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agricul- tural development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科。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产生 早在古典经济学形成的初期, 就十分注重经济发展的研究。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学派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些论述,至今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 并影响着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方面,一批经过长期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 需寻求高速度发展经济的对策;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 需要同发展中国家建立符合垄断资本利益的新经济关系。由此, 更广泛地推动了对发展经济的理论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末,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后经20余年繁衍滋蔓, 发展经济学便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门新的重要分支。 在50~60年代, 许多发展中国家把国内各种资源和国外援助的绝大部分投向城市工业部门, 乡村人口贫困如旧, 农业生产力提高甚微, 使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从70年代起, 对一向被忽视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给予较多重视, 认识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于是,对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得到了重视,农业发展经济学便应运而生。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 对它们的农业经济增长和发展情况进行的理论研究, 称广义的农业发展经济学;仅侧重于集中分析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情况的理论研究, 称狭义的农业发展经济学。 对象和内容 其研究对象是, 联系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既往经验, 分析与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因素与过程及其采取的战略、计划与措施, 从中总结经验, 寻找规律, 探索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的途径。目前有代表性的著作, 首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米勒(J.W.Meller)于1966年初版的《农业发展经济学》。该书着重论述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农业的性质和特征;土地、劳力、资本等发展要素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 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业现代化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如土地制度变革、农业投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产品流通、农业经营形式与规模经济、农业发展计划等。 进入80年代以来, 农业发展经济学的内容有了明显拓宽与加深。一些学者逐渐把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整个农村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探讨现代工业化浪潮下的农业发展前景、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和农村中非农产业就业以及产业进化转变的规律等。还有一些学者注重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业人口控制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 以及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事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一样, 都是以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理论为基础的,明显带有资产阶级的偏见。它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或掩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对不发达国家的长期剥削和压迫,掩饰不发达国家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研究的内容往往脱离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从而,农业发展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具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某种庸俗性。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一些学者客观地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根源是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在现实国际环境中还处于受控制、受剥削的不平等地位,并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他们对发展中国家土地制度改革、绿色革命、自给小农与资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阶级分析,着重从结构上、制度上考察农村社会关系。 尽管农业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建基于西方市场经济体系,难以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对策和发展模式,但它的某些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手段是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例如新古典学派的“发展极理论”,提示人们认识到中心城市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两缺口模式”,即从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联系进行分析,指出实行经济开放,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国技术,不应当只重视尖端技术而轻视中间技术或适用技术;在谋求经济增长和发展中,不应当只注意物质资本的扩大,而忽视人力资源的研究,等等,都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农业发展经济学 农业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建立。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人口增长、就业和迁移问题; 农业改造和乡村发展问题; 农村工业化问题; 农业发展制度问题; 市场问题; 以及农业与国际贸易、农业发展战略等问题。农业发展经济学以农村发展为研究中心,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经济现象进行了描述并积累了资料,但至今尚未形成体系。主要著作有西奥多·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苏·加塔克等著的《农业与经济发展》、早水佑二郎和V·W·拉坦合著的《农业发展》等。 ☚ 农业经营经济学 诱导发展理论 ☛ 00005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