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军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军户

 元朝户籍名称之一。因政府指定部分人户专门承担军役,故得此名。蒙古旧制,具有贵族或平民身份的蒙古人从军为骑士,衣粮自备,作战中掠夺奴隶与财物按军功大小,归为己有。军户必须出成年男子到军队服役,世代相袭。入据中原之后,蒙古军制逐渐发生变化,军队成分日趋复杂,与之相应,军户有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之分。专服军役的蒙古人户称为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从窝阔台在位到忽必烈至元初期,多次签发汉地的产多丁壮的“殷实人户”充军,世袭军役,称为汉军户,按贫富相资,规定富家每户出兵一名,称独军户,贫家合两、三户出一名,称正军户,其余为贴军户。士卒之家,为富商大贾,则又取一人充军,称余丁军。元朝灭南宋时收集南宋的军队,称为新附军,有家属者便称为新附军户。军户的管理,自成系统,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由设于有关万户府或千户翼中的奥鲁官管理;汉军户由路府州县的长次官兼任的奥鲁官管理;新附军由管军官管理。凡签为军户的,占地四顷以内可免除租税,称为“赡军地”,四顷以上要交税粮;杂泛差役,军户全免;军户不负担和雇、和买等差役,新附军则例外,不仅军人本身支盐粮,家口也可按月支盐粮。政府对士兵只发给口粮、食盐和衣装,马匹、兵器和其他费用均由其家供给。军人征戍远方,装备和日常费用为数很大,军户常因负担过重而被迫出卖家产。各级军官又乘机敲诈盘剥,因而困苦日甚。元代中期,军户逃亡现象已很严重,元顺帝至元五年(1345),下令革罢奥鲁官,军户制已完全破产。

军户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且子弟世袭当兵。亦称兵户、府户。三国时期形成。这些士兵及其家属不属郡县,子弟世代从军,社会地位低下,解脱兵籍要有皇恩赦免。《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二年诏:“吏民可赐爵一级,军户免为平民。”北魏时,戍防北方六镇的兵士,本出鲜卑高门子弟,几代以后,他们的地位低落了,低于一般农户,沦为军户。也有俘虏或坐罪的人充当兵士,其地位更为低下。明代卫所军士,其子孙亦均入军户,代代为兵。清代屯卫兵和充配为军的,亦称军户。

军户

军户

承担军役的人户。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在民户之外,子弟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非经放免,不得脱军籍。北魏的军户,有以俘虏充当的。其北方六镇戍防兵士,又称“府户”,本出鲜卑高门子弟,而数传之后,“役同厮养”,也转化为社会地位卑下的阶层,低于一般农户。元代军队成分比较复杂,军户也根据族属等特点分为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等。蒙古军和探马赤军出自蒙古人户,军民一体,都编入牌子头(十夫长)、百户、千户和万户组织中。汉军则从原金朝统治的北方汉族聚居地区的中等民户中签发。新附军即原南宋的军队,军户的军籍一经确定,便不可更易。其主要义务是每户出一成丁男子当军役。如遇死亡、逃亡,要以次丁应役。元朝政府为保证军队的供给,对各色军户免除各不相等的赋役或按月支应口粮。在汉军户中又实行了正、贴军户制度。即以两、三户或三、五户合并正军一名,其中丁力强者出兵,弱者出钱。出军之家为正军户(亦称军头或户头),其余津贴户则为贴军户。明代卫所军士,其子孙亦为均入军户,世袭为兵。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亦称军户。

☚ 户口   民户 ☛

军户

封建社会世代服兵役的人户。又称“兵户”、 “府户”。始于魏晋南北朝,直至明清。他们专立户籍,其子弟世代为兵,没有皇帝诏令,不能解除兵籍。明代实行卫所制,在卫所的军士,其子孙也必须入军户,世袭为兵。清代也称充配为军和屯卫兵丁为军户。

军户

金、元户名。官府指定出军的人户。金代的猛安谋克户又称军户。元代军户分为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蒙古军户与探马赤军户主要从蒙古各部签发。汉军户在北方农业区签发。新附军户是归降的南宋军人及家属。军户必须出军,政府发给口粮与衣装,其他自理。北方军户可免纳科差,免交四项地纳税粮。元初还可免当杂泛差役与和雇和买。元成宗以后,除边远出征军人之外,其他军户与民户一样承当杂泛差役及和雇和买。南方新附军除本人支口粮外,家口可按月支取口粮。但要承当杂泛差役及和雇和买。田土亦要纳税粮,汉军户普遍实行正、贴户制,数户共出军一名,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和汉军户另设奥鲁管理,新附军户不设奥鲁,由万户府管理。军户数量很大,在诸色户计中仅次于民户。

军户

军户

承担军役的人户。元代诸色户计之一。元代军队成分比较复杂,军户也根据族属等特点分为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等。蒙古军和探马赤军出自蒙古人户,军民一体,都编入牌子头(十夫长)、百户、千户和万户组织中。汉军则从原金朝统治的北方汉族聚居地区的中等民户中签发。新附军即原南宋的军队。军户的军籍一经确定,便不可更易。其主要义务是每户出一成丁男子当军役。如遇死亡、逃亡,要以次丁应役。军户仍需承担一部分其他赋役。汉军户与站户相同,免四顷田地的税粮以供当役者军需,其他土地则与民户一体纳税。元朝政府为保证军队的供给,对军户拥有四顷以上土地的纳税问题,并不认真对待,反而公开宣布不得言告军户地亩数字。实际上是默许军户隐匿土地。出征边远地区的军人之家,杂泛差役及和雇、和买全部蠲免。其余军户量力承担和雇、和买。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除按规定每百口牛、马、羊中抽分一只外,其他赋役均不承担。新附军户全家老小均按月支应口粮,其所有土地与民户一体纳税,并承担杂泛差役。为了保证军人应役,在汉军户中又实行了正、贴军户制度。即以两、三户或三、五户合并正军一名,其中丁力强者出兵,弱者出钱。出军之家为正军户(亦称军头或户头),其余津助户则为贴军户。正、贴军户之间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有时也会因财力和丁力情况的变化,相互转换地位。

☚ 站户   仙茅户 ☛

军户

❶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名,因隶属于军府,故称。或称府户、兵户、营户。其子弟世代为兵,终身服役,除作战外,还要承担戍守、种公田、运输、修建等,社会地位低下,境遇惨苦,非经放免,不得脱籍。亦有以俘虏充当者,如宋沈庆之“前后所获蛮,并移京邑,以为营户”。北魏北方六镇戍防士兵,大多出自鲜卑高门或中原强宗豪强子弟,史称府户。初受优待,经数代之后,“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地位日趋卑下,低于一般农户,最终引起正光四年(523)※六镇大起义。隋开皇十年(590)后,军户逐渐兼属军府所在州县的民籍,同样可以受田、还田,并向政府输纳租调。
❷元朝户籍名称之一。即政府指定专门承担军役的人户。有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新附军户等名目。凡被指定为军户者,必须出成年男子到军队服役,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世代相袭。因来源不同,管理办法有别。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在有关万户府或千户翼中设奥鲁管理,新附军户不设奥鲁,由管军官管理。政府对服军役者只发给口粮、食盐和衣装;马匹、兵器及其他费用均由其家庭供给,每年由奥鲁官向各军户收取,上交转发,后由各万户、千户直接收敛。可以减免税粮,杂泛差役全免。新附军户例外,须和民户一样当差纳税。汉军户中实行正军户、贴军户制。出军者称正军户,不出军只出钱津贴出军者称贴军户,用以贫富相资,保证兵源。军户常因负担过重而被迫出卖家产,有的破产逃亡。元代中期,军户逃亡现象甚为严重。
❸明代卫所军士,其子孙也得入军户。世袭为兵。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者,也称军户。

军户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封建政府依附民。十六国及东晋南朝大都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土家制度,士兵往往由战俘、罪犯及放免的官奴隶组成,他们连同家属在内称作“营户”、 “府户”、“镇户”或“军户”,户籍由军事系统管辖。配置军镇者称“镇户”,配置军府者称“府户”。世代为兵,亦从事生产。需经放免,始可成为平民。《宋书·孝武帝纪》:“免军户为平民。”《宋书·州郡志》中许多郡、县即由“免军户”或“免营户”而设。北魏营户身分同于东晋南朝,但属杂户之列。魏孝文帝革命后,原先身分地位较高的鲜卑兵,亦沦落为“役同厮养”的“营户”、“镇户”或“府户”,亦需放免,才成为平民。府兵制建立后,此类情况才有改变。宋代募兵制下,凡招募为兵的人户亦称军户,但身分地位与上有别,不世袭,年老则退。参见“士家制度”及“杂户”。

军户

户籍隶属于军府的户。魏晋南朝时实行世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户籍隶属于军府,西魏至隋初府兵及其家属的户籍隶属于军府,明代卫所军士及其子孙户籍隶于军府,清代屯卫兵丁以及充配为军的,其户籍隶属军府,这些户籍隶属于军府的户,均称为军户,世代为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