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周期性与生物钟
人体内有些激素呈周期性有规律的分泌,如ACTH、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甲状旁腺激素(PTH)、松果体素的分泌有昼夜周期规律,女性激素呈每月周期规律。不少哺乳类动物呈年度或季度周期性生殖功能改变,如很多大哺乳动物的动情周期为年度周期,但羊的动情周期为15~16天,大鼠动情周期为4天,恒河猴与人相似亦呈28天的月经周期。这些说明生物界不论动物或人类的内分泌活动呈周期规律性改变。此种周期规律性反映激素的定期释放,可能是受大脑内某些组织所调节,此组织结构称为生物钟。据Axelrod和Wurtman等近20多年有关松果体生理学研究,说明松果体在脊椎动物中是生物钟的重要一环,它调节着光照与松果体和性腺功能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给地鼠延长光照期,则可使松果体的抗促性腺激素活性受到抑制,于是性功能及生殖器官维持于成熟状态而动情繁殖。反之,于冬季1~2月光照减少则可发生松果体分泌增多、性腺功能低下。
人类ACTH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血浆浓度呈昼夜周期性节律,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每日清晨睡醒或活动开始时8~9点以前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半夜后最低,ACTH及皮质激素血浓度波动有密切平行关系,且不受体位、进食等影响,也不受反馈抑制的调节,故在阿狄森病人中如正常人一样有ACTH昼夜起伏的波动。从ACTH分泌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及5-HT的兴奋与γ-氨基丁酸 (GABA)、去甲肾上腺素 (NE)及多巴胺(DA)的抑制而论,提示ACTH的昼夜波动是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所调节的,绵羊CRF已提纯(1981)和人工合成,近年来试用于临床,具有调节ACTH和皮质激素的作用。
人类生长激素从3个月以上的婴儿期开始呈昼夜周期规律,不论儿童成人于白天醒觉时较低,熟睡时上升,儿童夜间生长激素值平均8.7±5.9ng/ml,明显高于白天平均值3.7±4.4ng/ml,有显著差异。成人清晨基础值为1.3±0. 82ng/ml,夜间上升到5.6±3.7ng/ml (超过正常上限5ng/ml),夜间峰值见于入睡1小时后,如延迟睡眠,则峰值将后移,老年人改变较不明显,夜间生长激素不受高血糖所抑制,故认为系受神经所调节,并非由代谢因素(血糖浓度)所调节,提示中枢神经中有生物钟存在。
人类甲状旁腺激素(PTH)的释放呈周期性改变,白天血清浓度非常稳定,从晚上8~12点开始上升,最高峰在半夜后2~4点出现,次晨8点又恢复原来水平。昼夜改变的原因至今不明。
月经周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对于中枢神经和下丘脑的调节,与其他内分泌腺活动关系等问题,尚多不明。成人催乳素(PRL)血水平呈周期性改变,与睡眠有密切关系。一般在入睡后60~90分钟开始上升,以后随睡眠时间而上升达高峰(清晨5~6点钟时),至苏醒后急剧下降,至上午10时左右最低。当睡眠时间改变时,PRL分泌亦随之改变。PRL分泌反映于血浓度呈脉冲样波动性,主要受下丘脑PRL的抑制因子 (PIF,可能是多巴胺)的调节,较释放因子PRF更重要。PRL受多种生理条件与激素、神经递质等影响,其中雌激素(雌二醇)的影响更为显著,故女性血浓度常高于男性,且在妊娠后期达很高水平与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此时昼夜节律往往消失,晚上睡眠期上升幅度减小,高峰提前,但仍有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