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都 中都京都;国都。因国都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故称“中都”。 ☚ 戴天履地 空灵娟逸 ☛ 中都zhōng dū京城;首都:后来报至~,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七八·1944) 中都魯邑。《禮記·檀弓上》: “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是知不欲速朽也。” 鄭玄注: “中都,魯邑名也,孔子嘗爲之宰,爲民作制。”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中都 中都 zhōngdū 亦稱“中郄”。足厥陰肝經穴。在内踝尖上七寸。因其居脛骨中部,故名。主治疝氣,小腹痛,崩漏。其穴始見於晉代典籍,沿稱至今。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三:“中都,足厥陰郄,在内踝上七寸䯒骨中,與少陰相直。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又卷十一:“崩中,腹上下痛,中郄主之。”清·廖潤鴻《針灸集成·足厥陰肝經》:“中都,主治腸癖㿉疝小腹痛,濕痹,足熱脛寒,不能行立,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絶。”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神門 > 中都 中都 zhōngdū 即神門。 中都zhōng dū〖名词〗 中都zhōng dū都城的通称。《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以给~~官。” 中都❶经穴名。代号LR6。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中郄、 太阴。 属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之郄穴。 位于内踝尖上7寸, 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处。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 主治月经不调, 崩漏, 带下, 疝气, 少腹痛, 遗精, 泻痢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 或艾条灸5~10分钟。 中都 中都古时国都或陪都,以其在诸都中位置居中,故称中都。金都大兴府 (今北京),位于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之间,称中都。元代建行宫于兴和路(今河北张北县境),地处大都、上都、和林、西域之间,亦被称为中都。又明代以太祖出生地凤阳府为中都。 ☚ 上都 下都 ☛ 中都 中都古都名。 ☚ 东都 北都 ☛ 中都❶古代对都城的通称。《史记·平准书》:“漕运山东粟,以给中都官。” 中都古县名。春秋晋邑,位于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西汉置中都县。北魏移治今榆次市东。北齐移治今榆次市。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名榆次县。 中都zhōng dū京都。也指一般城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此皆边鄙邪僻之地多有此事,中都则蔑闻也。” 中都zhōngdū❶经穴名。代号LR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属足厥阴肝经。郄穴。位于小腿前内侧, 内踝尖直上7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少腹痛、疝气、下肢麻痹等。平刺0. 5 ~ 0. 8寸。灸3 ~ 5 壮或5 ~ 10 分钟。 中都 中都Liv6Zhongdu足厥阴肝经穴。首见《甲乙经》。别名中郄。为本经郄穴。位于内踝尖直上7寸,胫骨内侧面上。正坐或仰卧取之。穴位后方为大隐静脉; 并有隐神经分支。本穴位置另说在内踝上7寸,胫骨后缘。一般沿皮刺0.3~0.5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1~3壮;艾卷灸3~5分钟。 ☚ 蠡沟 膝关 ☛ 中都地名、都城名。唐开元九年(721)改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蒲州)为河中府,建号中都,同年削除府,京称号,仍为蒲州。859年南诏王世隆称帝,改国号大理,改西京羊苴咩(今云南大理)为中都。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京,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改燕京为中都。即今北京。城之四围凡九里30步。有城门13个:东曰施仁、宣曜、阳春;南曰景风、丰宜、端礼;西曰丽泽、颢华、彰义;北曰会城、通玄、崇智、光泰。贞祐三年(1215)蒙古陷中都,改称燕京。元世祖至元元年至九年(1264—1272)复称中都。后改称大都。元曾建行宫于兴和路(今河北张北),至大元年(1308),建号中都,四年撤废。明洪武二年(1369)以太祖朱元璋生地临濠府为中都,七年改临濠府为凤阳府。 中都首都的通称。《史记·平淮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中都即指京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