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其十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其十六

 

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堕地,岁寒无异心。


 这是一支女子唱给情人的民歌。
 首句 “果欲结金兰”,金兰,《周易 ·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诗句中 “结金兰”即结同心的意思,也就是结为夫妻。姑娘对她的情人唱道:你果真要与我结为同心之好吗?那你就看看那松柏林吧,松柏树虽经霜打也不仆倒在地上,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里也不变心。唱这首歌的女子,向情人表示自己对他坚贞不渝,同时要求情人对自己永不变心。这后一点是主要的,因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相恋,以至结婚后,男子对情人或妻子变心的事时有发生,他们当初虽然对所爱的姑娘海誓山盟,信誓旦旦,但后来却又变了心,虐待甚至遗弃自己的恋人或妻子。所以,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在与男子相恋或将要以身相许时,总是要对方盟誓,永不变心。唱这首民歌的女子,就正是其中的一个。
 这首民歌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周易》一书上的典故——“金兰”,来表达女主人公对情人结同心的愿望。又指松柏树盟誓。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饮酒》诗),不畏霜雪,不惧酷寒,在冬天里松柏仍傲然挺立。诗的第四句“岁寒无异心。”一方面以“岁寒”的自然现象来隐喻冷酷的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同时又把松柏拟人化,说它们“无异心”,永不变心,这就既是指松柏 “无异心”,也是要求欲与自己 “结金兰”的男子 “无异心”。一句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显示出民歌作者较高的艺术修养。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虽运用了典故,但 “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与全诗契合无间,如羚羊挂角,不露痕迹。

古代民歌《其十六》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十六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


 “自古逢秋悲寂寥”,特别是 “塞客衣单”,尤使 “孀闺泪尽”(钟嵘《诗品序》)。因此,自古迄今,有许多诗人抒写闺中思妇在秋天到来之际为远行在外的丈夫缝制寒衣的动人情景。这首民歌所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首二句,点明季节。一早一晚天气凉了,于是便在 “朝夕”出现露水。梁朝江淹在 《别赋》中说: “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见到秋天 “如珠”的白露,是颇能触动 “离人心上秋(愁)”的。在漫漫长夜里,萧瑟的秋风吹来,更增加了秋天的凄凉气氛。“凄”在诗中是作动词用,有使凄凉的意思。“白露”,“秋风”,“长夜”是秋天的特有景象,同时也点了 “秋歌”的题,而一个 “凄”字,则一方面渲染出秋日的凄凉,同时也为下面的由写景转到抒情张本,因为 “凄”既可表现景物的凄凉,也可表达人物感情的悲凄。
 三、四两句,写闺中思妇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忆,想念,想到。须,通 “需”,需要。秋天到了 ,这个日夜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妇,首先想到的就是丈夫需要穿寒衣了,要换季了,于是她便急忙给丈夫赶制寒衣,“捣白素”,即把织好的白布,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两条木棒把它敲平,以便缝制衣服。这位思妇为了赶制寒衣,不但白天加紧纺纱织布,晚上还要在月光下 “捣白素”,这一夜以继日赶制寒衣的行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无限关心、体贴之情。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由于“道路阻且长”,书信,特别是衣物的邮传都是很费力的,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因此古代妇女经常发出“寒到君边衣到无”一类充满深情的疑问。这首民歌中的思妇之所以要 “乘月捣白素”,也是为了赶快把寒衣做好,然后及时地 “持寄与行人”,以便远行在外的丈夫能在寒风吹来时及时穿上她亲手缝制的寒衣。
 全诗共四句,却写得有景有情,有行为动作,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受。中国古代民歌不单是中国文学的宝库,也是中国文学的沃土。自南北朝迄明清,历代诗人都学习民歌从事诗歌创作,如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组诗《子夜吴歌》,其中写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从中不难看出这些诗句是接受了 《子夜秋歌》的影响写成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