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驱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内驱力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最早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包括两类:原发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内驱力 内驱力neiquli又称驱力。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 并使有机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不断加强,而内驱力则逐渐减弱。如饥饿作为一种内驱力,引发求食行为,而食物的摄入则使内驱力不断减弱。内驱力一词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含义: ☚ 反抗期 内向归因 ☛ 内驱力由内外刺激唤起并指引行动趋向某种目标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推动力。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随需要的满足而减弱。 内驱力drive 内驱力drive亦称“驱力”。指一种为了寻求保持机体的动态平衡或唤醒状态的内部力量。当机体缺乏一种基本的元素(如食物、空气、水),机体就会产生需要,在机体要做出反应时,驱力就被激活了。当得到了所缺乏的元素时,需要得到了满足,驱力相应地减弱。弗洛伊德认为内驱力是一种天赋的力量,与本能是同义语,它促使或阻止有机体的能量的释放。美国心理学家R.S.伍德沃斯于1910年将内驱力引入心理学,仅引用各种本能解释人和动物行为激起的原因,主张用这一来自机械学的概念解释行为的动力。后来C.L.赫尔认为内驱力是一种既能减退又能强化的普遍存在的能量或动力,即把内驱力逐渐扩展到包括行为的心理动力。他把内驱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内驱力,即与生存有关、无需经过学习即可自行强化的能量或动力;另一种是继发内驱力,即预先经过学习才能得到强化的能量或动力。有些心理学家将需要与内驱力两个概念交替使用,不做区分。但应分清两者是制约与被制约的引发过程:需要的缺失引发内驱力,促使有机体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或冲动,而反应的最终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有人把需要看成机体内部的缺失状态,它不一定成为行为的动机,如贫血的人不一定意识到自己体内的缺失,故不能成为行为的动机。只有需要产生内驱力后,才能驱使机体行动。 内驱力 内驱力drive当有机体具有某种生理上的要求或心理方面的追求时,有机体内部所产生的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的刺激,叫内驱力刺激。在有机体内产生的使需要得到满足的驱动力,叫内驱力。以食物为例,饥饿是一种内驱力,它引起求食行为,而摄取食物使内驱力减弱。可见,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的活动指向一定目标以求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激起状态。需要与内驱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一些动机研究的著作中,需要(need)与内驱力(drive)两个概念往往交替使用。但应分清两者制约与被制约的引发过程:需要的缺失引发内驱力,促使有机体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或冲动,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C.L.赫尔认为, 内驱力有两种:(1)原始内驱力,即与生理需要状态相伴随,并和有机体的生存有直接关系的内驱力。(2)继起内驱力,即在原始内驱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习得的内驱力。它是过去的中性刺激与原始内驱力的减低建成联系后形成的,它能引起类似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 ☚ 内倾型 内容反应 ☛ 内驱力 内驱力即“驱力”。 ☚ 驱力 动机 ☛ 内驱力 内驱力即“驱力”。 ☚ 驱力 动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