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典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典签diǎn qiān

掌管文书的官吏。陆龟蒙《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雅调宜观乐,清才称典签。

典签

官名。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南朝宋、齐时,朝廷常派其监视出任方镇的宗室诸王和各州的刺史,权力甚大。梁以后渐废。隋唐时,诸王府亦设典签,但仅掌文书。宋以后废除。《南史·顾宪之传》:“ (宪之) 迁南中郎巴陵王长史、南兖南豫二州事。典签咨事,未尝接以颜色,动遵法制。”

典签

典签

掌管文书人员。俞平伯《与叶圣陶》:“前上书附一小诗,计达~。”汪宗衍《与陈垣》:“前奉到书件,即由广州肃覆一函,计达~。”

☚ 掌记   查照 ☛
典签

典签

官名。南北朝时期的南宋国始置。掌参诸州政令。唐代亦在王府置典签,为王府的低级官吏,掌传送王命。《资治通鉴·宋记·孝武帝孝建三年 (公元456年)》: “ (正月) 甲子,以广州刺史宗悫为豫州刺史。故事,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置典签以主之。宋世诸皇子为方镇者多幼,时主皆以亲近左右领典签,典签之权稍重。至是,虽长王临蕃,素族出镇,典签皆出纳教命,执其枢要,刺史不得专其职任。及悫为豫州,临安吴喜为典签。悫刑政所施,喜每多违执,悫大怒,曰: ‘宗悫年将六十,为国竭命,正得一州如斗大,不能复与典签共临之。’”《旧唐书·职官志》: “亲王府……典签2人,从八品下,……典签宣传教命。”

☚ 典礼   典闱 ☛
典签

典签

官名,本为地方州府文书小吏,府州郡内论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后云 “谨签”,日月下又云某官某签,因置典签以典之。南朝宋时皇帝往往命宗室诸王出为各要镇都督兼刺史,都督多是十一二岁的皇子,不能真正行使职权,故皇帝派遣亲信的人担任典签,辅助诸王处理政事,但由于有权直接向皇帝汇报都督刺史之行为,致使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南史》卷《吕文显传》),于是典签权力渐大。萧齐代宋后,进一步强化典签制度,其实权已超过都督,号称 “签帅”。典签甚至代皇帝掌握对诸王的生杀大权,如明帝萧鸾杀诸王时,皆用典签执行,典签咸为皇室自残宗支的工具。萧梁以后,典签权势渐轻。唐代诸王府也设典签,但仅掌表启书疏,宣行教命而已。宋代以后废之。

☚ 王子院   行事 ☛

典签

官名。本为地方行政衙门中处理文书的小吏。南朝宋、齐时,诸王大多位处方面重任。往往威肋中央,骨肉相残之事史不绝书。为加强控制,皇帝乃派寒门出身的亲信为典签,监视方镇及剌史,出纳教命,密报方镇行藏,奉密旨处置方镇,实握全权,号为签帅。梁以后权力渐减。唐代诸王府亦设典签,仅掌文书。宋废。

典签

官名。本为掌管文书的小吏,《南史·恩倖·吕文显传》说:“故事,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后云签日月,下文云某官某签。故府州置典签以典之。”南朝宋初始用士人,呈事传教,类似汉代的主簿,为刺史亲近之职,然仍为刺史自辟的属吏。自宋中叶以后,由于监视出任方镇的宗室诸王和各州刺史的需要,常由皇帝派亲信出任此职,亦称主帅、典签帅、签帅,掌握州镇全权。历宋末以至齐,其权益重,且员额不止一人,轮番回京向时君言事,为时君所信任,刺史、行事的去留,往往决于其口,因此军府诸吏均仰其鼻息;甚至出任方镇的诸王的饮食游止,亦须咨请典签,实与囚徒无异。南齐时凡王府均置典签,诸王出镇州、郡,均置典签。齐明帝之害诸王,均假典签之手。梁中叶以后,典签权势逐渐衰微。北齐于诸州置典签及史,隋初诸州亦置典签,均掌州府文书之事。唐代于诸王府设典签,亦只掌管文书。宋以后罢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