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其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其四》
朱楼深处日微明,皁盖归时酒半醒。 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这首诗是苏轼《虔州八境图》题画组诗中的第四首。 “朱楼深处”一首,环绕朱楼和螺亭两个景点,描绘图中美景并抒写画家的情趣。上二句写“朱楼”。朱楼,是画中人太守(即虔州知州孔宗翰本人)的居处。侵晨, “日微明”的时候,太守就从朱楼深处乘坐车子外出;傍晚,太守返归朱楼,酒刚刚醒了一半。皁(zao),与皂字通用。皁盖,太守乘车上的黑色车盖。 《后汉书·舆服志》: “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盖,朱两轓。”这二句诗,写出一整天的时间和去而复归的人物,然而,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去干什么呢?诗的三、四句,描写螺亭附近的景色,补出了上二句的“悬念”。“薄暮渔樵人去颈,傍晚,渔夫、樵夫都已返回家中。 “碧溪青嶂绕螺亭”,只留下螺亭,依然屹立在碧溪、青嶂之中。着一“绕”字,形象地表现螺亭周围都是青山绿水,景色优美秀丽,十分迷人。这座“螺亭”正是太守白天在此饮酒、观赏,陶然于山水之间,与渔樵为伍的场所,其实境,其情趣,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相仿佛。 这首题画诗,写出了空间的变换,画中人从朱楼到螺亭,又从螺亭返回朱楼;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从“日微明”到“薄暮”;写出了人物的动态,画中人出游、饮酒、观赏自然美景。这样急遽的时空间变化和复杂的人物连续性动作,在绘画中要表现出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绘画艺术是以一瞬间的画面和生活断面,表现形象的静态,它的题材,局限于可以眼见的事物。但是,聪慧的画家却发挥艺术想象的威力,通过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去暗示动作情节,选择可以见出前因后果的一刹那的生活片断,来表现先后承续的动作情节。孔宗翰的《虔州八境图》 (其四)一诗所描写的画面实境,便具有这样的特点。画家用螺亭里的杯盘,来暗示太守白天在此饮酒的情节,就连“螺亭”这种事物也暗示出饮酒,因为“螺”便是酒杯。画家选用“字盖归时酒半醒”这种富有暗示性的生活片断,略去了画中人清晨出游、白天在螺亭饮酒观景等连续性情节。画家给予观画人以最大的想象活动余地。大诗人苏轼一眼便看出了孔宗翰的用意,他凭借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超越时空间的限制,补充并丰富了《八境图》的画意,帮助人们领悟、鉴赏孔宗翰的《八境图》。由此,我们真可惊叹苏轼融通诗画的精深艺术才能,并为我们祖国文学史、艺术史上出现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而感到骄傲。 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本篇自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刘尹答曰‘譬如泻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叹绝,以为名通。”本篇一开始也用泻水于平地,而水的流向不一,来兴起人生命运穷通遭遇的各不相同。人之苦恼往往并不生于穷,而生于差别与攀比;心情抑郁时,会不由自主地唉声叹气。诗人大声疾呼“安能行叹复坐愁”,似乎已经认命,其实反映出他在感情上的苦苦挣扎。不然还写什么《行路难》,还发什么牢骚。发牢骚有什么用呢,也许还有不测。他又想以酒自宽,举杯消愁,不再奏苦声。然而这样一来却更苦了,“人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骨鲠在喉,不吐出来,还不把人憋死吗? 这首诗用长短不齐的句式,写磊落不平的情思,读罢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充分表现了人才受到社会压抑的苦闷。其笔墨之挥斥奔放,亦属创格。 其四这首民歌,写采药女子对战争的反抗情绪。 “三鼓染乌头”,三鼓,古代战争中催征的战鼓,《尉缭子》说: “商,将鼓也,角,帅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则将帅伯其心一也。”染,传遍、传闻到之义。乌头,一种草药,即堇,《本草纲目》云: “乌子,四月采,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子,故谓之乌头。”这句说,女子正采药,听到了催征的战鼓。“闻鼓白门里”,指女子回到白门里后,仍听到鼓声,可见催战之急。白门,相当于城墙。《宋史·王俭传》曰: “宋世宫门外六门城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言: ‘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李白诗云: “驿亭三杨柳,正当白门下”。又,《魏志·吕布传》: “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苏轼曾写诗曰: “犹胜白门穷吕布,欲将鞍马事曹瞒”。“揽裳抱履走”,指女子听到战鼓后,急欲躲避的惊慌神态。“何冥不轻纪”,冥,暗、幽味不明,此指因战争而使社会混乱。纪,道、纲常。轻纪,犹轻视国家法纪、纲常,扰乱国家秩序,为害百姓。这句表现女子对战争的不满。 这首诗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极为特殊。首先,它反映了南朝动乱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战争的反抗情绪以及他们渴望社会安定的思想。其次,在南朝的歌舞声色社会中,诗歌反映的是享乐安逸的社会生活,而本诗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改南朝文学浓重的脂粉气息。第三,艺术上,前二句从侧面极写战争的声势,后二句写女子的反应及心理怨望情绪,尤其是第三句“揽裳抱履走”,把女子在匆忙慌乱之中的情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其四左思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芋。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这首诗咏汉事以抒今情,以长安权贵的豪华生活与著书人扬雄的清苦生活作对比,并对后者加以肯定,表明了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念。 前八句写汉代京城长安权贵争竞豪奢的热闹场景,金、张代指宠臣,许、史分别为汉宣帝皇后许氏、及汉宣帝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代指外戚。后八句写西汉著名学者、辞赋家、哲学家扬雄穷愁著书的寂寞生活,及作者对其人的评价。扬雄曾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言论准宣尼”指此),仿《子虚》《上林》作《长杨》《甘泉》《羽猎》等赋(“辞赋拟相如”指此),又著有《方言》等,他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职务一直很低微,王莽时校书于天禄阁,受他人牵累将被捕,跳楼自杀未死,生平颇具悲剧性。诗人预言扬雄流芳百世(“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的同时,也是宣布自己的不同流俗的价值观;对权贵们呢,则不著一辞,而尔曹身名俱灭之意可知——李白后来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也应西北流。”与此同意。 初唐四杰之卢照邻所作《长安古意》是篇托古意以抒今情的帝京诗中,将左思本诗作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四《那呵滩》属 “西曲歌”。主要是流行于长江中上游和汉水地区的歌谣。沿两江的襄阳、武昌、江陵等市,在当时均以商业发达、交通便利驰名天下。因此“西曲歌”中的爱情描写,有不少诗篇与商贾行旅相关,其中往往具有一种游旅匆促、爱侣怅离的情愫。据陈释智匠 《古今乐录》中云: “《那呵滩》多叙江陵及扬州事。那呵,盖滩名也。”那呵即 “奈何”的音变。此诗由六首对唱的歌组成,这里选录的是第四、五两首,描写的是那呵滩边一对青年男女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为女子所唱。起首两句,连用两个地名,点明男子去向及情侣分别的地方。扬州,非指今日的扬州,而是江苏南京市。江津湾,即今湖北江陵附近的江津。一个“闻”字含义颇深。一来点出二人的非婚姻关系,他们是暗中相恋的一对情人,自然不能长期厮守,对于心上人的行踪,她只能从“闻”中得;二来表明情郎远行启程急迫而且身不由己,事先来不及与情侣款叙,所以女子才“闻”讯后匆忙赶到江边为他送行。这是多么痴情的女子!细味全诗,不难看出造成这对情侣离别的原因不是情感的波澜,而是由于官府繁重的役差。面对着要随船远行的情人,痴情的女子心中自然涌起千般眷爱,万种牵挂。此一去千山万水,吉凶未卜,何时再相见?正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她多么希望情郎哥永远留在身边。这是一个女人对社会对人伦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却不能得到,因为即将启航的船将无情地击碎她的梦想。缘景生情,睹物生恨,女子竟幻想眼前出现这样的奇迹,“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歌中“交郎”的“交”同“教”,“到头”的 “到”又同 “倒”。“倒头”即 “掉头” (调头)。啊,真希望船上的竹篙和木橹统统断折,让我心爱的人马上调转船头回到我的身边。明知情人远行已成定局,明知她的心愿是痴人呓语,却还情不自禁祈盼借助自然的力量,解决社会中问题,希求借偶然事件更替必然结果。足见其情之烈,爱之挚。 其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 何处亲宾哭复歌? 本诗讲变化的绝对性。 首联说,高大的华屋建成了,但它总归有破败的一天;亲戚、宾客们为今日的显贵而高歌,但总有一天他们还会为家道的败亡而痛哭:要之,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诗中的“谁家”,言每一家:“何处”,谓处处。意在强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颔联曰:昨日还炙手可热的显赫之家,今日已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了。“炙手”,热得烫手,喻权势之盛。《新唐书·崔铉传》:“铉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张罗”,形容冷落。《史记·汲郑列传》:“夫以汲(黯)、郑(当时)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诗言“昨日”、“今朝”,意谓时间变化之速。颈联言,一向作为墓地的北邙山并未留下任何一块空之地,东海之波又何曾有一刻停止变化了呢?“北邙”,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与北魏的王公大臣死后多葬于此。“东海”句即沧海桑田之意。喻社会变化巨大。晋葛洪《麻姑传》:“麻姑(传说中的仙人)自说云:‘接待以来,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时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矣,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尾联意谓既不要嘲笑他人贫贱,也不要炫耀自己富贵;因为无论贫贱者还是富贵者,最终的结局都是要走向死亡,成为枯骨,这还有什么不同呢? 这首诗特别强调变化的绝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确都在变化着,运动着,不变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就此而言,本诗所讲的变化是绝对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本诗为了讲变化的绝对性而忽略了变化的条件;另外,它还把两类(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事上的变迁)不同的变化有意地混为一谈。社会人生的变迁显然比自然界的变迁要快得多。自然界的变化,特别是沧海桑田之变,往往需要很长很长时间。这里,时间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还应当看到,作者讲变化的绝对性,实际上带有浓重的悲观色彩。它既是人生的思考,又是官场失意的喟叹。 其四 揭露战争的残酷,反映人民对战祸的悲愤。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在北朝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一处,战争频繁而且异常残酷,给广大人民带来惨重伤亡。所以战士在出征时,心中难免怀有战死疆场不得归的忧伤。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战士远离家乡,战死后尸骨弃落狭谷之中,无人收葬。这是当时人民大量死于残酷战争的真实写照。看来,诗中所表现的悲哀,实际,并不在于战死,因为战士到在疆场已不考虑生与死,最优虑的是死后陈尸荒野,“野死不葬乌可食”,无人收尸埋葬,无亲人凭吊。这就细致入微地描写出战士内心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直抒胸怀,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场面与人物形象(如陈尸荒野无人埋葬、“出门怀死忧”),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自我伤怜,对战争的怨愤,广大人民的反战思想,以及对战死战士的深切同情,实际上,也是对好战嗜杀成性的封建统治者的控诉与抗议。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企喻歌》四曲可以代表北朝民歌的主要特色。它具有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它没有南朝民歌的市井儿女情长、缠绵低吟,及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而有慷慨激越的牧歌、军歌、战歌,及对苦难的呼号,深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 它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而刚健,体现了北朝游牧民族勇武刚强的性格。 其四这首小诗则选取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边塞生活场景。遥远的边塞地区,在历来的诗中都被写得荒凉惨淡,毫无生机,因而,人们心目中的边塞似乎也只有黄草白沙,孤雁征蓬。当然,这要把大诗人岑参排除在外,他曾以瑰丽的笔调歌唱过边塞的壮丽风光。卢纶此诗在内在意蕴上与之颇有相似之处。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在辽阔无际的川原上,张起了一座巨大的幕帐,帐中人声鼎沸,喧闹异常,筵席上摆满了鲜肥的牛羊肉,粗杯大碗中满盛着醇香的美酒,浓烈的芳香和着欢声笑语在草原上飘荡。原来,这是少数民族在庆贺他们的胜利。写饮宴场面,只以“野幕敞琼筵”一句点出,而其中种种热闹喧腾全在不言之中,用笔十分经济,又很能抓住特点,因为,在野外设帐庆祝,这只能是“羌戎”,而不会是汉军。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两句进一步喧染野筵的热烈气氛。饮酒既酣,兴致勃发,于是,来不及脱去身上的铠甲,就在欢快的节奏中跳起了泼辣奔放的民族舞蹈。伴奏的鼓手奋力挥槌,鼓声震撼山岳,群情更加激动,整个幕帐陷入一片狂欢之中。舞者酣狂忘形,鼓者尽情挥洒,这种情景也只有在边地游牧民族那里才能见到,充分表现了他们热烈奔放、豪爽开朗的民族个性。两句一着眼于形,一着眼于声,用笔简炼而形象鲜明。 这种狂欢的情景,这种独特的边地风情,无疑给荒凉的沙漠穷塞平添了不少生趣。诗人是满含兴味地观看这一切的,他是将这一切当成一幅有趣的画图来欣赏的。由于在描写中,他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对军中生活、对边地风俗的喜爱,因而笔调轻松流畅,与中唐边塞诗凄凉低沉的基调迥然不同。 其四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别有寓意的歌辞。 开篇直言状写 “可怜乌血鸟”,点明吟咏对象。“可怜”,犹言可爱,暗寓 “可恨”之意。“乌血鸟”,即鸦舅,俗称黎雀。据 《广博物志》载: “鸦舅,似鸦而小,黑色,觜边有毛甚劲,能逐鸦,鸦见避之。”吴融《富春》诗云:“二月辛夷犹未落,五更鸦舅最先啼。”可知鸦舅乃是一种报晓司晨之鸟。故而本诗二句顺理成章地接写“强言知天曙”。强言,犹言鸣叫有力。知,知晓。天曙,天亮。此句叙写乌血鸟高声鸣叫报知天将亮也。起承两句,状写乌血鸟职守司晨报知天晓的常事故态,看似平淡不奇,实乃铺垫之笔,为下面对比诗句设下埋伏。自当不是掉以轻心信手拈来之语,而是独具匠心精巧安排所致。 转合两句 “无故三更啼,欢子冒暗去。”实乃点睛之笔。它既深化了诗的意境,又升华了诗的主题。“无故”,无缘无故者也; “三更”,半夜;“啼”,鸣叫。“冒暗”,冒着黑暗,亦即摸黑之意。这两句诗意是,由于乌血鸟无缘无故地三更夜啼的反常之举,害得热恋中的“欢子”顶黑冒暗过早离开女子而去。于是,恋女便把怨恨之情,毫无保留地迁怒于玩乎职守的乌血鸟了。“无故”二字,便把恋女的嗔斥责怪之意和懊愤怒之情融于一炉,可谓意韵情致深厚广博之词。这种运用拟人对比手法的诗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怨女恨别的无限感慨,反衬了恋女喜聚的不倦追求。真可谓饶有情趣,深有意韵。 通览全诗,原本 “强言知天曙”的乌血鸟是可爱的,而至 “无故三更啼”便变作可恨的了。这种变识根本原因全在 “啼时惊妾梦”。这就把一往情深的恋女复杂善变的心理状态细腻地表现了出来,使鸟的“无故”与人的“有情”联系起来,极易唤起读者的深切同情和强烈共识。 《乌夜啼》诗写的是,怨女恨别的不幸事实,令人同情。晚唐金昌绪《春怨》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它所写的却是,思妇希望梦中能到辽西与征人相会的无奈寄托,令人鼻酸。这真可谓异彩纷呈,各得其妙。同时,也可看出承继发展和渊源影响了。 本诗托物兴起,叙写爱男恋女惜别之故事,抒发积怨遗恨之离情,并且对比双关,暗有寄寓之深意。尤其“无故”二字,更是情深意切之笔。在这“欲说还休”而又无可奈何的淡淡哀怨之中,似有含冤负屈而又难以言表的深深隐衷。故此,不该把本诗只当作一首心怀坦露的情歌来读,而当看作是一首赋予弦外之音的愤世伤乱之作。若联系《乌夜啼》相关本事,其寄寓更加显露。如此,便谓 “作者未必然,而读者未必不然”者也。 其四
写梅花之美与香。表爱梅之情。 “月地云阶漫一樽”,月光普照大地,高入云天的台阶讬出琼楼玉阁,对着一樽清酒豪饮。 “玉奴终不负东昏”,这句诗是用典。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昏庸无道,迷恋酒色,宠爱潘妃(潘妃小字玉儿)终致身死国灭。潘妃被俘,义不受辱,自缢而死。苏轼这句诗既用此典,又作比,以玉奴比梅花,取玉奴之美色比喻梅花之美、取冰清玉洁的品格比喻梅花的丰神。全句的意思是说:齐东昏侯为潘妃而身死国灭,而潘妃则为东昏侯保持自己的美貌与冰清玉洁的品质,它是梅花的象征。联系开端一句,在琼楼玉宇,月地高天的自然美的环境中,一株如亭亭玉立的美人般的梅花树,赏玩不尽。用典作比,准确地刻画出梅花形神之美。 “临春,结绮荒荆棘,谁信幽香是返魂”。这两句写梅花之香,苏轼不直接描写梅香,而连用典故 出梅香。陈后主於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等三阁,皆用檀香木料,微风吹拂,香闻数星。陈后主每引宾客与贵妃等游宴。陈朝灭亡,美人故去,三阁荒芜,但其香名长存。用以喻梅花香气。尾句又用典,汉武帝曾令方士烧返魂香,以招来李夫人之魂。以香魂、香树喻梅香。这句诗是说:“谁相信暗香是返魂之香呢! 言外之意是说其香有摄人魂魄的奇异魅力。总之这两句总写梅花之美而香,均以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张贵妃为喻,以檀香木阁,返魂香为喻;但前句写香气袭远,后句写香气摄人魂魄;然而均以美为前题。 全诗咏梅,空灵蕴藉。不质实,不雕饰,不落俗套。通篇用典,而且是把不同类型的典故连用在一起,表现一个中心主题,颂赞梅花之美与香,形神俱出。此正如清人纪昀所说:“全不是梅花典故,而非梅花不足以当之”。 其四《千叶红芙蓉》是一曲水乡倩女向意中郎款叙情愫,并生发无限爱慕的情歌。 “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首句的绮丽笔彩,实为曹植《洛神赋》中“灼若芙蕖出绿波”的摹写。“红芙蓉”对 “绿水边”,句中以鲜明的色彩反差,描画一片荷塘风情。“千叶”状荷池阔大,莲色纷呈,犹古乐府 《江南曲》所云 “莲叶何田田”的意境。千亩莲塘,荷叶连比,绯花亭立,如焰似火,燃照绿波,好不艳丽!当年曹植曾用红莲映绿波拟洛水女神之美。本歌笔致所限,并非仅在写出绿水红莲的自然景观,而是在红芙蓉中输入人的品格,诚如李白所赋“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红芙蓉”或为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南朝民歌 《西洲曲》)的采莲人;或为 “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刘邈《万山见采桑人》)的歌女,于是她是为水乡泽国青春女子的代称。本来莲荷的美与女子的美,都属于柔美之数,然而若大一片 “千叶”芙蓉,这种美又是何等的壮观!在柔美中含有壮美的成分,可见其意象塑造之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无意识领域中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按照他的观点,即人的性本能制约人的行为的动机。尽管弗氏理论有偏颇之处,却又不无道理可循,起码在青年男女的交往关系中,是存在性本能制约下的行为动机的。本歌在上句以比拟笔法塑造“千叶红芙蓉”的艳美姿色后,于下句 “余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中,进而生现 “红芙蓉”的女性心态。“余花”和 “侬莲”是对应的两个概念,“侬莲”乃指我花,“余花”亦指他花。此句之意为:其他的莲花任凭郎君随意采撷,但你要慎重些,不要把我这朵花丢掉。你听,这不是花儿对蜜蜂的呼唤?这不是柔美对阳刚的追恋?这不是倩女对爱的企盼?正是这种“行为动机”,包蕴着世界对应两极间的运作基本法则。 这曲情歌,曾广泛流行南朝社会。由于古代社会男女两性所处的经济地位各自不同,因而制约着他们社会地位的差异性。然而,南朝以至隋唐时期,两性观念的封闭性并不像后世王朝,如明清时期那样严重。儒家学派在思想上的专制程度,也没有像以后那样严酷,唐朝安乐公主、太平公主改嫁,杨玉环易嫁于父子间,都不曾引起社会上大的非议;武则天做皇帝,国中虽有人反对,但还是被多数人接受,而清代慈禧的权势并不比武氏差,却始终不敢公开称帝篡位,即为明证。南朝民俗,由于天堑之阻,尚受孔孟教化未深,仍有野合之风,女子选郎择偶也颇宽松自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中,才能生出 《千叶红芙蓉》这样的民歌。 其四
【释】 1.青海:地名。即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盛唐时为唐王朝与吐蕃争夺交战之地。长云:弥漫无边的烟云,这里指战云。雪山:即横亘在今青海、甘肃之间的祁连山。玉门关:古关名,亦称玉关。汉武帝置,因从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后遂为通西域要道。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2.楼兰:汉西域国名。即鄯善国,西域部族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唐时已无楼兰,只是用以泛指西北边地少数民族政权,唐诗中“破楼兰”亦往往代指平定西北部边患。 【译】 青海的烟云,弥漫无边, 遮蔽了绵亘无尽的皑皑雪山。 遥望雪山脚下,只有一座孤城, 那是通往西域的要塞——玉门关。 任千百次的征战,西北的风沙 将我大唐将士的金甲磨穿, 不攻破敌国楼兰呀! 不破楼兰—— 就不返回家园。 【评】 王昌龄的一组《从军行七首》,是他以七言绝句写边塞题材的代表作。 《其一》以对面思妇之不堪出笔,“言己之愁已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明人陆时雍《唐诗镜》);反之,亦可说,闺中之愁已不堪,而久戍未归者更当奈何? 《其二》起首三句以叙述笔法,以音声写边愁,结句突转入一阔大的意象:“高高秋月照长城”。意境深蕴,有解作悲凉反战,有解作豪迈刚强,正可看出意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统一。 《其四》以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气势,唱出了盛唐的强音。 其四这首小令,写的是山野隐居的生活场景。它不仅展开了远离闹市的深山之中清幽淡雅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表现了主人公悠闲惬意的心情。其主旨非常明确,作者带着欣慕来赞美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着意于它的恬淡平和、无羁无绊、自得其乐。 “白云深处青山下”,描出了一个大背景。接下来“茅庵草舍无冬夏”句,是写具体环境的。取山之中就有之物搭成的茅草房屋,显得简朴而有野趣。“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进一步点染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渔樵话”是完完全全的个中人语,“葫芦架”也是此中特有的物件,二者俱家常而 自然。“闲来”、“困来”两词道尽了主人公不受丝毫外力左右。最后一句是“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 “煞”表示程度,为极甚意。在结尾处,这突如其来的一笔,通过与世俗翻波作浪的生活对比,强烈地反衬出山居之处的平静闲适,悠然自得。同时,这也是点睛的一笔。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感到了仕路无常,世事险恶,主人公才越发热爱清幽自在的大山深处的生活。总之,正是通过其中一字一句的功力,全篇才透出了那样一种突出纸面的清纯之气和潇洒之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