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监测
主要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进行的监测。
大气环境的监测指标包括农业气候和大气污染状况。农业气候的监测指标包括气温、气压、风力、风向、降水量、光照、积温等等。大气污染状况的监测指标主要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即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多少毫克某种污染物,一般用毫克/立方米来表示。经常需要监测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氮氧化物、氟化物、氨气、酸雨、重金属、恶臭、其他有害气体等。
水环境的监测指标包括: 物理指标,即水温、流速、流量、浊度、含沙量等; 化学指标,即pH值、硬度、COD (化学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DO (溶解氧)、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汞、镉、铬、砷、铅、氟化物等; 生物指标,即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水生生物数量等。
土壤环境监测指标包括: 物理指标,即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孔隙度、容重、温度、毛细作用等; 化学指标,即酸碱性,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 (汞、镉、铬、砷、铅)、氟化物、农药残留量 (有机氯、有机磷等); 生物指标,即土壤动物如蚯蚓数量、微生物种群、土壤酶等。生态学指标包括: 生物生长量、生物量、物种量、牧草资源量、海岸带资源量、植被覆盖率、野生动物种群、水土流失程度、沙漠化程度、盐碱化程度、特殊资源情况、自然灾害情况等。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主要有: 调查统计法、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卫星遥感法对大气、水体、土地利用和植被的监测,核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信息储存、管理等,都大大促进了生态环境监测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