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其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其二

 相思何日重相见?山远水偏长。凤弦虽断,鸾胶难接,愁满离肠。最伤情处,鲛绡遗恨,翠靥留香。故人何在?浓阴深院,斜月幽窗。

这首小令作为对前首感情的补充,直写相思的苦痛。“相思何日重相见”,是作者自问,“山远水偏长”,是对现实不定的回答。接下作者抒发了“愁满离肠”的叹息:天各一方的恋人欲重温旧好何其艰难! “凤弦虽断,鸾胶难接”八字把难以相见的苦痛逐渐推向高潮,最令人痛心疾首的还是睹物思人的悲伤。鲛绡是一种质地轻薄的优质丝织品。小令中,鲛绡作为那位女子的赠物,曾洒上二人分别的泪水,因而遗恨重重。加之它又曾染上那女子面上的香气,现在目睹手边这块沾有情人芳泽的旧物,如何不倍感伤情呢!
末三句是作者在想象中驰骋情怀。想象中在“斜月幽窗”下伫立的女子,是作者有意将自己的相思移情于对方又反射回自己的意念,起到了感情的交流作用。

《其二》原文和赏析 - 元曲精品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有钱,有权,把断风流选。朝来街子几人传,书记还平善。兔走如梭,乌飞如箭,早秋霜两鬓边。暮年,可怜,乞食在歌姬院。

第二首揭露和讽刺了权势者的横行霸道和可悲下场。曲中选择了这位权势者同歌伎的关系这一侧面,写他得势时的专断横行和失势时的可悲下场,在前后对比中给以辛辣的讽刺。曲的一开头就点出了权势者所以专断横行,就是因为“有钱、有权”。有了钱和权,就可以把持人物的品评和艺术的品评。“把断风流选”句中,“风流”,指歌伎,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 “长安有平康房,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选”是诠胜之意,元代杂剧、俚曲兴盛,地方上常有品诠女演员(歌伎)、定其榜次之举(如近代的花榜)。这位“把断风流选”的权势者,看来是一位地方官,因为下句“朝来街子几人传,书记还平善”,说这位权势者虽然专横,但为他主管文书的书记还比较平善,那么,他本人的身份和民间对他的评价就不言而喻了。但是,这种依仗“钱”和“权”横行霸道、不学无术的人,一旦失势,决然没有好下场。“兔走如梭,乌飞如箭”,以玉兔、金乌代指月亮和太阳,形容日月如梭似箭。这位权势者转眼间“早秋霜两鬓边”,到了“暮年,可怜,乞食在歌姬院。”他失去了权势与财富,再也不能“把断风流选”,反而到歌姬院来乞食,地位比歌伎还低,处境比歌伎更惨,这就是权势者应得的可怜下场!
这首小令语言通俗泼辣,“有钱,有权”四字一针见血,不但揭露了那位权势者,也可以说揭露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权势者这时“把断风流选”,暮年却“乞食在歌姬院”,这种巧妙的衔接和强烈的对比,既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也表达了人们的爱憎感情,寄托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想。

《其二》原文和赏析 - 元曲精品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花飞时雨残,帘卷处春寒。夕阳楼上望长安,洒西风泪眼。几时睚彻凄惶限?几时盼得南来雁?几番和月凭栏干!多情人未还。

这是一首缠绵而又激越的情歌,正像滚滚波涛经过风平浪静的酝酿而达到最高潮时的一个定格。是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残春败景,寒气袭人,夕阳西坠,主人公独倚高楼,思牵天涯。在这被撕裂的时空里,渗透人心灵的,只是万古永恒的情思,没有原因,也无结局……
“花飞时雨残,帘卷处春寒。”静中蕴藉着力量,冷中满含着热情,为下文制造了气氛。“夕阳”二句主人公初现,竟恁般感伤凄凉! “夕阳楼上”,这是一幅不寻常的景象。在花落、雨残、春寒的时候,抹上一团如血的残阳,在冷寂中涂上一种如火的颜色。这种悲壮凄凉与主人公那颗渴望期冀的心灵相互交织,怎不叫人肝肠寸断!西望长安,所思安在?!主人公在这样的悲剧气氛里又怎能不潸然涕下呀!几时——几时——几番,反复咏叹,感情的层次一步步加深、加强了!最后一句,“多情人未还”,柔情百转,好像曲调的波澜又回到了开始的平静。这平静处,饱含了多少的思绪和想念,主人公的心情又是多么地难平呀!
万般的情感,被作者凝固在了这个横断面里,没有过去的叙述和未来的结局,但它却以万古永恒的悲壮和情思,牵动了千百年后人们的情怀!

哲理诗《其二》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所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是赵翼论诗绝句组诗的又一首。
 说文谈艺与论事析理一样,都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此之谓独具只眼。“只眼须凭自主张”。要想独具只眼,必须凭借自己有自己的独立主张。这是全诗要肯定的要言,也即作者立论之所在。“纷纷艺苑说雌黄”,即“艺苑纷纷说雌黄”。“艺苑”,此指诗歌评论界。“雌黄”,古人以黄纸写字,写错了,则用雌黄涂之,这种改动文字即称为雌黄。诗中所用,乃信口雌黄之意。即嘴中随说随改,不负责任。全句说,目前诗歌评论界不要说独具只眼,自出己意了,而是信口雌黄,随意褒贬。这里的信口雌黄应当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无根据,随意臧否;二是自己无见解,人云亦云。作者于此二者俱不满意,而诗的后二句则以矮人看戏为例,批评人云亦云者的可悲。“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矮人看戏,在旧式的露天场地中,除了前面看戏人的脊背外,自然是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对戏剧的评论,除了人云亦云,随人道短长外,当然是无可发言了。

乐府诗《其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闻欢去北征,相送直渎浦。只有泪可出,无复情可吐。

 这首小诗和上一首相比起来,就完全是两种面目了。一个是铁马秋风,一个是杏花春雨;一个是沙漠穷塞,一个是碧水江南;一个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一个则是弱骨柔肠,销魂欲绝。两相对比,不禁使人慨然生叹, “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这首小诗是以一个青年女子的口吻写的。情人就要离开自己参加北征了,她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把他送到河边渡口上。此次决非一般的别离,情人要去的地方,是吉凶难卜的战场,这是真正的生离死别。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一向开朗多情的江南女子沉默了,泪水顺着脸颊缓缓流淌下来。什么也说不出来,但什么也不用说了,一切的难分难舍、相思相忆、保重祝福,都在不言之中,都在泪水中静静地流淌着。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在绮靡婉错的诗风笼罩着南朝文坛时,一股清新之风也在江南吹送着,民歌又一次以其新鲜活泼的气息赋予文人诗以生命力。南朝文人竞相摹仿。创作了不少好诗,宋武帝这首小诗在这方面可为一个突出的例子。抒情真率而自然,毫无扭捏造作之态。语言明白朴素,音节和谐流转。而且使用方言口语入诗,如称情人为“欢”,更增强了民歌风味。可以说,如果把这首诗放到南朝民歌中,是完全可以乱真的。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是一首通过音乐歌舞写闺怨的诗作,以春秋舞衣的寂寞表现不尽的愁思。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两句的意思是:妾有用华美的绫罗制作的衣裳,曾穿着它踏着《小秦王》音乐的节奏跳过舞。这里交代了华美衣裳的来历与音乐的关系,暗示出相互之间的爱恋并在充满希望的乐声中作别。“秦王”本指唐太宗李世民,他曾被封为秦王。这里特指音乐。《小秦王》或曰 《秦王破阵乐》,最早起于民间。唐·杜佑 《通典》: “《破阵乐》,大唐所造也。……太宗谓侍臣曰: ‘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人间遂有此歌。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 示不忘本也。’”唐·刘𫘫《隋唐嘉话》云: “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 ‘秦王破阵曲’。后编乐府,又曰《破阵乐》。”这两段引文印证了《小秦王》或《秦王破阵乐》起自于民间,是表现军民同欢的心情的舞曲。“秦王在时作”并非言指秦王李世民,而是以歌颂秦王武功的音乐起兴,其主旨在于表达抒情主人公向往美满幸福以及当时军民同乐的欢快与期待。这两句是对当时情事的追怀,回忆的笔调同样唤起了人们对当时的雄壮音乐与优美舞姿的观照,场面是激动人心的。然而,局部的欢乐场面并不意味战争的结束,在这里很可能是誓师的行动。因为 《秦王破阵乐》后来作为军乐、国乐,它是胜利的象征,那么此时的“秦王”就具有一种迷惑感染力。使人们淡化了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充满了胜利的幻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秦王曲”就是对久战不胜、久戍不归的现实的讽刺。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两句的意思是:心上的人远去了,而今穿着绫罗衣裳跳舞,只有春风习习。秋来满目萧瑟,哪有心思着衣起舞呢?这里反映了盛况之后的寂寞。写春天的寂寞,是以不甘寂寞来表现寂寞之情,在这里我们仿佛看见身着盛装的女子打扮得像春一般的动人,在阵阵暖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然而这种妖娆舞姿竟无人欣赏,这是抒情女主人公春心荡漾情不自禁的姿态展示,春的美好感发了这位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有由孤芳自赏到顾影自怜的情感变化的展示,入微地揭示了这位女性不甘寂寞的情怀。写秋天的寂寞则是以议论的笔调直抒其入秋的难堪,这里有感于时序的变化和自然景物的萧条,由自然的秋意引起了人们的秋意之感。议论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它显示出一种思辨的逻辑力量,因此理智的抒情往往显得更为凝重,有不可超越的悲哀,由于介于情感与理性之间,就有情与理的碰撞,抒情往往有回环吞吐之妙。“秋来不堪著”写形是静态传神,与上句鲜明对照,表现出女主人公沉思默想的情态。这两句写形写情各具特色,“为舞春风多”是以激烈的动作传达激烈之情;“秋来不堪著”则是以静的画面表现动的情感。
 全诗以叙述兼议论的口气进行铺写,语言平易如话家常,信笔写来,一气贯注。立意深邃,含蓄婉转,富有讽刺意味。作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秦王乐”象征战争并为之而麻木,然后突写抒情女主人公的闺中独守,诅咒战争,婉转曲折,极富春秋笔法。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


 这首诗通过 “寂寂长江”“云山漫漫”的景物写照,抒发了游子天涯漂泊,归期无望的寂寞情怀。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作者以绘画的笔触,抒情的笔调将游子的舟楫置于孤月之下,浩淼的江流之中。“亭亭孤月”,分化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孤”字乃一篇之眼,是抒情主人公孤独之感的对象化,即将主观之感移情到客观的物象上,“孤”字极富主观色彩,立下了全篇的主旨。“寂寂长江万里流”,“寂寂”,极写夜间江面上的冷静、落寞。“万里流”是想象之中的江貌描写。“亭亭”两句从空间上突出了天高地广,将一叶扁舟凸现在烟波浩淼的江面上。这种大与小的极度反差,强烈地抒发出游子的孤寂之情。这两句极富画意,不仅突出了画面的视觉层次——浩浩江流,孤舟夜行,皓月当空,月光如水,烟波浑然,而且也展示了一个广袤无垠的想象空间,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感,“照行舟”更具景物间的相映成趣,“照”字体现出主动性,即追舟而照,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万里流”有长江日夜奔流的态势,“寂寂”者在此处不仅只是冷静落寞,还有江水默默无声地奔流之意,也就是说,写水不仅表空间,同时也兼写时间,所以说动态既有空间态势,又有时间流逝。
 “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两句直抒游子乡关之愁。乡国,指家乡。云山,云雾缭绕的高山。漫漫,无边无际。江淹《别赋》: “云漫漫而奇色”。“乡国”二句是说:举目眺望,自己的家乡不知在何方,一看见那无边无际的云山就令人发愁。“乡国不知何处是”是全诗转关之句,与 “行舟”照应,承前写景,抒无涯漂泊的茫茫之感。这两句与崔颢《黄鹤楼》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时间的差异,因此也有景象的不同,崔颢笔下的暮色江城、树貌草色清晰可见,乡关之愁尚有依托之处。而这一首诗表现抒情主人公是在皓月之下,荒江之上,所见是亭亭孤月,漫漫云山,而云尚有归宿之所,自己却是处在洪荒之中,一种强烈的空漠感充斥在环宇之间。这一种愁绪比之崔颢更有一种归路茫茫,归期遥遥的感觉。作者在抒发这一感慨时,介乎情感与理念之间,表达了不可超越自然空间的遗憾,因此心情格外沉重。
 这一首七言乐府发挥了叠字的优势,加强诗歌的抒情性,使景物描写更为生动形象,增加了审美的层次。在意境的创造上,极富画意,氛围凝重,描写景物阔而不空,表现环宇,“孤月”点缀,再现汇流,“行舟”映衬,水天之间,“云山”横亘。烟波浩淼,云雾缭绕。景物之间,浑然一体,构成一片灰蒙蒙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抒情主人公茫然心态的外化。特别是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情韵悠然。

哲理诗《其二》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士人乏奇才, 动辄咎贫贱。
 岂处贫贱中, 抱负遂难见?
曲逆方宰肉, 一乡已称善。
诸葛当躬耕, 三分定佐汉。
内反无足凭, 气馁徒炫乱。
不见玉韫山, 与石自有辨。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类慨叹、呼喊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作家的文集。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突出而又习见的主题。计元坊的这首诗于此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计氏认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可能被埋没的。士人大喊大叫,动辄埋怨自己出身贫贱,无路请缨,其实是缺乏真正的才干。如果真有“奇才”,就一定不会埋没。难道身处贫贱之中,远大的抱负就一定难于实现?未必如此。
 “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诸葛当躬耕,三分定佐汉。”“曲逆”,指曲逆侯陈平。陈平未贵之时,为乡里分肉,因其主称公平,受到乡里人的称赞。事见《史记·陈丞相世家》。“诸葛”,指诸葛亮。诸葛亮躬耕隆中,已定下三分天下之策,并决定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陈平是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西汉建国立下了奇功。诸葛亮更是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蜀汉重臣。他们二人都有过一段布衣生涯,但由于他们均怀奇才,最终都成就了盖世之功。诗人举此以例余,言奇才终不可没。
 “内反无足凭,气馁徒炫乱。”省察自身,没有真正可以凭借的才能;勇气不足,还要白白炫耀一番,这只能让人耻笑。“内反”,反躬自身。
 “不见玉韫山,与石自有辨。”宝玉即使蕴藏在山上,和一般的石头还是有区别。胸怀奇才之人,即使混杂于众人之中,与众人还是有别。
 此诗所讲的奇才终难没在理论上讲是正确的;但是,仅仅这样讲的确不全面。机遇对任何人都非常关键,尤其是对奇才,更是如此。此其一。
 第二,士人之才,多种多样。有经邦治世之才,也有舞翰弄墨之才。但是,封建士子本身和此诗的作者似乎都未将其严格区别开来。不少封建士子自谓可以治世理民,其实并非如此;此诗所举“曲逆”“诸葛”,也都偏于政治人才。
 第三,贫贱可以扼杀人才。这与诗意有违,但现实常常是这样冷酷。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未言归。


 这首诗以春尽、雁稀、天高水远等景物特征,创造出一个广袤无垠的艺术氛围,极力渲染思妇无穷的惆怅之情。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诗一开头以想象的笔触描绘出广袤无垠的江南大地的暮春。“万里”、“三江”极言其空间广阔,“三江”本指长江上、中、下游地带,这里指江南。“春应尽”、“雁亦稀”,不仅交代了时序的变迁以及景物的变化,而且表明关注这一变化的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及其心理状态。如果我们把隐去了的形象再现出来,此时的画面应是:江南一隅,思妇当春而立,看罢春花飞了,又目送征雁北归,心凝神释,神与物游。思妇感觉到的物质世界就是“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在这里,作者淡化了抒情主人公观春的整体形象,突出了对物象世界的感受,强化了主观情感。写情不真抒其情,而是将景物艺术地再现。这一审美表象是情感表现的主要对象。唐人讲“兴象”,有意激发人们对“第二自然”的感受。这句诗表现了无穷无尽的愁绪,可谓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应”、“亦”对举,表示了抒情主人公对春悄然逝去的惋惜和对久别之人不归的遗憾。
 “连天汉水广,孤客未言归。”两句情景交融,作者描绘出汉江水势浩渺,水天相接,烟波迷茫的景象,抒情主人公无穷的愁思在这里浑然一体。
 “连天汉水广”与前两句写景相比不是全方位的写照,而是把笔锋转向对汉水的特写,描绘出一幅江水流向天际、水势接天,浑然迷茫的景象。从景物特征去观照,与前面呈现的景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在花事等物象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迷茫的色彩。从抒情上去看,这一句又是由景及情的转关之句,可谓比兴浑然。汉江浩浩水势,烟水朦胧,把心上的人阻隔在天外,梦魂无由到达,信息因之隔绝,抒情主人公望洋而兴叹。同时在这里又表现出尖锐的时间冲突,睹水势奔流,伤岁月流逝,与 “春应尽” “雁亦稀”相照应。这里暗用庄子 “望洋兴叹”、孔子 “逝者如斯”的典故,相映成趣,寓意无穷。
 上一句以景写情,犹抱琵琶,闪烁其辞,“孤客未言归”一句则把抒情主人公推上前来,直抒其情。这一句是发自肺腑的声音,是抒情主人公饱含的对“孤客”的一片爱心,目尽春江花月,饱经寂寞岁月煎熬的埋怨之语冲口而出。情感之真切,语言之朴实,仅此一语就使一个忠贞、善良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未言归”是全诗的中枢,情之所起,景之所设,都由此而来。归期无望使思妇产生了难以承受的悲伤,她的愁绪非池水楼台、花前月下所能容纳,只有放在江南大地、汉水之上这一广袤的空间去表现。这就使整首诗展示出一个浑然一体的物象世界,氛围凝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本篇描写洛阳金谷园等处风景之优美。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金谷,地名,也称金谷涧,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有水流经此,谓之金谷水,东南入于瀍河,古时入縠水。晋太康中,石崇筑园于此,即世传之金谷园。南朝梁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金谷宾游盛,青门冠盖多。”从宾游之盛,金谷风景之优美可见一斑。本篇在具体描写景物时,只描写了春日园中垂柳,实在是因为当时人们最爱观赏垂柳。这从先秦以来的古代诗词多写垂柳即可得到明证。诗词中,或把柳枝作为 “柳条”加以描写,如梁简文帝《春日上林》: “柳条恒著地,杨花好上衣。” 白居易 《晚兴》: “柳条春拂面,衫袖醉垂鞭。”或把细长的柳枝作为“柳丝”加以描写,如骆宾王 《赠道士李荣》: “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或把低垂的柳叶作为 “柳烟”加以描写,如杜牧 《汴水行舟》:“春风野岸名花发,一道帆樯画柳烟。”都把柳枝、柳叶的状态描写得毕肖。把柳枝描写得更生动活现而优美的,犹有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小雅·采薇》)描摹出柳枝轻柔迎风披拂的优美状貌。次句中的“春来已舞腰”,则将柳条赋予人的性格,把垂柳柔细披拂摆动的枝条,比作细软、屈伸、宛转自如的舞女之腰,加以描摹,尤其巧妙精彩。同时代的元稹,也有类似描写:“庾亮楼中相见时,武昌春柳似腰肢。”(《有所思》)不过比次句的描写略见逊色。可见人们对于垂柳是多么钟情观赏啊!本篇作者,是把春日垂柳作为春日优美景物的代表加以描写的。还应提及的是号称“洛阳花”、“甲天下”和冠压群芳的洛阳牡丹,正盛于唐代,春末正开花,金谷园中必当会有。但或许因为此曲限于以四句为定格,便略而不写。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洛阳是个名胜荟萃、风景十分秀美的地方,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繁多。唐玄宗诗中即有这样的描写:“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 (柳)窣地新。”(《初入秦川路逢寒食》)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全,为了能够尽览洛阳及附近的垂柳、芳树、牡丹等美好景色,一个人怀着热切之心情登上洛阳桥,附近的美景全映于眼帘,正是饱享眼福,顿感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本篇将春日垂柳枝比作“舞腰”,描写得生动形象而逼真,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又以“独上洛阳桥”衬托其风景之优美,所有这些描写均极成功。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盖罗缝》,为乐府曲名,共二首,本篇为其二。写一女子对行役或出征在外、音信断绝后的丈夫的相思之苦。
 “音书杜绝白狼西”。杜绝,堵塞,断绝。此指音信断绝。白狼,县名,汉置,在原热河省朝阳县西南,大城子东北,晋以来,名曰白狼城。此句言,丈夫因行役或出征到白狼城西以后,即音信断绝。此以“白狼西”写丈夫所在地之偏僻遥远;惟其偏僻遥远才路途堵塞,音信断绝,即所谓“杜绝”。可见 “杜绝”二字在此用得妙。
 “桃李无颜黄鸟啼”。桃李,原以喻色美,如“色艳桃李,质胜琼瑶”(《南史·邓郁传》),在此喻指在家的妻子。“桃李无颜”,谓因丈夫久不通音信,妻子相思愁苦而使容颜憔悴,无有原来的姿色。黄鸟,即黄鹂,又称黄莺,亦即今之黄雀。“黄鸟啼”,为用典。《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诗序云:“《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又曹植《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黄鸟啼”,意谓家乡的黄鸟也为她的悲苦处境而同情悲鸣。因为女子并不知道丈夫音信断绝的确切原因,所以除相思,又加疑虑、忧愁,从而使她更为悲苦。此句正以人们熟知的典故、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其悲苦之深重。
 “寒雁春深归去尽”。寒雁,性耐寒的大雁,为候鸟之一。每年秋分以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以后飞回北方。此句为暗用典故。相传鸿雁能传书。据《汉书 ·苏武传》: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此句言,当春深季节,大雁都已飞回北方,已不能为丈夫传回书信,亦即已无人可代为捎信来。
 “出门肠断草萋萋”。肠断,极言其悲伤。萋萋,草木茂盛貌。此句言,大雁都飞回北方后,她走出家门,眺望,既不见有雁传书,又不见有人捎信来,只见眼前荒野一片青草,悲伤已极。
 首句直接交代女子痛苦的原因;次句以桃李为喻、以黄鸟为同情者,写她的忧愁与悲苦;第三句,以寒雁都返回北方,写她见不到来信的惆怅与失望;第四句,以出门眺望毫无所见,只见一片苍苍野草,写她悲苦已极,即所谓“肠断”,这是忧愁悲苦感情发展至最高潮。可见本篇虽然只有四句,但抒情却是步步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高潮。
 本篇善于用典。如二、三两句,将表达典故的语言巧妙地融合于诗句中,不显痕迹,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其二》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虔州八境图》为一组题画诗,是苏轼为密友孔宗翰所画的《八境图》题写的。

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曲阜(今属山东)人。曾历任虔、密、扬、兖诸州知州,元祐中,官至刑部侍郎,以宝文阁侍制知徐州,未拜而卒。孔宗翰任虔州知州的时候,因为江水年年毁坏城墙,乃筑石城以捍御江水。他将城上楼台的景色描画下来,题为《八境图》。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由密州知州调任徐州,代他知密州的便是孔宗翰。两人交接后,临行时,宗翰拿出《八境图》,请求东坡为之作序文和题诗(苏轼《八境图后序》)。 《八境图》实是虔州石城上楼台一处景观,为什么孔宗翰要题名为《八境图》呢?苏轼是这样解说的(当然本来是孔宗翰的意思): “所自观之者异也” (《八境图序》)。观景时,有不同的时序节令,观景者有不同的心情,站立不同的部位,取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形成多种景观,出现“八境”,苏轼因而题诗八首在画卷上。“涛头寂寞”为组诗的第二首。

“涛头寂寞打城还”一首,写章贡台附近的景观和登高远望的情思。 “章贡台”,在虔州城西北面,正当章水和贡水的会合处,嘉祐六年(1061),赵拤任虔州知州。因在野景亭的旧址上建造此台,命名为章贡台,登高瞰远,则虔州城北面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事见赵拤《章贡台记》。全诗以“涛头寂寞打城还”句发其端,诗句原出刘禹锡《石头城》 “潮打空城寂寞回”,直接描写虔州石城的景象,形容赣江的浪涛拍打石城,又带着寂寞的心情和轻淡的寒意,默默地退去。这里,檃括前人诗句,紧扣画面实境,妥帖巧妙,毫无斧凿之迹。次句“章贡台前暮霭寒”。既能很好地承接起句,渲染石城上章贡台附近的寂静悲凉的氛围,又能与下面的诗意自然地勾连起来, “暮霭”与结句的“落日”遥相呼应, 引出诗尾望阙的情思。 “倦客登临无限思”“倦客”指作图人孔宗翰,因宦游远州而感到疲倦。孔宗翰作图,将自己画入图中,下一首“朱楼深处”里描写的太守,也是他自己。孔宗翰登临章贡台,联想起唐代李勉登上郁孤台北望的故事,产生了无限的情思。据《赣州府志》记载,唐代李勉任本州刺史,登郁孤台北望,悠然而生魏阙之心,乃易台名为“望阙”。诗至第四句,拍合全篇,醒明题旨。 “孤云落日是长安”,原来孔宗翰在章贡台上兴起的正是远望京阙表述自己拳拳之心的情思。结句的诗意,出自李白诗。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李白《春日独酌》 “落日孤云边”为注,这仅仅是字面意思,并没有将这句诗真正的内涵注出。其实,它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蔽日,喻邪恶之臣蔽贤嫉能,汉陆贾《新语》说: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日月也。” 《古诗十九首》 (其一)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孔宗翰登上章贡台,远望京城(宋人常用唐都长安代指宋京汴梁),慨叹邪臣蔽贤,透露出为朝廷忧虑的心情,自己在远州任职,内心愤慨不平。这样的结句,寄托遥深,情思悠然不尽,富有韵味。

题画诗必须具有“转化”的艺术功能,它要将画家构图立意的艺术匠心,转化成为诗情、诗境,也即是将绘画美转化成为诗艺美。苏轼是画家,又是大诗人,他的题画诗《虔州八境图》 (其二)融通了诗歌与绘画艺术的三昧,用富有美感的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画面上的实境,又抒写了蕴含于图中的孔宗翰登临章贡台的无限情思,诗情画意完美结合,成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咏花诗词之《其二》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相逢月下是瑶台,藉草清樽连夜开。
 明日酒醒应满地,空令饥鹤啄莓苔。


 其二是写诗人月夜于梅花树下饮酒赏花的情景。久而生幻,幻入仙境,既而幻灭清醒,感慨明日落花。
 诗的开端一句是写月下观梅,幻入仙境。“相逢月下是瑶台”,瑶台是西王母所居的仙境,仙女美姝如林。月下观梅,仿佛入了瑶台仙境,与仙女相会。把梅花比为仙女,把梅花的环境比为瑶台仙境,给人神秘美感,完全摆脱了尘世的烦恼。这句诗又是化用《楚辞》诗句:“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美女)。”诗意出新而句式简炼,意境飘逸。苏轼这句诗也受到李白诗句的影响。李白《清平调词三章》写牡丹花,曾把牡丹比之为瑶台仙女:“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诗家造境炼意,既有借鉴,又能自出新意,方为好诗。苏轼此句诗可谓借鉴前人而又有独创性的范例,并开启后人的通途。
 “藉草清樽连夜开”,梅花树下柔草如织,铺平展远,连夜打开一樽一樽的清酒樽盖,开怀畅饮。本是观梅高兴,饮酒抒怀。但诗人却幻化为仙境,与梅仙子饮酒。上有皓月当空,梅花片片,星罗棋布,地有织草作藉。于此中饮酒,表现出一种豪放、率真的情趣,融化在这纯洁的自然优美的境界之中,是人是仙,不复自辩。其乐趣亦可想见,其诗的乐情也奔放到了极点。
 “明日酒醒应满地”,诗意陡转,予想未来,酒醒之时,恐亦是落花满地。“明日”是表示未来的时间。酒醒又暗示由欢乐豪饮而醉,既是酒醉,更是心醉。但头脑冷静之时,从未来的时间里,想到梅花的盛衰,心情由乐而悲,堕入了极苦的心境中,静观满地落花,仙境顿逝,能不情动,忧从中来吗! 比之前两句诗情,自是情感的逆转。以此更反衬出爱梅的深情。
 结尾诗句“空令饥鹤啄莓苔”,梅花树老枝干怪奇,斜横疏瘦。树干粗枝生莓苔,甚至生在球形的花苞上,人称这种梅花为苔梅。这句诗是说白白地让仙鹤忍饥啄去梅枝、花苞上的莓苔。本意是清洁梅苔,让鲜花怒放,长留人间。可是明日却落花满地。一片苦心白用了,委屈了忍饥的仙鹤。苏轼结尾以饥鹤啄苔作结,照应开端,正反相承。
 这首咏梅诗写的不即不离。通篇抒情,以幻境喻实境,以虚显实的手法,正是艺术大家的当行本色。

《其二》原文和赏析 - 元曲精品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月将花影移帘幕,风怒松声卷翠涛。呼童涤器煮茶苗。惊睡鹤,长啸仰天高。

此曲写林间秋夜之景,抒发山林隐士的旷放情怀。
曲起调为光和影构成的一幅静景,但静中有动,月移花影,悄无声息,却似有情。一个“移”字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夜色的渐深和环境的静寂,同时也暗示着作者的深夜不寐。接下对句反静为动,写林间呼啸的松涛。此处“风怒”不是写风而是摹状松声。欧阳修曾在《秋声赋》中这样写林涛: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卷翠涛”是在拟声的基础上写松涛的形、色和气势。在这宁静的月夜,阵阵松涛涤人肺腑,真使人不觉神清而气爽。这一对句中的皓月松风,对立而和谐,于自然天籁声中创造了一种令人洗心荡脾的清肃氛围。而后“呼童涤器煮茶苗”。随着清亮之音划破阒无人声的静夜,诗人飘逸豪放的风姿如在目前。
“涤器”且“煮茶苗”,词语之中显示出诗人情致的高洁。结构上“呼童”领起下文之“惊”,引出曲中另一意象——睡鹤。“长啸仰天高”,写出睡鹤惊起,排空而上、长啸不已的情景。诗情亦随鹤翔达到无拘无束、超然忘我之境界。
我国古代隐逸之士常以松鹤为侣。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这样写道: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外。’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此曲诗人取景造境,清肃而旷放,明月松涛,长空鹤啸,这清峻的意象之中显然融有诗人的风骨情致。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百度看星月,千回望五更。自知无夜分,乞愿早天明。
 本诗表现抒情主人公因相思而彻夜难眠的情景。
 “百度看星月”语浅情深,内容含量相当大。古代没有机械记时器,主要靠刻漏和日晷来观测时间,但这两种东西都是比较复杂的器物,只有宫廷、官府和大贵族家中才能设置,一般平民百姓根本没有,何况在边塞地区呢?所以,贫民只能凭经验靠观察天象来判断时间,晚间看星月,白昼看日影或太阳。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国东北农村有的老太太在黎明前还靠观测“三星”来确定做饭时间,便是这种情况的佐证。据此,可知这位抒情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星星和月亮所在的位置,在观察和判定时间。下句的“千回望五更”与此句是互文见义,但后句侧重点在于盼望五更时间的到来。那么,她为何如此关注时间,盼望五更呢?后两句回答了这一问题: “自知无夜分,乞愿早天明。”这里的 “夜分”值得注意,此词可有两种解释。一,“夜分”即 “一夜之平分”也即 “夜半”的意思。二,“夜分”即 “夜份”,夜间的缘分,实际是夜间男欢女爱生活的含蓄说法。两相比较,取后种解释为好,因为这样解释更符合全诗的情境,并使其他一切词语都有了着落。
 儒学大师孟子曾坦诚地说:“食色,性也。”指出男女之性爱是与吃饭同等重要的大事,可见古代圣贤也并不避讳这一点。若此,后两句的准确释义则是:我自己也深知没有在夜间与情人欢会的福气和缘分,所以便乞盼着天色快一点儿黎明。另外,诗中还有一层意思也需体味,即在 “百度看星月”与“千回望五更”之间可能有省略语,当中似乎还隐含着许多内容。即这位抒情主人公在上半夜曾急切等待盼望情人的到来,但情人却未能如期而至,在完全失望以后,才在后半夜 “千回望五更”,并发出 “乞愿早天明”这饱含哀怨的叹息的。这样解释,“无夜分”三字则有了更具体的含义,也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厚,诗味更加隽永,更耐人寻味。

历代诗词精品之《其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这是一首咏叹因男方变心导致爱情不终的代言体诗歌。所谓代言体,就是以诗中主人公(多为女性)为第一称的口气写的诗歌。
 诗中主要的意象,亦即用作触媒以兴起诗情的“道具”,是一个古人日常生活用品的香炉。博山是传说中的仙山,工匠将香炉的铜盖设计为山形,即名“博山炉”。葛洪《西京杂记》谈到“长安巧工丁缓作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而诗中的博山炉盖上镂刻却是一个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秦穆公小女弄玉,嫁给了善吹横笛的才子箫史,后相携骑凤升仙而去。这样一个细节表明,此铜质香炉乃是一个爱情信物。曾和花烛一起放置在床帏之间,陪伴这对男女共度过良宵;女主人公还清楚地记得那铜盖灿如龙鳞的光采,和通过孔穴散出的缕缕篆烟,曾何等令人销魂。总之,这个香炉是昨天的见证。其所以说是昨天,是因为诗末二句突然奏出与前面极不和谐的变徵之声,推出一个悲剧性结局:“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这里“此”即指“金博山”;“百年”指馀生。
 全诗以博山炉为中心展开抒情,意象集中,构思巧妙。后来李白《杨叛儿》写道:“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以香炉作爱情喻象,不能说没有此诗的影响。在古人的观念中,男女关系和君臣关系是相通的,所以这首诗表面写男方薄情,导致欢爱不终,是完全可以用来影射统治者对臣下的寡恩的。

历代诗词精品之《其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此诗则重在写乡居生活的况味。
 前四句写脱离官场后难得的清静。极少世俗的交际应酬,极少车马贵客造访,躲进柴门里边那幽静的居室,把一切俗念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野外”、“穷巷”、“荆扉”、“虚室”等意象,反复强调着乡居的清贫,及诗人固穷守拙的决心。
 这样的生活是否太寂寞了呢?不,以下四句表明,村居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也不时从野草丛生中寻路(“披草”)与乡野之人来往,彼此有共同关心的话题,有共同的语言,经常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而没有讨厌的废话(“杂言”)。很平常交往,但和官场中的应酬一比较,就太可人意了。
 田园生活有欣有慨、有喜有惧。庄稼一天天长高,开荒种地越来越多,这都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但古代农业社会一半儿是靠天吃饭,最怕的就是自然灾害,特别是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颗粒无收,至使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在这里,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劳动的洗涤净化,是非常地接近劳动人民了。诗取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表现了与农人息息相通的淳朴思想感情,而语言也相应地质朴无华。

历代诗词精品之《其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对门阀制度下位不称的现象予以抨击,乃“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前四句以比兴为唱叹,引起贤者反卑而不肖反尊(“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本意。“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乍听十分荒谬,细想来竟真有这样的事儿。“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由个别到一般,使诗句具有很大的涵盖面,概括极有力度。就当时来说,曹魏推行“九品中正”的门阀制度,在西晋则有进一步的加强,《晋书·段灼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刘毅传》则概括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确为现实的写照。人与人不同,首先从家庭出身就表现出来,生于公仆之家者与生于平民之家者、生于大款之家者与生于苦寒之家者、生于大城市者与生于边远山区者,在生存竞争中就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真是何代无之。“由来非一朝”五字,包含有多么深沉的感叹,代代沉沦下僚的英才都能体味到。
 于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这里涉及三个古人:金日碑其人本为匈奴王太子,武帝时归汉为内侍,赐姓金,以笃实忠诚为武帝亲信,后与霍光同受遗诏辅政,《汉书》传赞谓其“七世内侍,何其盛也”;张汤为武帝时酷吏,戴逵《释疑论》谓“张汤酷吏,七世珥貂(汉内侍以武弁、貂尾为服饰)”,《汉书》本传谓“功臣之世唯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世胄蹑高位”的著例。冯唐是汉文帝时人,曾当面批评文帝有颇牧之才而不能用,从而使被贬云中太守的魏尚官复原职,但他自己到老还屈居微官,荀悦《汉纪》为之不平道:“冯唐白首,屈于郎署。”是“英俊沉下僚”的著例。诗人大声疾呼道:“冯公岂不伟!”这既是为古人鸣不平,也是借以发泄个人的牢骚。
 小篇幅,大感慨,一首短诗,一篇宏论。它以涵盖古今的笔力写出,特有钦奇磊落之气;复能一唱而三叹,固为咏史之佳构,述怀之名作也。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本篇是《紫骝马歌辞》第二曲,反映北朝人民在战乱中离乡迁徙流亡的苦难及对家乡的眷恋。
 北方的奴隶主、封建贵族为争夺政权,从公元291年西晋贾后专权起,至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止,前后百五十年间,继“八王之乱”是匈奴、氐、羯起兵反晋,再后是“五胡”十六国长期攻杀混战。“破国则积尸竟邑,屠将则覆军满野”。黄河流域居民因受战祸死亡过半。幸存者,大批盲目为谋生而流亡。如仅公元296年略阳、天水等六郡流民数万家,十余万人经汉中入蜀求食;河东,平阳、弘农、上党诸郡流徙在颍川、兖城、汝南、南阳、河南一带数万家。《晋书·食货志》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卖人为奴婢),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本篇就是对这种战乱社会中广大人民苦难的真实反映。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生长在高山顶上的树木,当寒冷的北风吹来,树叶枯黄纷纷离树飘零四散。这是用比兴。以毫无遮挡、最易招风的高山顶上的树木比喻处境艰险的劳动人民;以寒风吹刮比喻战争摧残;以树叶离树飘零远逝比喻劳动人民离乡流徙逃亡。用比贴切。用字推敲,十分精确。树木所在地,不是笼统指出是高山,而是高山之“山头”,即山巅,山顶。惟其高山之巅,树木才易招风;惟其高山之巅,树叶才易随风高飘远逝。借物以喻人事,与广大人民遭战祸而离乡飘泊极相似。作者正是用这比兴创造了凄凉的境界与情调,以引起下文。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流民离乡背井,飘泊数千里以外,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故乡。“一去数千里”,根据当时千百万人民颠沛流离、远途流徙的实际情况看,并不夸大,而是写实,不同于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的夸张。然而仅此一句,即概括反映出他们的深重灾难。与末句一起,更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归乡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但这些愿望的实现却极渺茫无期。因此又流露出悲愤与绝望。所愤慨的是奴隶主与封建贵族发动残酷的战争才使他们处于绝境。所有这些都是内心精神状态。文字虽少,但所包容的痛苦感情却极深沉丰厚。可谓有关生死的血泪文字。
 本篇所用字词,虽经锤炼推敲,但却质朴无华。所用比兴十分巧妙。末句使用反问句,以充分表现离乡心悲,归乡心切。格调沉郁苍凉,与多数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风格不同。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描写兵马和军容。
 “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大泽,水草聚生之处。著膘,即上膘,长肥。此二句说,在水草聚生之处牧马,水草丰美,马吃得正膘肥体壮。
 “牌子铁裆,𨱀鉾鸐尾条。”牌子,盾牌。铁裆,铁铠甲, 即铁背心。𨱀鉾,金属头盔。鸐,长尾雉。鸐尾条,用雉的长尾装饰头盔。此二句说,我们军队的士兵手持盾牌、身穿铠甲、头戴饰有雉尾的金属头盔。
 这首诗以自豪的口吻极力夸耀草场、军马、装备及阵容,不仅描绘出广漠无际的大泽中的优美景象、生动逼真的军马放牧图,而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如马著膘、持盾牌、穿铠甲、戴羽饰金属头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兵马之强壮及军势之强盛。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冶游采桑女》全歌流彩飞云,倾塑天生丽质,是一曲古代青春女性的赞美歌。
 首句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中,“冶游”即野游,亦指春媚阳和日,采桑少女提篮出游,走上茵绿阡陌路。而“尽有芳春色”,句势突兀,以男子的特有目光,评视一群芳龄桑女。应当说,春光是美好的。你看,那青山白水,红桃翠柳,芳草欢蝶,煦风灼灼,真是美极了!然而,与采桑少女相比,又算得什么呢?君不见,她倭髻贴鬓,缟裳绯裙,举步轻盈,欢语嘤嘤,“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假如春天里没有采桑女的投入,春色便失去辉华。人们不妨设想,从人的抽象视角去看待大自然的美,它仅意味着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必备条件,当然人们赞美它。但是对于具体的人,即一个男人来说,他特有的心理,将让他对异性的感受要超过对自然的感受。为此,歌中才有 “尽有”的称誉,仿佛在说,所有春天的美都集中压缩在采桑女的身上,那少女就是整个春天的化身。看到这里,人们又不免想起北宋林和靖的一句“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梅花诗。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癖好,对于自己钟爱之物,要极力在特许的环境中去提炼去浓缩,使它在人们的审美感觉中增值。
 如果说上句概述采桑女的美,那么下句便是使这种美具体化。“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采桑女姿容端丽,正应和着明媚春光一样的朴实自然,不需外力修饰。春光的魅力,在于空间状态中蕴蓄有自然之美。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既为实在之物,又是心灵感受的结果,是客观与主观的对撞击发出来的美的火花。人的姿容美也属自然美的范畴,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春媚的重要成分,而春光之美如叶衬花,又势为桑女丽色不可短缺的内容。让女人与春光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完美的艺术境界创构。此外,一句“粉黛不加饰”倾力塑造乡村桑女,这是古代劳动女性审美形象。她有别于“云想衣裳花想容”,“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 《清平调》)此类朱阁贵妇;也不似“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白居易 《长相思》)这种勾栏烟花,都倚仗人工的修冶妆扮而取悦于人。歌中采桑女自然无华的美,达到最完美的程度。如宋玉笔下所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在她身上无论是修短、肤色,一切都恰到好处,不需再用丝毫的人工增饰,如果硬要在美人身上添些什么,则无异于给《蒙娜丽莎》画胡须。美也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个“度”,这个度,便是质和量的高度统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在度中结合着抽象地表现出来的质和量”(黑格尔《美学》)。人们面前的这群“冶游采桑女”,她们的美不正是这样不需要任何 “粉黛”“加饰”的,质与量高度统一的美吗?

哲理诗《其二》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 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 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 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 输赢须待局终头。


 本诗讲祸福得失的转化。这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老子·五十八章》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诗人这里把这二句简言为“倚伏”。首句说,人世间的祸福并无一定。祸是福的依托之所,福是祸的隐藏之地。次句的“尘网”指人世,古人视人世为束缚人的罗网,故言。此句说,人世间的各种俗事如同罗网一样束缚着人们而无有止休。颔联首句说,祸福的往返如同车轮转动一样周而复始。 “回还”,即回环。“毂”,原指车轮的中心部分,此指整个车轮。“荣枯”,本指草木的盛衰,此指政治上的得意与失意。“藏钩”,古代一种游戏。《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较)胜负。”全句说,得意与失意的反复无常如同玩藏钩游戏一样,令人捉摸不定。颈联首句说神龟虽然能通灵性,最终却不免遭人杀戮的灾难。“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常用龟甲占卜,故言。《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拨)发窥阿门(小曲门)……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命人送)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 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仲尼曰:‘神龟……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次句说,塞翁丢了马应该再也没有摔断腿的忧虑了。塞翁失马见《淮南子·人间训》。首句言福乃遗祸,次句言祸乃遗福。尾联二句总说弈棋的输赢也只有到结束之时才可知道,以此喻世事的变化不定。
 祸福相依,荣枯相形:好事与坏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一个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了的辩证法。本诗对此作了较详尽的发挥。但是,一般泛泛的讲转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讲转化离不开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转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江中白布帆,乌布礼中帷。撢如陌上鼓,许是侬欢归。


 如果说《丝布涩难缝》是写女子送爱人远行,那么这一首歌则是写女子盼望爱人归家的心情。
 “江中白布帆,乌布礼中帷”,是写眼前景象。江,指长江。前边谈到,《吴声歌曲》是长江下游的民歌,基本上是以长江为背景的。第一句写的是:长江上飘来的是一片白帆。乌布,是黑色的布。礼是“里外”的 “里”的假借。帷,围帐,这句说,船舱里围着的是黑布。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女子倚门遥望江上的图画。远远地,江面上驶来了一只船,白色的帆布,黑色的船舱。黑白对比,画面鲜明。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符合企盼情郎归来的女子心理。古代交通不便(在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船),通讯工具也很差,男人们到处谋生,离开相好的女人,很长时间音信无有,作为孤守空帷的情女,盼郎归来是女子的常情,而且在“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张籍诗)的等待中,忽然看到江上飘来的白黑分明的船,自然会吸引盼归的双眼。
 “撢如陌上鼓,许是侬欢归。”撢,本来读dan,同 “掸”,拂的意思,但这里应读tan,通 “弹”。陌,路。两句诗的意思是:被风吹得张满的白帆,弹动如同大路上敲打的社鼓,相信那是我想念的爱人归来了。这里写的是想象,由于看到江船,以为郎归有望,心情自然是高兴的,她联想到的也自然是高兴的事情。民风,年节、社日 (祭土地神日),都办秧歌,演杂戏,吹唢呐,敲大鼓,热闹非凡,走村串巷,大路上鼓乐朝天。此时女人想到的当然是这种鼓乐。她看到江上鼓鼓的白帆,联想到进村乡路上欢快的鼓声,因为她认定船里有她所爱的人归来。“许是”,表期望,又很肯定。把女人盼郎归的心切,准确、形象、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古代写情女盼郎归来的诗词不少,像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晏殊),那是路上。就是南方,也有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 (谢脁)、“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似乎与此诗意境相同,但那都是明白说明,看到的是虚假的想象,表露的是盼夫归而盼不到的遗憾。而本诗不同,它揭示的不是失望,而是一味顺着盼夫归的女子的心理,认定“那(船)就是(情郎)”。诗具体地描绘船的形象,把盼归的急切、执著心情表达更真实、有力。
 这首与前一首除内容上的不同外,在表现方法上也有不同:前一首是叙述为主,在叙中露情,此一首则是以描写 (前两句)和联想(后两句),明白地表达了盼郎归的主题,直白地说,表达得更大胆、露骨。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邻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枝叶婆娑,花朵红艳,尤以春天使者地位冠于众芳之首,为此,历来成为歌者赞美的对象。《诗经·国风·周南》中有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句,诗圣杜甫有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句,而诗仙李白也说“桃花开东园,生此艳阳质”。这首《桃叶复桃叶》民歌,另辟蹊径,把桃树作为整体,用 “桃叶”与 “桃根”的同体异构关系,喻指男女恋情及其对应性。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即是如此。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颇有平民意识,他却说桃树 “但恐花不实”,而不取其 “花”象。《桃叶复桃叶》也只取素朴无华的 “桃叶”、“桃根”之象,惟独不取妖艳的 “桃花”,可见诗歌内涵充溢着平凡的 “民”气。“桃叶”与 “桃根”本处于同一体内的不同结构部位,按辩证法的称谓,可叫作 “统一物之分为两部分”。“桃叶”和“桃根”这相邻的两部分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互相滋润、互相扶助,即歌中 “相邻两乐事”的外义。其实在上句起兴之后,该句内喻“桃叶”少女和邻居情哥的执著热恋。如 “东邻窥玉”,或如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对少男靓女沉浸在爱河之中,欢乐无涯。而后又用一个 “独”字领起,昭示古代妇女主动大胆追求情爱,慕寻幸福的渴望。句中 “殷勤”,指女子情意深厚恳切,却描摹出少女妩媚欢快、体贴温存并落落大方的品貌。
 文人诗词中,常把美人喻作艳花,如以木芙蓉比杨贵妃,用兰花比西施即是。而将靓女比成桃叶者,仅见于乐府民歌。由此可见,民歌确实摆脱了“贵族”气息,并散放着泥土的芬香。“桃李满天下”,也指它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普遍性质。然而,这首颇具土气的 《桃叶复桃叶》,其风韵也曾飘进宰相豪门家。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爱桃,退隐赋闲时,“舍南舍北皆种桃”,“攀条弄芳畏宛晚”。他也喜爱《桃叶歌》,在《金山寺》诗中,曾把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翻制成“我自楫迎汝”,“但渡无所苦”。又据元初书法家赵孟頫描述: 王学士 (安石) 有 “桃叶”、“桃根”,苏学士 (轼)有 “朝云”、“暮云”。其中 “桃叶”和 “桃根”,都是王安石的爱妾之名。以浅陋的 “桃叶”、“桃根”呼之左右,可见,这位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列宁语) 还真有点革新精神呢。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其三
 

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两曲 《碧玉小家女》,若低吟婉唱,窃窃细语,透出一派炽情蜜绪,可说是民歌中的清丽之品。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一句直叙,揭现出身寒微的 “小家”之女,不敢攀高缘贵,鸾结膏粱的卑怯心态。人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门阀制度极为森严,世人也颇重门第观念,在人际交往中恪循对等性礼法,即所谓“门当户对”。而男女婚姻大事更是如此,仕家望族讲究 “婚媾皆甲门”,求其“本色配偶”,平常之辈很难超越“雷池”,由于门阀制度的重压,使有情人不能结成眷属,酿出了多少人生苦酒。诸如古代传奇中刘月娥寒窑之怨,霍小玉被弃之恨,都可见端倪。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小家女”与 “贵德”郎的恋情悖于常礼,是不能没有风险的,一旦风波乍起,受害至深者仍是“小家”之女。因而碧玉自然会产生“不敢攀”的隐忧,此忧来得顺理成章。
 歌中辞锋陡转,又一句“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使令“忧”云顿开,天光毕现,并呈出先抑后扬之势。小家碧玉对豪门郎君的情衷意诚,恰似汩汩清泉,喷泻而流。这里用“感”字连缀前后,维系千钧,成为歌中之“眼”。句中“千金意”,乃指“贵德”公子以 “千金”重礼聘娶碧玉为妻。古代汉民族的婚俗,也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相似,即嫁女子的身价和地位,将取决于聘金的多寡,于是,国人才有对女孩的 “千金”称谓。而女人定价的高低,除了按门第差异外,还有容貌陋冶条件。至于平民女子若得千金重聘,必定出于貌美之故,碧玉即属如此,后句 “惭无倾城色”,仅是她的谦词而已,犹如女儿的坐怀俏语,耳畔款叙,反倒衬出她的娇羞百转,艳姿夺人。凭可推断,那高门之子不虑门第偏见而挚意娶宠碧玉的原由,不为美色又岂有他哉!所谓“娘子爱才,鄙夫重色”,正是古代非对等性婚恋的一大特征。后世纨绔子弟每讨上平民美色为妻,也都不无得意地宣称自己的太太是“小家碧玉”,即由此而来。
 另一曲 《碧玉小家女》是前歌的复唱,两曲歌势相通,互为补充。末句中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却是前曲 “千金意”的延伸。上曲交待高门郎君不惜千金聘定碧玉终身之后,又继叙郎君婚后对碧玉情款意笃。膏粱子弟即使突破门第羁绊,肯与“小家女”联姻,也并非都是风顺之事,中间也会有诸多苦衷和变故。彼者虽说 “重色”,但也要付出代价,史中因结缘贫女而遭家门逐弃者有之,为渔色而朝秦暮楚,得陇望蜀者亦有之。碧玉女对富贵郎的情专义守,不顾世俗束缚,与她结成“金兰”的盛志,真可当感激涕零了! “金兰”,语出 《易 ·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后来引申为结拜兄弟之词,称作 “义结金兰”。此处借用 “金兰”喻示郎女相爱同心,恩义辉芳。
 南朝民歌多是市井情歌,十之八九出自女子之口。两曲 《碧玉小家女》以平直笔调,白描出两个追求爱情而不及传统的艺术形象,内中透射出古代生活的华彩。从两首民歌的结构上说,前曲通过碧玉自叙,侧面展示高门子弟在“物质”上的慷慨;后曲则侧写郎君在“精神”上的贞情。这一实一虚之中都灌注一个 “爱”字。从歌中主体的心理历程来看,“小家女” 由“卑”而生 “怯”,由 “怯”而转 “喜”,再达自足自豪。寥寥几十字,竟把酸辛甘甜的人生体验,和跌宕生动的情感世界都浓缩其中。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郎作《上声曲》,柱促使弦哀。譬如秋风急,触遇伤侬怀。


 此篇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即将离别时,女子内心的悲伤。
 “郎作 《上声曲》”,是说情郎在演奏 《上声歌》,因 《上声歌》是表现离情别绪最为合适的调子,所以男主人公便用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在南朝充满脂粉气的社会里,一些贵族地主不但要听歌女的演唱,同时也自己制作、演唱。据 《南史·王俭传》载: “齐高帝幸华林宴集,使各效技艺: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 《子夜来》,张敬儿舞。”《晋书 ·王恭传》又载: “会稽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 ‘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臣下何所取则?’”王恭的斥责,正说明上自大臣都已加入这个行列。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据 《南史·徐湛之传》载: “伎乐之妙,冠绝一时,门生千余,皆三吴富人子,资质端美,衣饰鲜丽,每出入游行,涂巷盈满。”由此可见,当时社会自上而下已成风气,自创新词、自奏新曲成为时髦之举。作品第二句“柱促使弦哀”,表现男子在演奏时的动作及效果,说明所演奏的调子是悲哀的、伤感的,正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相会之后又要相别的凄怆心情。弦哀,指琴弦所演奏的调子极其哀伤。第三句 “譬如秋风急”,把音乐的凄凉之调比作秋风,再现了无情、冷落的秋感。“秋风”作为萧瑟、肃杀、凋敝、无情之义,早被人们所运用,曹丕在表现思妇闺中怀远之情时,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再现秋的寂寞与人的孤苦。本句不仅指出音乐像秋风,而且道出其 “急”,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所体会到的即将到来的清冷、孤单。由此,自然而然地道出作品末句: “触遇伤侬怀”。触遇,指所听到、所感觉到的音乐效果。这种音乐,在她心目中已不仅仅是音乐,而是情郎即将离别的信号。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女子的心情也越来越痛苦,她多么希望情郎能够永远留在自己身边啊,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愿望与无情的现实发生了矛盾,因此她只好无可奈何地任凭如秋风一样无情的音乐吞噬着自己的悲哀与痛苦。
 艺术上,作品以常见的秋风比喻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很好地展现了作品的主题。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这首诗也是赞扬数百种歌谣中 “最可怜”的 《子夜歌》的。
 首二句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丝竹,指由丝弦和竹管发音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如琴瑟箫管之类。假器,借助于乐器。扬,发出。这两句是说,演奏管弦乐器发出的歌声,那是借助乐器奏出的清新的乐声。评论者在评论《子夜歌》时,也是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先不说《子夜歌》如何如何,而是宕开一笔,先说管弦乐器发出的声音作为陪衬,造成行文曲折之势,吸引读者往下读。
 第三、四句,“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歌谣,即指 《子夜歌》,从第一首中可知 “最可怜”的 《子夜歌》是 “数百种”歌谣中的一种。声势,声音和余韵。这两句是说,演奏管弦乐器的人,不知道《子夜歌》的美妙处在于它的声音韵味都是发自人的口中来自人的内心。这一评说,也是与六朝时代重感情重自然的美学思想有关,《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是抒发人民的真实感情的。“我国抒情艺术中重视情感的美学思想特点,在个性及真性情得到自由表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敏译《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510—511页)还有,六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所著 《文心雕龙》中,“自然”是这部著作思想体系中一个颇为重要的美学思想。“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为人处” (纪昀评《文心雕龙·原道》)。再有,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在其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说他的外祖孟嘉在回答别人提的欣赏音乐的人普遍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问题时说:“渐近自然。”意思是,最自然的音乐是人唱的歌。人们奏弦乐器(丝)用手,距离人口就很远,即远于自然;奏管乐器 (竹)用口吹,则渐近自然,而用喉咙(肉)发出的歌声则是最自然的声音了。产生于六朝时代的《子夜歌》,既“慷慨吐清音”,又“声势出口心”。由口中发出表达内心情感的歌声,“于辞无所假”,于器无所借,我喉歌我情,这当然是最美妙,最动人的歌谣了。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这一首则是姑娘对自己恋人的回答。全篇充溢着自谦和爱恋之情。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这二句是对上首第四句和第三句的回答。上首说:“芳香已盈路”。这是男青年说的,意思是你身上散发的芳香飘溢在林间小路上。而姑娘却说:“芳是香所为。”这芳香不是我身上散发的,而是花儿香味所致。意思是什么呢?姑娘是说,我是很俭朴的,从来不涂脂抹粉。这说明这位姑娘确是农家女。“冶容不敢当”是对上首 “冶容多姿鬓”的回答。男青年说: “你打扮得多么美丽、漂亮啊!”姑娘却回答说: “妖艳、漂亮却不敢承当。”意思是说,我的美丽是天生的,根本用不着修饰、打扮,也会楚楚动人。姑娘的回答,既是自谦之词,也是农家女纯真品质的袒露,从中可以窥见姑娘美好的心灵。
 “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这二句是说,我们今天的相会,完全是上天的安排。上天并不违背我的意愿,所以让我同你相见。这说明,这段恋情是符合天意的,也是姑娘所愿意的。说“天不夺人愿”,意在说明 “人也自愿”。这是姑娘内心自愿的巧妙回答,很符合姑娘的身份。“侬”,我,吴语自称 “侬”,第一人称代词。
 这首民歌,是姑娘对青年男子称赞之词的巧妙回答,极委婉地表达了对情人的爱恋之情。

古代民歌《其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持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此诗描写南山松的遭遇,它本是生长在南山之上,可让人运至宫中被刻镂漆画,对于生长在自然界的松树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灾难,从而表现了作者鄙视荣禄的思想。
 开端四句写南山松的高大繁茂: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嵬嵬,高大的样子。离离,繁茂的样子。《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那南山之石嵬嵬突兀,山上的松柏是多么的繁茂,上枝能拂拭云天,树干有十几围。这茂盛的松树是在南山石上生长着,承受着风霜雨露,大自然造就了它。巍峨的南山永远是它最好的生长场所。
 接着的四句是写松树遭到的“殊遇”。“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发,采伐。中梁,指栋梁。南山之松正在繁茂生长之时,洛阳要采伐栋梁。为此,松树便暗自悲伤。斧锯截断了这株巨松,它东西摧倒了。然后便将它运到洛阳,“持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当这株巨松运到洛阳宫时,观者没有不赞叹的,纷纷打听这是生长在那座大山上的美松。松树被运到了洛阳宫,自然是用来修建宫殿,因此还要遭受刻镂、丹漆之苦。“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这株大树一般刻工是不配来雕刻它的,能够胜此重任的只有鲁班。雕刻之后,还要加上丹漆,再用苏合香熏。“公榆与鲁班”句,公输,鲁班的号。明是一人,而分开说,在于强调鲁班的作用。南山松从被采伐到雕刻,用丹漆、熏香,可以说遭受了种种摧残。最后“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二句,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之情,原本是南山的巨松,如今变成了洛阳 “宫殿梁”,言外之意,南山松情愿生活在那累累石上,也不愿意做宫殿梁。
 此诗采用了比兴手法,以南山松来比喻那些不慕荣禄之人。当时社会黑暗,与其说升到地位显赫的官位,来到宫中,还不如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下层,因为不受任何摧残和束缚,表现了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在当时是极为可贵的。
 另外,语言极为通俗,可以说明白如话,但又不失其含蓄,通过松树的命运、遭遇,来表达观点,可谓情思蕴藉,耐人寻味。

历代诗词精品之《其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一首继续写移居后于农务之馀诗酒流连之乐,及由此悟出的人生道理。
 前四句概写移居生活中的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因为春秋二季天气清和,是宜于登高赏景的日子,每值这样的日子,不可无友,不可无酒,不可无诗,一一写到,可谓四美具。“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二句不但妙于发端,而且暗承上首末二句赏析诗文而来,篇断意连,交接十分自然。“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与上二句似不连属,若作樽酒品诗解会,则又可以承接。过门招饮,大呼小叫,态度不免村野,却更见来往的随便和情意的真率。
 中四句补出农务,更见闲暇的快乐。“农务各自归”,本言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与上句饮酒之事在句意上相连属,给人以酒阑人散、自忙农务的印象。言罢农忙散去,再说农闲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仿佛又回到过门更相呼的情景,形成一个回环往复;在句法上则相应采用顶真的辞格,强调这一重复,从而在音情上妙合无垠。这一诗情的回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不断深化——过门招饮,已见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更见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则见招之即来;言笑不厌,是必后会有期。
 末四句由肯定此次移居,进而肯定选择躬耕自资的生活道路正确无误。“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二句紧扣移居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这种乐趣不比什么都美吗,切莫匆匆离开此地!不言“此乐”而言“此理”,意味着诗人从任情适意的生活乐趣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有点近乎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但是陶渊明欣于所遇、顺应自然的人生观,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的寄生哲学,而是从劳动生活实践中悟出的人生真谛。结尾二句承上段带出的“农务”二字,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耕作,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它以“自然有为”的观点与士族玄学“自然无为”的观点针锋相对,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
 晋宋之际,玄风大炽,一般诗人都能谈理,玄言诗于是乎兴。而从玄言诗脱胎的山水诗,也多以自然证理,带上一个玄言的尾巴,以理赘于辞为后人所诟病。而陶渊明诗亦谈理,却能做到情中化理,以理入情。如此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织成一片行云流水,使人切实感到勤劳者得此馀闲所特有的一种快乐,不待末二句明点此理,自有理趣先行于字里行间,而末二句只是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殊非蛇足。

唐诗《其二》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
 琵琶起舞呵,换了一曲又一曲,
 曲曲不离万里关山离别情。
 弹不尽的边愁呵,令人心绪乱,
 一轮高高的秋月,正照耀着边城。

《其二》原文和赏析 - 元曲精品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邓玉宾这首小令,运用当时常用的白话俗语和方言,近于发牢骚似地描写了读书人生活的艰难拮据。
曲子开首突如其来: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空皮囊” “干骷髅”均代指身体,这里指人。“千重气” “十分罪”则指人所遭遇的桩桩不幸和所承受的种种折磨,用“包裹”“顶戴”连接,恰到好处。
“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承接上文,深入具体地写所承受的“气”和所遭遇的“罪”。“拖刀计”本指在持刀格斗中,佯为败阵,拖刀而走,诱敌追来,然后出其不意,回身杀敌。
最后一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长生道理,指出家修道以求长生之术。乍看,这是一种超脱尘缘的颓废生活态度,实际是曲家对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抵制,也是不同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曲折反映。

《其二》原文和赏析 - 元曲精品 - 可可诗词网

其二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这一首也是劝世之作,用世人追逐名利,与陶渊明对比。蜗角名,蝇头利,比喻极微小的名利。《庄子·则阳》: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苏轼《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陶渊明性嗜酒,又爱菊。陶陶,和乐的样子。《诗·王风·君子阳阳》: “君子陶陶……其乐只且。”劝导人们不必为蝇头小利而去追逐,应学陶氏归隐田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