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其十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其十七阮籍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这是一首孤独者的歌。它给读者最强烈的印象是:世界上似乎只有一个人。他在家里是“独坐空堂上”,出门望长路竟然看不到车马,登高远瞻九州则只看到无边无际的原野和一些离群的鸟兽——显然,这里所写的并非事实,而只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由内心深沉的孤独感所派生的感觉。 进而读者可以理解“谁可与欢者”一句的真实含义,知道作者之所以独坐空堂,乃是因为没有志趣相投的人,也可以说乃是他不愿意和那些他不喜欢的人交往的缘故,是因为他的不合群。同样,他之所以感到路上没有载人的车马,而九州只有旷野,同样是基于他的傲岸——即白眼看人的缘故。所以诗中的孤鸟、畜兽,也是他自己的写照。 然而无论如何,人总是社会的人,即使是如此高傲的孤独者,到了某个特定的时刻——如诗中所说的黄昏时分——他还是渴望和知己者交谈,渴望对人青眼相加。然而在现实中他感到找不到这样的人,只能在心里描摹描摹那种投机的晤谈的情况罢了。“晤言用自写”的“写”字,可以作描摹讲。 总之,这首诗刻划了一个高傲而痛苦的孤独者的心灵。如果我们将它与陶渊明的《移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读,就更容易看出这魏晋间的两大诗人在性情、处境和境界上的区别,陶渊明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心理的平衡,关键就在于他从自然、田园和农人找到共同语言。 其十七这首民歌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首二句是写景。阵阵秋风吹进窗里,把挂在床上的罗帐吹得飘扬不已。全诗的第一、二个字便点明季节,又点了题。能够感知秋风入窗和罗帐飘扬,说明室中是有人居住的,这个人就是单栖独宿的思妇。这个思妇自丈夫外出之后,时时刻刻被相思之情所困扰,而每当“秋风萧瑟天气凉”时,尤使她产生“与君生别离”之悲。面对被秋风吹得飘飘扬起的帐幔,想起丈夫在家时两人“合笑帷幌里”,何等恩爱,何等缠绵;如今丈夫远行千里,自己独守空床,怎不使她“念君客游思断肠”呢!这两句妙在本为写景,然人在景中,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三、四句,写思妇的行为动作及其内心活动。孤独寂寞的思妇,面对秋风吹拂的床帐,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便仰起头望一望天上的明月,她会想到月中嫦娥也是和自己一样独处广寒宫中,“碧海青天夜夜心”,神仙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她感到受到一些慰藉了。还有,月光普照,无远弗届,人们“隔千里兮共明月”。自己无法到丈夫身边去表达自己对他的一片忠贞,满腔情义,于是便忽生奇想,把自己的这份坚贞不渝的感情托月光寄往千里之外的丈夫吧! 全诗凡四句,前两句写景,互为因果,因“秋风入窗里”,才使“罗帐起飘飏”。而这些景物,又是使思妇产生一系列想法的动因。后二句抒情,也是互为因果,因“仰头看明月”,才使思妇产生“寄情千里光”的奇想,前两句景中含情,后二句情中有景,使全诗形成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脉络。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中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可以看出这些诗句是在这首 《子夜秋歌》的启发下写的。 其十七这是一首描写劳动妇女向往幸福婚姻的民歌。 首二句,“春倾桑叶尽,夏开蚕务毕”。春倾,即春尽,春天过去。春天已过,这时,桑树上的叶子也都没有了,因为在春三月里,家家户户养蚕忙,妇女人人采桑叶,到春末时,便把桑树上的叶子都采尽了。到了夏天一开始,养蚕的事也就告一段落,即“夏开蚕务毕”。这两句诗,表面写春尽夏初蚕务毕,实质上则含蓄地写出农村劳动妇女在整个春天里从修剪桑树,到采桑,以及饲养春蚕等一系列的紧张繁忙的劳动过程,及时地完成了采桑养蚕的劳动任务,因此在夏天一开始,便不再从事蚕务了,那么“犹苦身”的劳动妇女是不是就可以稍稍歇息一下来恢复体力呢?不,她们一刻也不能休息。 第三、四句,“昼夜理机缚,知欲早成匹。”机缚,《诗纪》卷四十一作“机丝”,当从。这个劳动妇女在完成“蚕务”的劳动任务后,蚕吐出丝来,下一步的工作便是织布了,于是她毫不停息地日日夜夜地“理机丝”,即用蚕丝来织布,她惟一的愿望就是尽早地织成一疋疋(同匹)布。“昼夜”这一词语就表现了这个劳动妇女所从事的织布劳动,不但不比“蚕务”轻松,反而更加忙碌、更加紧张,从而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赞美与同情。 这首诗写这个劳动妇女从采桑养蚕到纺纱织布全部劳动过程,她从春到夏,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因此,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便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另一方面,诗的末句“早成匹”的 “匹”一语双关,既是布匹的 “匹”,又是男女匹配的 “匹”。因此,这位农村妇女不但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女子,而且还是一个多情的,向往美好爱情、幸福婚姻的女子。她是多么渴望有一个男子来向她表达爱情、并进而与她结成终身伴侣啊!真是年轻女子谁个不善怀春,终年辛勤劳动的女子更是感情丰富,向往幸福婚姻的女子。本诗共四句,在每一句里都有一个时间词,一句 “春倾”,二句“夏开”,三句 “昼夜”,四句 “早”,一连用了四个时间词语,既表明了时间顺序,并点明诗题 “夏歌”,又写出抒情女主人公从春到夏,从日到夜紧张的劳动过程,以及对幸福爱情婚姻的向往之情;另一方面,也使全诗四句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其十七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自古蚕丝业就相当发达,而女子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之,在吴民歌也体现出浓厚的丝绸文化的色彩。《明月照桂林》一曲刻画了独处闺中辛劳纺织的女子,把无限春光和对心上人的相思编织在锦绸中的情态,表现出江南织女对生活深沉的爱。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展示出极美好的江南春夜:月光挥洒,桂树园朦胧而宁静,花儿悄悄地绽放,大地五彩缤纷沐浴着月色;惟有织机声声奏着和谐的夜曲。织女手中五色的丝织成多彩的锦,也织就了女子圆圆的梦。 “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浮现出一位娴静织女的身影:她将一根根细丝编成锦,也织进了对情人深深的思念。诗人运用谐音手法,将人物外在动作与人物内心活动统一起来,把机中织的丝与女子心中的相思之情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给人情韵无穷的感觉。再者,“谁能不相思”用的是疑问句,强化了织女怀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即使她与织机相依,没有机会与心上人相会,或者尚未寻觅到心上人,但她深深地憧憬美好的爱情。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首春歌称作是织女的情歌,它含蓄、优美,质朴而清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