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其他经济作物生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其他经济作物生产 其他经济作物生产湖南栽桑养蚕的历史源远流长,清朝和民国时期,洞庭湖各县已成为重要蚕桑产区,主产地主要集中在洞庭湖西北与长江之间,津市、桃源、益阳和衡阳为蚕丝集散市场。30年代,湖南辰溪、桂阳等10余县,栽桑面积4309亩,养蚕户数4476户。民国22年 (1933) 全省桑园面积50324亩,蚕茧产量485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蚕桑产区逐步扩大。50~60年代,主产区基本上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地区,70年代开始,丘陵区、山区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产茧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65年洞庭湖平原地区15县产茧量占全省的82.7%,丘陵区、山区只占17.3% ,到1975年丘陵区、山区产茧量占全省的比重上升到39.2% ,1979年上升到55.4% 。1983年洞庭湖平原区的蚕桑生产又迅速发展,产茧量在全省总产量中的比例上升到58.7% ,1985年进一步上升到7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以1993年最高,面积达33.17万亩,产量达1.48万吨。湖南在明朝万历年间 (1573~1619)便有烟草的试种和栽培。开初在郴州、衡阳一带种植,随后扩展到湘中、湘西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产区分布逐渐趋向集中。1973年开始大量种植烤烟,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的原则,确定湘南为烤烟生产重点产区,其次是湘中地区。1980年以来,通过进一步调整,种烟县由原来70多个集中到31个。烤烟生产主要集中在郴州、零陵两地区,其次是邵阳、娄底、怀化地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烟草种植面积和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植面积以民国24年(1935)最高,为70.60万亩,产量以1942年最高,为40.20万吨,亩产以民国21年 (1932) 最高,为79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草生产发展较快,特别是烤烟生产从无到有发展更为迅速,1952年全省仅种0.34万亩,总产量155吨,亩产45.59公斤; 1985年发展到123.29万亩,总产量13.02万吨,亩产106公斤。1981年亩产119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烤烟种植面积175.25万亩,产量20.53万吨,亩产117公斤。1995年全省烟叶播种面积93.32万亩,亩产99.6公斤,总产92947吨。湖南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甘蔗栽培,清末和民国初年,湖南甘蔗生产有较大发展。民国3年(1914),湖南甘蔗种植面积达12.56万亩,蔗茎总产量11.79万吨,亩产939公斤; 民国22年(1933),甘蔗种植51.10万亩,蔗茎总产量达43.79万吨,亩产857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甘蔗生产的大发展,产区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湘南、湘中、湘西、湘北4个蔗区。1949年甘蔗种植面积仅2.50万亩,蔗茎总产量仅2.13万吨。1985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7.68万亩,蔗茎总产量147万吨,亩产提高到3924公斤。1995年甘蔗种植面积43.44万亩,蔗茎总产量141.52万吨。 ☚ 水果生产 畜牧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