ❶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资源考察评价、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与管理的理论; ❷农业资源经济的各论(包括气候、水、土地、森林、草业、渔业、农村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现状评价及相应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措施等); ❸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宏观规划与战略。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最优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