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内侍 内侍本指在宫廷中供使唤的小臣,这里指作为人质。 ☚ 黄武 晏驾 ☛ 内侍官名。唐代为主管宫廷事务的内侍省主管官员。置四人,从四品上。又有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均以宦者充当。共掌侍奉皇帝左右,出入宫掖、传宣帝命。 内侍在皇帝宫廷供使唤。《汉书·金日䃅传赞》:“世名忠孝,七世~。”后指官名,唐以后专指宦官。 宦官 宦官宦(宦人;宦吏;宦侍;宦者;宦寺;竖宦) 监(监子;内监;太监;宫监) 阉(阉人;阉儿;阉寺;阉宦;阉官;阉珰;阍阉) 椓(昏椓;阍椓) 珰(貂珰;内珰) 奄(奄人;奄寺;奄官;内奄;奄尹) 火者 巷伯 巷职 寺臣 尹寺 妇寺 中官 内官 内竖 内养 内班 内辅 内侍 内参 内臣 刑臣 刑隶 刑余 黄门 凶竖 长侍 腐夫 腐庸 胯衫 蜩蝉 宫奴 宫者 宫使 宫官 中大人 刀锯之余 另见:宫人 侍奉 帝王 后妃 ☚ 宫人 军官 ☛ 内侍nèi shì❶指宦官。《新唐书·宦者传》:“唐制,~~省官有~~四。” 内侍 内侍官名。隋代始置。唐、宋、金各代沿置。掌皇宫内院杂事,属内侍省。《旧唐书·职官志三》: “内侍4员〔从四品上。汉、魏曰长秋卿,梁曰大长秋,北齐曰中侍中,后周曰司内上士,隋曰内侍,置2人。炀帝曰长秋令,正四品。武德复为中侍。中官之贵,极于此矣。若有殊勋懋绩,则有拜大将军者,仍兼内侍之官。德宗置左右神策、威远等禁兵,命中官掌之〕。……内侍之职,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之事,总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5局之官属。” ☚ 内臣 内大臣 ☛ 内侍 内侍称宦官。内侍本古代官名,因历代以宦官充任,后固指称为内侍。《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孙策归府,早有内侍传说此事与帝母吴太夫人知道。” 《清会典事例》: 内侍,九品。顺治初年设十三衙门,给太监品级,十八年裁十三衙门并裁太监品级。后复设,归敬事房管辖。 ☚ 奚 掖庭令 ☛ 内侍nèi shì官名,汉置,给事宫中。《汉书·金日碑传赞》:"七世内侍,何其盛也。"隋初置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内给事、内谒者、内寺伯等官;内侍为之长,掌在内侍奉、宣传诏令。见《隋书·百官下·内侍省》。唐代内侍省长官为监,掌内侍奉,宣制令;少监和内侍为之贰。见《新唐书·百官二·内侍省》。宋代有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二省都有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见《宋史·职官六·入内内侍省、内侍省》。 内侍官名。北魏置,为内官,多由权贵宗室子弟充任。隋为内侍省长官,以宦者为之,置员二人,官从四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为长秋令,任用士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为内侍省长官,置员四人;玄宗天宝十三年(754)为内侍监长官,后置内侍四人,与内侍少监同为内侍省佐贰官,任用宦官。 内侍官名。隋初始置,为内侍省的长官,员额二人,唐初沿隋制以内侍为内侍省的长官,员额四人,称从四品上。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置内侍监,改内侍为少监,旋仍设内侍,与少监同为从四品上。宋以内侍为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诸称,后因沿称宦者为内侍。参见“内侍省”。 内侍宦官加官名。隶内侍省。内侍之名始于隋(《隋书·百官志》下)。宋前期沿置,为宦官加官高等(唐代四品以下)。“自小黄门以上皆有加官,至内常侍止,内侍以上不常置”(《分纪》卷26《内侍省》)。如“内侍省内侍副都知杨怀敏”、“内侍省内侍押班李祥”(《宋会要·职官》36之9、20),其中“内侍”则为加官。又如“赠内侍、入内都知洛苑使副使王仁睿,雍熙四年六月,赠‘内侍省内侍’,非常例也”(《宋会要·仪制》13之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