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兵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兵部

兵部

官署名,为中央掌管全国军事的机构。

☚ 应酬权变   希慕 ☛
兵部

兵部

官署名。三国魏置五兵(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尚书。两晋南北朝多沿置(参见“五兵尚书”)。此外魏晋以后,尚书又有驾部、车部、库部等曹。隋唐以后综合设立兵部,为六部之一。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司),掌管全国武官选授以及兵籍、武器、与图之政令。长官为兵部尚书。

☚ 礼部   五兵尚书 ☛
兵部

兵部

官署名。宋承唐制置,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北宋前期,设判部事一人,仅掌仪仗武举事务。元丰改制,方以尚书、侍郎主管兵部,并增其职掌,兼负责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及边境少数族首领官封承袭等事务、舆马器械之政令以及国家地图等。

☚ 膳部   职方 ☛

兵部

官署名。(1)隋唐为六部之一,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武器、军令等政。长官为兵部尚书,武则天时一度改称夏官尚书,旋复旧名。(2)指兵部司。为尚书省二十四司之一,属兵部。掌武官选授、阶品、考课、调遣等。

兵部

兵部

旧时六部之一,为全国军事行政的总机构,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由《周礼》记载的夏官大司马沿袭而来,历代皆置。但唐中叶后,因外有藩镇割据,内有禁军横行,遂无统辖其军令的机构;至宋代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枢纽,与中书省共同执政,却又使兵部形同虚设。明代以五军都督府掌军令,以兵部掌军政,但因常由兵部长官督军出征,兵部巨细操纵,以至败事,这又失于兵部职权过重。清代皇帝掌握兵权,兵部又徒虚名。明代兵部由兵部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二人执掌,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各置郎中一人掌管。例见第十七回。

☚ 干办   兵部尚书 ☛

兵部

官署名。掌管中央及地方武官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相当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三国魏置五兵 (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尚书。至隋改兵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直至清末改官制止。参阅唐杜佑《通典·职官·尚书下》。

兵部bīng bù

古代国家中央机构的六个部之一,掌管武官任用、考核,以及有关军械、军令等事项:(孙绍祖)年纪未满三十,且又家资饶富,现在~候缺题升。(七九·1969)


兵部bīng bù

兵部尚书的省称:前放~,后降府尹的, 不是也叫贾化么?(一○四·1325)那里没有照应?就是现在的府尹,前任的~,是他们的一家儿。(一○七·1360)

兵部【同义】总目录


西曹兵部缙云司

兵部bīng bù

〖名词〗
官署名。旧时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相当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魏置五兵尚书,至隋始改兵部尚书,历代封建王朝皆沿用其制,直至清末改官制止(2)。《泷冈阡表》:行兵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三槐堂铭》: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已经逝世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

兵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三国时曹魏置五兵尚书,其五兵为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以后及南北朝各代,五兵名称各有所不同,亦有称七兵尚书者,皆以之统兵。北周复置大司马,其属下有兵部中大夫。隋、唐定六部,正式设兵部,其地位仅次于吏部。兵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与甲杖之政令”。其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武官选用及兵籍由兵部本司掌管,明、清改兵部司为武选清吏司,专掌武职的除选、封荫。宋代设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兵部形同虚设。明代皇帝直辖六部,以五军都督府掌军令,以兵部掌军政。清代军权由皇帝直接操掌,兵部职任甚轻。清末改制,兵部改称陆军部,后又设海军部。

兵部

军政官署。隋、唐时期因袭魏晋之制并加以改革设立部。为尚书省之下的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副长官为兵部侍郎。其属有四,即兵部、职方、驾部、库部,负责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历代相沿未改。唐天宝中一度改为武部,不久又复旧称。元代中统年间,以兵、刑、工为右三部,至元十三年(1276年),始定兵部自成一部。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

兵部

官署名。魏、晋、南北朝尚书省置五兵曹或七兵曹。西魏改为兵部,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北周沿置。隋唐时始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隶尚书省。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每司设郎中、员外郎。掌武官铨选考核及军籍、地图、疆界、边防、厩牧、装备、仪仗等。北宋初,军令、军政悉归枢密院,兵部仅掌武举、仪仗等事。元丰改制后,大体恢复唐制。辽亦置。金代武选归吏部,事权甚轻。元代改隶中书省。明初废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事权尤重。掌武选、考课、军制、禁卫、征调、镇戍、边防、军械、军学等政令。领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清沿明制,职权略轻,仍掌武举、考课等事。武会试由兵部主持。武殿试后,例于兵部举行会武宴。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陆军部。

兵部

兵部

官署名。始设于隋代,隋后各朝代均沿置。隋代是在后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设立兵部,其职掌主要是: 军官的任免,即选举、车驾、武库等行政事务。《隋书·百官志》: “尚书省无事不总,置令、左右仆射各1人……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2人,驾部、库部侍郎各1人……”《旧唐书·职官志》: “兵部,尚书1员,正三品; (南朝谓之五兵尚书,隋曰兵部尚书,龙朔改为司戎太常伯)侍郎2员,正四品下。(龙朔改为司戎少常伯) 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与甲仗之政令。其属有四: 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总其职务,而行其制。” 《宋史·职官志》: “兵部,掌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其属三: 曰职方、曰驾部、曰库部。”《金史·百官志》: “兵部。尚书1员,正三品; 侍郎1员,正四品; 郎中1员,从五品; 员外郎2员,从六品。 掌兵籍、 军器、 城隍、 镇戍、 牧、 铺驿、 车略、仪仗、郡邑图志、险阻、障塞,远方归化之事。主事2员,从七品。”《元史·百官志》: “兵部,尚书3员,正三品; 侍郎2员,正四品; 郎中2员,从五品; 员外郎2员,从六品。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凡城池废置之故,山川险易之图,兵站屯田之籍,远方归化之人,官私刍牧之地,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之征,驿乘、 邮运、 祗应、 公𪠛、 皂隶之制, 悉以任之。” 《明史·职官志》: “兵部,尚书1人,正二品; 左右侍郎各1人,正三品; 其属: 司务厅司务2人,从九品; 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各郎中1人,正五品; 员外郎1人,从五品; 主事2人,正六品; 所辖会同馆大使1人,正九品; 副使2人,从九品; 通关大使、副使各1人。尚书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侍郎佐之。武选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袭替功掌之事。” 《清史稿·职官志》: “兵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1人。其属堂主事,清档房满州2人,汉本房满州2人、汉军1人。司务厅司务,满、汉各1人。缮本笔帖式15人。武选、车驾、职方、武库四清吏司: 郎中,宗室1人,满州11人,蒙古1人,汉5人。员外郎,宗室1人,满州9人,蒙古3人,汉4人。主事,满、汉各4人。笔帖式,宗室1人,满州62人,蒙古、汉军各8人。尚书掌厘治戎政,简核军实,以整邦枢。侍郎贰之。武选掌武职选授、品级、封赠、袭荫,并典营制,暨土司政令。职方掌各省舆图。绿营官年老三载甄别,五年军政,叙功核过,以待赏罚黜陟,并典处分、叙恤、关禁、海禁。车驾掌牧马政令,以俗戎备,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驰驿者验邮符,洩匿稽留者论如法。武库掌兵籍、戎器,乡会武科,编发、戍军诸事。有征伐,工部给器仗,籍记其数。制敕下各边征发,或使人出关,必验勘合。”

☚ 镔铁局   兵科 ☛

兵部

官署名。隋唐始置,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兵部尚书,掌武官的选任、兵籍、武器及发布军令等。历代沿置。唐天宝中曾改称武部。

兵部

亦称“武部”。古代官署名。中央六部之一,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统掌全国武官选授、军籍、军械、训练、兵役等要务。隋代始建,唐、宋、明等几代沿用。以尚书为长,侍郎为副,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

兵部bing bu

【历史】Ministry of War

兵部

Board of war

兵部

官署名。❶西魏置,尚书省十二部之一,掌全国军务行政,设兵部尚书为长官。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置六官,遂为夏官府属下诸司之一,设兵部中大夫为长官。北周沿置。隋朝置为尚书省六部之一,以兵部尚书为长官。唐、五代沿置。

❷隋朝置为尚书省所属二十四司之一,为兵部头司,设兵部侍郎为长官,掌兵籍、调遣名数、武官阶品禄赐告身等。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兵曹司。唐朝复置,以兵部郎中为长官。

兵部

官署名。曹魏时始置五兵尚书,以后又有改为七兵尚书者。隋始称兵部,为六部之一,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唐因之。高宗龙朔二年(662)曾改称司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又曾改称夏官,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又一度称为武官,但不久均复旧称。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授,以及兵籍、车马、甲仗、军令、地图等事务。长官为兵部尚书,副职为兵部侍郎。宋初职掌较轻,神宗元丰年间复旧,历代沿置。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添设海军部。

兵部

官署名。为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在秦汉本为太尉之职。兵部之名,源于三国魏的五兵尚书,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太始中省五兵尚书,太康中又置七兵尚书,七兵是旧五兵中把中兵、外兵各分左右。东晋又为五兵尚书。南朝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省,升明元年(公元477年)又置,历齐梁陈及北魏、北齐均沿置之。北周依《周礼》置夏官府大司马卿,属官有兵部中大夫。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重权往往寄托于权臣,中央机构的权力因之大为削弱或仅存空名。隋因北周之名置兵部,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炀帝时定制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唐沿置,掌六品以下武官的选授、考课与武举。以及军令、军籍,和中央一级的军训,但不直接带兵。光宅初改兵部为夏官,天宝中改兵部为武部,旋均复旧。此后确定为六部中的第四部。唐中叶以后,外而藩镇割据,内而禁军归宦官统领,兵部均不能行使其军令,等于虚设。五代尚书省设置兵部,而实权在枢密院。至宋,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枢纽,与中书省共同执政,兵部职任甚轻。宋初兵部尚书、侍郎为寄禄官,兵部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充任,掌仪仗、武举等事;元丰改制,始厘正职务,以尚书、侍郎管理部务,兼掌厢军、乡兵、土兵、蕃兵,边境少数民族首领官封、承袭等事务,职权略有增加。部内设四司如唐制。南宋尚书不常置,卫尉寺井入兵部。辽北面官中以北枢密院掌军政,南面官中尚书省所属有兵部,无实际权任。金兵部掌兵籍、军器、城隍、镇戍、厩牧、铺驿、车辂、仪仗、郡邑图志、险阻、障塞、远方归化之事。部内不分司,以郎中、员外郎分判诸务。直辖机构有四方馆、法物库、承发司。元兵部掌全国郡邑邮驿屯牧的政令。部内亦不分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之属。富大用《事文类聚》说:“大元兵部令史分掌名头:仪仗为旧库部,紧慢置铺驿走递马数;承发司文字、车辂,合给牌札;厩牧为旧驾部。”部内设右三部照磨。直辖机构有陆运提举司、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明代定制,以五军都督府掌军令,以兵部掌军政,立意较为合理。但后来往往以兵部堂官督军出征,从中操赏罚进退之权,号称本兵,常导致军事失利。这又是兵部职权过重的弊端。明制兵部内部组织有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及办理部内行政事务的司务厅。所辖有会同馆、大通关。清代军权全由皇帝掌握,兵部又复似唐宋的徒有虚名,清制兵部四清吏司与明同,又有会同馆、捷报处与四司共同掌理政务;有档房、本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稽俸厅等以管理部内行政事务。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革官制,改兵部为陆军部,练兵处和太仆寺并入。参见“陆军部”。

兵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