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兴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兴寄

兴寄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兴寄”指作品中寄托深沉感慨,蕴含深层意义。齐梁诗作者多为贵族显宦,生活面较为狭隘,缺少深刻体验,故其作品虽有抒发叹老伤离、企羡隐逸等情绪者,但往往浮泛浅薄,为文造情;至于因深刻社会矛盾而激发强烈情思者,实属罕见。陈子昂出身并非门阀,较多接触下层,因而视野开阔,怀抱大志,关心现实,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仕途中又屡受挫折,故情志慷慨深沉,愈感齐梁诗之空虚无力。他提出“兴寄”,标志着他对于诗歌革新的自觉要求。其所作《感遇》诗寄慨遥深,并有直接因当时政治现实而发者,便是兴寄精神的体现。中唐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云:“仆尝病兴寄之作堙郁于世,辞有枝叶,荡而成风,益用慨然。……睹足下《咏怀》五篇,仆乃拊掌惬心,吟玩为娱。”(《答贡士沈起书》)其提倡兴寄,意与陈子昂相近。又元稹将所作诗分类,云律诗中“有稍存寄兴,与讽为流者为律讽”,又云“病沈(佺期)、宋(之问)之不存寄兴”(《叙诗寄乐天书》)。“寄兴”即“兴寄”。元稹将“寄兴”与“讽”并提,偏重于指诗歌对政治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良现象加以讽刺的深刻含义。陈子昂于感叹齐梁诗“兴寄都绝”时,又叹息“风雅不作”。风雅指《诗经》的优良传统。《诗经》向来被认为是反映社会现实、寄寓深义的典范。李白曾说“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本事诗·高逸》);《诗经》多为四言,李白也认为《诗经》是富于兴寄的典范。兴寄之作,含蕴丰富深沉,故常能耐人咀嚼。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大风》千秋气概之祖,《秋风》百代情致之宗,虽词语寂寥,而意象靡尽。《柏梁》诸篇,句调太质,兴寄无存,不足贵也。”言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语短情长,令人回味不尽;而刘彻等人的柏梁台联句诗过于质直,无深沉的情致感慨,故不足贵。其所谓兴寄,则发展为偏重于艺术表现而言。

☚ 兴致   寄托 ☛

兴寄

兴寄,是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修竹篇序》说;“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比兴”,原是古代《诗经》中的二种表现手法。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周礼·太师》注)。孔颖达《毛诗正义》阐发说:“诸如言者,皆比辞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已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以后朱熹总结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陈子昂在《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也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钟嵘、刘勰也都以“比兴”论诗,钟嵘以为“文已迟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刘勰还专设了“比兴”篇谈比兴问题。但将“兴”与“寄”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学范畴,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陈子昂却是首创。这里的“兴寄”,实际上是“比兴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兴的优秀传统写诗,以寄托诗人的主观情志。具体是要求诗人关心国民生计,通过诗歌的比兴创作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美刺,为现实政治服务,以寄托诗人自己拯救人民,建功立业的壮志,远大的襟怀和强烈的介入意识。
高倡“兴寄”与“风骨”,是陈子昂批判齐梁以来诗风,掀起唐诗改革运动,恢复汉魏传统的两大美学主张,这两种美学主张,对以后殷璠、李白、杜甫、白居易,乃至宋、元、明、清整个中国诗歌史,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