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元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元曲

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一种新兴的韵文文学。以当时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形式近于宋词,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语言通俗,便于直率地抒发情感。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成就很高,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其中杂剧创作成绩尤高,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故“元曲”有时亦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使用,如臧懋循《元曲选》实即元代杂剧作品选集。

☚ 院本   元杂剧 ☛
元曲

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与散曲虽一属戏曲,一属诗歌,但两者有共同的特色。曲词形式均为长短句,也均按曲调格律谱写,可合乐歌唱,因此散曲、剧曲有时也称之为“乐府”。元曲是吸收融合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以及金元民间音乐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馀个。元代北曲盛行,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从事杂剧、散曲创作,名家迭出,佳作如林,极一时之盛,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其中杂剧创作成就尤高,后人常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赞其为一代文学之代表。由于杂剧影响最大,成就最突出,所以有人视元杂剧为元曲的同义词,如明代臧晋叔所编《元曲选》其实仅是一本元代杂剧的选集。

☚ 话文   元杂剧 ☛

元曲

 元曲是综合了前代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散曲和戏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小令是以一支曲牌为独立单位的散曲,是散曲之至简者,与诗一首、词一章相当。它与词的主要区别是可以加衬字,用韵密,可以平仄互押,题材更广泛,语言更通俗化。小令也须依照一支曲牌格律来填写。其体制短小活泼,易于表达新鲜事物。套数不是由单只曲牌独立的小曲,而是由同一宫调的数只曲牌组成的有首有尾的组曲。它又称作散套。根据不同的音乐体系,套数可分为北曲套数、南曲套数和南北合套。元代戏曲有杂剧和南戏之分。杂剧以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句尾入韵,并有科(动作)、白(念白),以配合表述剧情。一本通常分为四折(四幕),剧前或两折之间可加“楔子”。一个剧本由一个演员(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员只作配合科白。杂剧较诸宫调更便于表演戏剧情节,丰富了表演形式。南戏形成于南宋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戏文”。其体制采用分场形式,少则十余出,多则五、六十出,较杂剧规模宏大。开剧有“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介绍剧情梗概和创作意图。主要角色有生、旦、净、丑,各种角色都可以唱。音乐采用南曲系统,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南戏与杂剧在发展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同完善。但元代戏曲,以杂剧为主,先盛于北方又传入南方,南戏则以地方剧种见长。元曲的音乐分北曲和南曲两大系统。北曲始兴于宋金之际,盛行于元。是在继承中原地区传统音乐文化成果、融汇北方各民族曲调基础上,滋演新声,自成体系的。“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徐谓《南词叙录》)北曲在体制上采用宫调、曲牌的形式。在音乐上采用七声音阶,节奏较快,调促词密。伴奏以弹拨乐器为主,故又称弦索调。其风格高亢健壮,朴实刚劲。南曲在体制上也采用宫调、曲牌形式,但较多地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自然形态,多有南方乡土生活的气息,地方特色较强。元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皆是一代文学艺术的代表。

元曲 - 历史大事 - 可可诗词网

元曲

 元曲是元代戏剧和散曲的合称,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韵文文学。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元曲包括散曲和戏剧。散曲是一种由诗词变化发展而来的新诗体。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小令源于唐末五代。通常以一支曲子为一首,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但可以将这支曲子再重复一遍。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连缀成套,称为套数或散套。散曲共有6宫11调,共17宫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一支散曲。我国戏剧产生于唐朝。宋朝大城市曾建立勾栏、瓦舍,许多民间艺人进行表演。金中都的院本就是宋朝市民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宋、金时期盛行一种“诸宫调”,就是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演出形式,唱的部分就是把多种宫调连缀在一起,元杂剧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杂剧是一种把歌唱、宾白、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歌曲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歌唱,是按规定韵律富有抒情诗的新诗体;宾白包括人物对白、独白,一般用通俗的口语;曲词一般由一个演员(男的称正末,女的称正旦)演唱,抒发主人公的心情,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反面人物和次要人物靠简短的对白勾勒面目。元曲一般由4折再加一个楔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元杂剧的作家和作品最著名的有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等,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天下夺魁”。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都是这个时代的名剧。关、马、郑、白,明朝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新的转折期。戏剧、小说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它们逐渐取代诗词、散文而占据文坛。元代以前的文学体裁以抒情的诗词和散文为主,而元代以后文学体裁出现了有情节、有人物、有说唱的戏剧。元代是我国戏剧的黄金时期,杂剧文学剧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了成熟期。
元曲

元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韵文文学。传统观念认为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按文艺科学分类,二者原属两种不同的体裁: 杂剧为戏剧,散曲则是诗歌的一体。然两者在形式上又有联系,杂剧主要部分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以 一定的曲调为准则以求合乐歌唱的; 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运用长短不一的句式、较为自由的格律和大量生动的口语,借以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 它们的关系,犹如诗歌和诗剧的关系。因此,近人吴梅、任讷等就把那种只用于清唱的曲称为散曲 (但实际上后来很多人也只是按谱填词,把它变为诗体的一种),而把那种有科白、有故事情节的曲(杂剧) 称为剧曲。这种分法,既显示了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它们的联系。
元曲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的。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元代北曲流行,许多文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从而与文学史上的唐诗、宋词鼎足而立,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 曲   南北曲 ☛
元曲

元曲

元代北方流行的曲调。比较激越豪放。杂剧和散曲即用北曲。元代时,胡乐流行,宋时的词已与之不相协调,于是在民间逐渐形成这种新的曲调。北曲是据地域而言,现存元曲中,除《琵琶记》外,都是北曲。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所谓‘其声噍杀以立怨’是也。”

☚ 曲律   南曲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元曲

元曲

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元代新兴的一种韵文文学。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剧曲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 元杂剧   瓦子 ☛
元曲

元曲Yuanqu

是元代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就,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以杂剧为其主流。元代杂剧是在宋金以来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之上,综合了宋词的成就和继承发展金代诸宫调而成的一种歌舞剧。而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的充实以及各民族间的融合都赋予了元曲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素材。元杂剧一般每一剧分为四折(即四幕),每折中包括唱(歌曲)、科(动作)、白(道白)三个方面,每折里的唱词又有10个以上的小曲联缀而成,每组小曲称为“一套”,而一套内的小曲演唱时要使用同一音韵,限于同一宫调。在各折之前或各折之间有时还加有“楔子”,作为小场。元代杂剧流传至今的有162种(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共收162种),元代最著名的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人。他们流传至今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对社会的黑暗面给以无情的揭露,对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要求给以肯定和歌颂。其中,关汉卿的主要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鲁斋郎》等,都尖锐地揭示了蒙汉地主官僚的残暴统治和罪恶行径,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正义感。除了关汉卿的几部著名剧作外,王实甫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为目的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等都是数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著。元曲中除了杂剧外,还有一些形式简单、清新活泼的散曲,为一般市民所喜爱。马致远是至今留存作品最多的散曲作家,他的《秋思》以细腻的手法描写出秋天傍晚的自然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引人至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之中,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元代被称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 达鲁花赤   元大都 ☛

元曲

元杂剧和散曲的统称,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杂剧成就更高,故通常也专指元杂剧。

元曲yuan qu

【戏剧】Yuan opera,popular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元曲yuan qu

Yuan opera,verse popular in the Yuan Dynasty

元曲

yuanqu;type of verse including zaju and sanqu

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是元时新兴起的一种韵文文学。杂剧是一种把歌唱、宾白、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散曲是一种由诗词演变而来的新诗体。两者都使用当时流行的北曲。元朝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产生了大批的优秀作品,见于记载的有五百余种,现存杂剧百余种, 《窦娥冤》、《西厢记》是其代表作品。它与唐诗、宋词并称,其杰出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实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