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兼爱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不孝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①焉:在此作联系副词,相当于“才”。 ②攻人之疾:治疗别人的病。 ③当:同“倘”,倘若。 ④虽:即使。 ⑤贼:袭击。 ⑥恶:音wu,何。 ⑦亡有:没有。“有”字原脱。下文的“亡有”旧倒,据毕沆说正之。 ⑧谁窃:意同“窃谁”。“谁”为宾语前置。下文“谁贼”、“谁乱”、“谁攻”同。 ⑨劝爱:勉励人们互爱。
 
 【今译】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人,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人,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如果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它就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利自己;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利自己;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利自己,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利自己;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利自己;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利自己。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袭击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利自己的家;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利自己之国。天下动乱的对象,都是这些而已。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
 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孝?还会有不慈爱者吗?如果人们看待子弟和臣下象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这一来不孝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因此,如果看待别人的家庭象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如果看待别人之身象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袭击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如果看待别人的家象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如果看待别人的国象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就不会有。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圣人,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集评】 明·许国:“冒头立意,便自高迈。”
 明·赵瑶:“缔观立意亦自有条理,非若后世儒者之相驳也。”
 明·姜宝:“词既纯正,意又根着,反复辩论,俱是道门内说法,持把兼爱立个眼目,未入门墙者不无骇听。”
 明·林希元:“从家说到国与天下,一层高一层。”
 明·董防:“一篇主旨,结在末句。”(以上均见《二十九子品汇释评》卷十一)
 明·宋濂:“篇中议论,俱是格言。人能依此做去,更无人我恩怨之分矣。”“末句总收上去,总见当兼爱而不可相恶也。”(《历子品粹》卷十一)
 明·王凤洲:“兼爱是墨子一生本领,自君臣父子兄弟以及于民,即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
 明·陈明卿:“重而不复,收得精明。”(以上均见《诸子汇函》卷三)
 明·范介卿:“直在源头上起,如江之岷山,汉之嶓冢,皆从此发下来。三段递下,详与患言之所自后,推本返原,章法甚佳。”
 又:“把患害之本源推究出来,作个入门时开口。”
 又:“篇中许多段节,许多辩难,按其首尾,又若一气呵成,自呼自应,无断续痕迹。”(以上均见《金卫公汇选》)
 民国·张之纯《评传诸子菁华录·墨子》:“此篇大旨绝类儒家之言,所云兼爱,亦非孟子所谓二本之说,盖即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之意。”
 
 【总案】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其上篇。作者认为,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由起,接着回答,乱起于不相爱。进而层层分析:君臣、父子、兄弟互相亏对方以自利,皆由于不相爱。盗杀人,大夫相乱家,诸侯相攻国,也都由于自利而不相爱。怎么解决呢?答案就是兼相爱。若便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盗与人,大夫与大夫,诸侯与诸侯,都爱人若爱己,就不会有攻伐战乱,天下必然安定。最后结论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学说是墨学的核心,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加强团结互助以消弥社会矛盾的良好愿望,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仍不失其一定的历史意义。文章逻辑性很强,熟练地运用三段论、归纳法和对比法,自设问答,层层展开,步步紧扣,首尾呼应,显示出较强的说服力。从结构看,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似为墨翟本人所作。中篇、下篇之内容皆为上篇之补充发展,结构似为墨子言论的缀集。

兼爱上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兼爱上

 题解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即无差等的爱别人,消除嫡庶亲疏观念,它是相对于儒家的爱有差等而提出来的。兼爱是墨家治乱的对策,他们试图通过兼爱来实现天下太平。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观点一致而详略有异。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
 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若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在世上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庭以利他自己的家庭;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于不相爱。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爱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赏读
 墨子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小取》)可见本文阐明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墨子散文的风格,是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阐明他认为正大无失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由此而来的雄辩的气势和力量。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加以广泛论证,是后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
 当然,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