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骆驼史history of camelraising中国是最早驯化骆驼的国家之一,驯化者是北方和西北的民族。据《逸周书·王会解》,商汤时,伊尹为献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𫙢……为献”。 橐𫙢即骆驼,或作橐它、馲駞、骆駞,均胡名之汉语音译。《史记》说骆驼是匈奴“奇畜”之一。据《汉书》载,西域也产骆驼,如鄯善“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后汉梁慬破龟兹,俘获骆驼畜产数万头。而于阗出产一种“风脚驼,其疾如风,日行千里”。在反映匈奴等游牧民族早期生活的内蒙古西部狼山岩画和嘉峪关西的黑山石刻画像中,均有骆驼的形象。在相当于中原西周时代的青海都兰县诺木洪遗址的畜圈中发现骆驼的粪便。 骆驼在先秦时代已进入中原,首先在接近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燕、代被人们饲养。不过,直到汉初仍被中原人视为稀罕珍奇之物,陆贾《新语》把骆驼和珠宝并列。 汉通西域后,“驘驴馲駞,衔尾入塞”。 汉武帝时黄河流域养驼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但汉王朝最重要的骆驼生产基地仍在羌胡故地的河西。李广利出征大宛,一次就在河西地区征发数以万计的骆驼运送军事物资。南北朝时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使黄河流域养驼业发展至高峰。北魏的河西牧场,有骆驼将近100万峰。从北魏起,主持马政的太仆寺也兼管养驼。唐代的养驼业也比较发达。国营牧场大量养驼,规定了骆驼的管理制度,每日饲草、食盐、粟豆的饲喂量,又规定每百头母驼,3年需增殖70头,年死亡率不得超过7%。至宋元,出现了不少医驼、相驼、养驼的书籍,如《疗驼经》、《马牛驼经》、《橐驼医方》、《橐驼经》等。 中国骆驼一直主要用于交通运输,汉时并大量用于对匈奴、西域的军事活动。由于骆驼具有坚强的耐饥渴能力,适应沙漠地区恶劣气候,使它成为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此外,北魏时有人利用骆驼耕挽,驼耕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也曾使用。 除双峰驼外,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单峰驼。 自汉武帝通西域后,中西骆驼来往频繁,单峰骆驼在西汉时期向东流入南疆。《史记》和前后《汉书》等古籍有“一封驼”、“独峰驼”和“独峰驼日行千里”的记载。1982年在古“丝绸之路”的要道新疆民丰县发现一峰7岁单峰母驼,毛呈褐红色,体高一般大于双峰驼。从现存单峰驼的形态特征、血缘和生态等方面考察,可能由于环境不相适应或血缘问题,或因性情暴烈难驯等关系,真正的纯种单峰驼逐渐淘汰甚至绝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