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内侍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内侍省

官署名。北齐始置中侍中省,隋改设内侍省,为宦官之职,偶也参用士人,掌宫廷内部事务。唐代沿置,与尚书、中书、门下、秘书、殿中合称六省,领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专用宦官,由内侍,内常侍等负责。高宗时曾一度改省名为内侍监,武则天时改为司宫台,后均复旧名。

内侍省

内侍省

官署名。隋代始置。唐代沿置。掌主内宫事务。《旧唐书·职官志三》:“内侍省:〔《星经》有宦者四星,在天市垣,帝坐之西。《周官》有巷伯、寺人之职,皆内官也。前汉宫官,多用士人,后汉始用宦者为宫官。晋置大长秋为后宫官,以宦者为之。隋为内省侍,炀帝改为长秋监,武德复为内侍。龙朔改为内侍监,光宅改为司宫台,神龙复为内侍省也。〕内侍4员(从四品上);内常侍6人(正五品下)。内侍之职,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之事,总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之官属。内常侍为之贰。凡皇后祭先蚕,则相仪。后出,则为之夹引。”

☚ 内务府   内侍监 ☛
内侍省

内侍省

官署名。北齐初置中侍中省。隋朝改置内侍省,掌理内廷事务。有内侍、内常侍各2人,内给事4人,内谒者监6人,内寺伯2人,内谒者12人,寺人6人,伺非8人,并用宦官; 领内尚食、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局; 文帝开皇十六年 (596)加置内主事员20人,以承门阁; 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为长秋监。唐武德四年 (621)复为内侍省,长官为内侍,次官为内常侍,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之事,总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龙朔 (661—663) 间改内侍监,光宅 (684) 初又改称司宫台。神龙元年(705)复为内侍省 。北宋太宗淳化五年 (994) 改内中高品班院为黄门班院,再改为此,与入内内侍省号为前后省,同为宦官机关,掌殿中拱侍,备洒扫之职。其官有左班都知和右班都知和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 又置内客省使、延福宫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 徽宗政和二年 (1112) 以诸大夫易其名; 其属有: 合同凭由司监官、管勾往来国信所管勾官、后苑勾当官、造作所、军头引见司勾当官、翰林院勾当官,以侍内都知、押班及阁门宣赞舍人充任。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 (1160) 并归入内侍省。金朝改为内侍局,隶宣徽院。明朝改设二十四衙门,取消了相当于内侍省的统辖机构。

☚ 小黄门   内侍监 ☛

内侍省

官署名。北齐为中侍中省,隋避文帝父杨忠讳改为此称。设内侍、内常侍各二人,内给事四人,内谒者监六人,以下还有内寺伯、内谒者等官,皆以宦者为之,下设内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局;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为长秋监。唐高祖武德七年(621)复旧为内侍省,以内侍为长官,内常侍为佐贰官,掌内廷侍奉,出入宫廷宣达诏命,领掖庭、奚官、宫闱、内仆、内府五局。高宗龙朔二年(662)一度改名为内侍监,中宗神龙年间复旧。玄宗天宝十三年(754)以内侍监为长官,内侍改名为少监,为佐贰官。不久再置内侍,与少监同为次官。属官有内常侍、内给事、内谒者监、内谒者、内寺伯、寺人等官。

内侍省

官署名。为宦官之机构,汉时名长秋,其后多沿置。隋时始称内侍省,掌管宫廷内部各种事务。其长官为内侍,副职为内常侍。隋炀帝时又曾改称长秋监,置令一人,少令一人,丞二人,并由士人担任,其余官则仍用宦人。唐高祖武德初复称内侍省,用宦官掌领。龙塑年间曾改称内侍监,光宅年间又曾改称司宫台,但不久均复旧称。唐代宦官之贵莫甚于内侍,其有大功勋者,甚至可官拜大将军。

内侍省

官署名。北齐置中侍中省,隋初改为内侍省,是专掌宫廷内部事务的宦官机构。设内侍二人,内常侍二人,内给事四人,内谒者监六人,内侍伯二人,内谒者十二人,寺人六人,伺非八人,全由宦者充任;领内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六局。炀帝时改内侍省为长秋监,置令、少令等员,并用士人,所属宦官员额减少,领掖庭、宫闱、奚官等三署。唐初复为内侍省,设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内侍四人,皆从四品上;内常侍六人,内给事十人,内谒者监十人,内谒者十二人,内寺伯六人,寺人六人,所属有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与隋同。宋初置内班院,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先改为黄门院,又改为内侍省,与入内内侍省号称前后省。掌殿庭洒扫等杂役,皇帝外出,则执乘舆服御以从。设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自供奉官至黄门以一百八十人为定员。嘉定初,诏内侍省陈乞恩例,亲属充寄班祗候,以十年为限。所属有军头引见司、管勾往来国信所(后改隶鸿胪寺)、翰林院等机构及后苑勾当官。辽南面官中有内侍省,设黄门令,内谒者,内侍省押班,内侍左厢押班,内侍右厢押班,契丹、汉儿、渤海内侍都知,左承宣使、右承宣使,领内库、尚衣库、汤药局。金置内侍局,属宣徽院。明代分设内官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前代宫内各官署的职务,几乎全部包括在二十四衙门之中,而以司礼监统辖其他二十三衙门。其中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其实权甚至在宰相之上。清代将宦官统归内务府管辖,遂无宦官专掌的官署。

内侍省

内庭宦官署。


职掌

轮番直宿、拱侍殿中,并备洒扫之职及诸般杂七杂八役使;或奉使中外;皇帝出巡,随从供役、供使唤等(《宋会要·职官》36之1、《宋史·职官志》6《内侍省》)。


编制

总体上,有内侍班、祗候班、寄班、洒扫班。❶宋初,内班院有监、少监、内侍、内常侍、内给事、内谒者、内寺伯、宫教、博士及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局令与丞等旧官称,实为加官,无职事(《分纪》卷26《内侍省》)。内班院职事官有内班左、右班都知,内班左、右班押班。以上官,随内班院之改名为黄门院、内侍省内侍班院而改名(参《宋史·张崇贵传》)。属官有供奉官、殿头、高品、高班、黄门(《长编》卷71己丑)。
❷景德三年五月至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三日,内侍省长官与内侍官编制为:左右班都都知,左班都知与副都知,右班都知与副都知,左班押班,右班押班。以上为省官。内侍班官为六等: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以及等外小黄门(《宋会要·职官》、《分纪》卷26《内侍省左右班都都知》、《长编》卷71己丑)。此外尚有祗候班十等(《宋史·职官志》9《内侍省内臣叙迁之制·祗候班》);寄班四等(《宋会要·职官》36之2);洒扫班(《宋史·宦者传》1《王仁睿传》、《宋会要·职官》36之6)。
❸元丰改制,立定内侍省官额:左班都知,右班都知,左班副都知,右班副都知,押班(以上为领省官);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以上为内侍班),此外有小黄门;祗候班(即内品)有祗候高班内品、祗候内品、贴祗候内品、后苑内品、后苑勾当事内品、北班内品、散内品、后苑散内品。寄班有寄班供奉、寄班侍禁、寄班殿直、寄班小底等(《通考·职官考》11《内侍省》、《分纪》卷26、《宋会要·职官》36之2)。
❹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内侍班官称自内东头供奉官至内侍黄门改为:供奉官、左侍禁、右侍禁、左班殿直、右班殿直、内侍黄门。祗候班祗候高班内品改称祗候黄门内品(《宋诏令》卷163《改武选官名诏》)。
❺靖康元年,仍依《元丰法》称名,罢政和二年内侍改名之制(《宋会要·职官》36之25)。《元丰法》,内侍自内东头供奉官至黄门,及祗候班(即内品)总共为一百八十人(《宋会要·职官》36之14)。元祐二年定为一百人(同前书卷之19)。寄班,元丰定员十五人(同前书36之25)。内侍省分三案,吏史六员(同前书36之14)。


品位

位次于入内内侍省,如内侍省官转外官,比入内内侍官要减一等(《宋会要·职官》36之16)。内侍省宦官官品最高为正六品(左、右班都知等),最低为从九品(黄门、祗候班)(《宋会要·职官》36之14)。


简称与别名

❶内省。《分纪》卷26《熙宁五年诏》:“熙宁五年,诏内省内臣不得禁中祗应,及入内省人数浸多,今后前后省内臣转至承制、崇班、内常侍许进一子。”
❷前省。《湘山野录》卷中:“止黜其珰于前省,亦不加罪。”《朝野杂记》甲集卷10《内侍两省》:“入内内侍省、内侍省,皆宦官职也。旧号为前、后省。”《职源》:“入内省比前省尤为亲近。”
❸南班。《通考·职官》11《内侍省》:“入内内侍省号北司,内侍省号南班。”
❹前殿。《宋会要·职官》36之10:“王守忠为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都知。两省都都知,国朝未尝除也。于是御史俞希孟乞今后更不除前、后殿都都知。
❺宦寺。宦官机构通称。《长编》卷132壬戌:“内侍省近年改官亦无定制,……堕国家之旧典,起宦寺之威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