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保护战略
在综合考虑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基础上,为维护生态平衡,创造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策略。制定环境保护战略的目的是: 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条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战略,是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谋划。
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环境问题同资源、人口和粮食问题一样,被列为世界性战略问题之一,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环境保护战略。1979年8月,在瑞典政府倡议下,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发展会议,会议发表的声明指出: 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加剧了资源的消耗,粮食的短缺,导致环境的恶化。土地损失和由人口压力而加剧的贫困化,不仅减少了资源基地,而且也进一步造成环境的恶化。人口和工业的发展,加剧了能源消耗,特别是大量砍伐林木,造成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幅度减少,随之出现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条件恶化,农业生产率下降,粮食短缺。会议声明指出: 地球的承载力不是恒定不变的。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健全的管理方法,地球的承载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当然不是无限制的提高。联合国接受了会议声明的原则,认为资源、环境、人口和粮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作为制定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条指导方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战略一般包括: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目标、重点、步骤和重大方针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是: 全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得到解决,农业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措施是:
❶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❷逐年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资,保证资金渠道畅通;
❸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工作;
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
❺积极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以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❻大力推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❼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身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