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再生产re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ur force农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即:一方面不断恢复农业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是整个农业劳动力数量的补充和质量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再生产一般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其个体方面是指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产生、保持、恢复和提高;其群体方面是指一个农业企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力的形成、保持、恢复和提高。个体农业劳动力再生产是群体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的基础和组成部分。群体农业劳动力再生产,又分为宏观(即国家或地区整个农业部门)和微观(即农业企业内部)两个方面。 在农业人口总数既定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的自然形态是农业人口的再生产。农业劳动力的人数一方面决定于未达到劳动能力的幼年人数;另一方面又决定于已经退出农业劳动的老年人数。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人口的就业性质和水平以及农业人口再生产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形态,即实现农业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工作能力所必需的费用;新的劳动力再生产,即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赡养无劳动能力的家属的费用。在这些费用中,不仅包括衣食的费用,而且包括住房费用、购置家庭日用品的费用以及满足文化需求的费用等。它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即用于劳动者个人消费的个人消费基金,而且还包括用于农业劳动者集体消费的社会或集体消费基金。 农业劳动力再生产有缩小的、简单的和扩大的三种形式。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下,当农业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消耗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就是缩小的农业劳动力再生产;当农业劳动力再生产刚好能补偿劳动力的消耗,则为简单的农业劳动力再生产;当农业劳动力再生产不仅能补偿劳动力的消耗, 而且能保证劳动力的发展和增长, 则为扩大的农业劳动力再生产。农业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恢复和提高、新的劳动力的补充和培训等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其质量的提高, 即农业劳动力的体格、技能、文化、道德等素质的提高。从数量上看, 除了改善布局, 使原来人口稀少、劳力缺乏地区的劳动力有所增加以外, 农业劳动力总数将从相对的减少发展为绝对的减少。农业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这个特点, 不论是在社会主义农业中还是在资本主义农业中都是相同的。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农业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必然伴随着农民的破产和失业人口的增加, 阶级分化的加深和农民大量流入城市。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社会主义制度为农业劳动力再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从多方面发展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根据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运用计划和市场的双重机制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使用实行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和其他经济规律, 决定了个人消费基金按照农业劳动者劳动耗费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社会或集体消费基金逐渐成为满足农业劳动者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来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能够使农业劳动力的劳动耗费及其补偿保持最佳平衡, 劳动力不仅能得到恢复, 而且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既表现在日常劳动能力的提高上, 也表现为劳动者及其后代保持充沛劳动能力的时期的延长。 中国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 对农业劳动力再生产不仅注意到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也注意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中国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的发展趋势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而质量逐步提高; 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日趋增加, 整个国民经济、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乃至农户对农业劳动力的智力投资都也日益增加。中国农业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乃是一个农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人口有计划地转变为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人口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