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雎

关雎

《诗经·周南》篇名。全书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诗经》中所谓“四始”之一。《毛诗序》以为是咏“后妃之德”,“乐得淑女以配君子”。《鲁诗》则谓为大臣毕公讽刺周康王好色晏起之作。今人多认为是男女相思恋歌,或说是迎亲曲。诗中借物起兴,即景言情,借助气氛烘托和幻想境界描述,抒写男女相思之情。韵律和谐,格调健康。

☚ 诗经   卷耳 ☛
关雎

关雎

《诗经·周南》篇名。为《诗经》的第一篇,历来受到重视。《毛诗序》认为此诗是歌咏“后妃之德”的,是对“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的赞美。《鲁诗》认为是大臣(毕公)刺周康王好色晏起的。朱熹则说:“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诗集传》)摒除其对统治者的颂扬和对封建礼教的涂饰,《毛诗序》和朱熹对这首诗本义的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它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全诗三章。首章四句,以雎鸠和鸣于洲上起兴,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二章八句,极写主人公相思之苦,以至长夜不眠,“辗转反侧”。三章八句,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喻,写主人公想象其愿望实现时的和悦和欢乐。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诗写对爱情之追求,直率热烈,又止所当止;写相思之痛苦,一往情深,又不陷入不能自拔的绝境。孔子的话准确地指出了这首诗质朴健康的格调,也为以后这类诗的创作提出了一个典范和批评标准,影响深远。

☚ 石鼓诗   葛覃 ☛
关雎

关雎

(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诗中的“君子”自称,和“琴瑟”、“钟鼓”之乐(据《墨子》,此二者均非平民之乐),可推知抒情主人公为一贵族男子。故鲁迅调侃地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为“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余冠英据诗中兴义,认为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亦允。总之诗中写的是一场单相思,一件还没有谱儿的亲事。唯其如此,最有诗味。诗经多见三章叠詠(各章除换韵易辞,大致重复)、两章联詠的形式,象此篇这样跳格叠詠,则是很独特的。“窈窕淑女”三章说四遍,诚如《董西厢》妙语所谓“张张写遍莺莺字”。
☚ 古诗精鉴   芣苢 ☛

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三家洲作州。)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鲁齐逑作仇)
 (鸠、洲、逑,幽部。)
 参差荇菜,(三家参作椮,荇
 左右流之。作䓷。)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流、求,幽部。)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三家辗作展。)
 (得、服、侧,之部。)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采、友,之部。)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韩芼作。)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韩钟鼓作鼓钟。)
 (芼、乐,宵部。)
 〔译文〕
 雌雄应和的水鸟关关叫,成双成对在那黄河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那男儿追求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肥又嫩,向左向右采得忙。美丽善良的姑娘,白天黑夜叫人爱。
 追她想她得不到,黑夜白天把她想。夜长长,思不断,翻来覆去到天亮。
 肥嫩茂盛的水荇菜,向左向右来回采。美丽善良姑娘惹人爱,弹琴鼓瑟把她娶过来。
 肥嫩茂盛的水荇菜,向左向右来回采。美丽善良的姑娘,敲着钟鼓欢欢乐乐把她迎过来。
 〔评介〕
 《关雎》五章,章四句。一说《关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
 这是古代一首恋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题序:“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也。”诗中写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追求她,思恋她,希望和她结为情侣。《小序》认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朱熹《诗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大姒、文王。”皆无确据,均不从。因为它是《诗经》首篇,所以历来很被人重视。
 全诗描写恋爱发展的过程,从初恋、追求,到成功。郑玄从文意上将诗分为五章。第一章以雎鸠雌雄和鸣兴起,引出作者表达爱情之意,唱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草纲目》曰:“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又 《韩诗章句》云:“雎鸠贞洁慎匹。”以雎鸠情意专一,兴诗中男女爱情,淑女应配君子。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章说:“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细咏自见。取冠《三百》,真绝唱也。”第二章以荇菜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 第三章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想象“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而反映这位小伙子对自己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想到将来结婚之后,夫妇二人弹琵琶,敲钟鼓欢欢乐乐在一起过着愉快的生活。有的学者认为这两句诗也是兴的写法,因为在古代“琴瑟”是合声之器,有琴必有瑟,有瑟必有琴,否则就不好听,要想使音乐和谐就必须把“琴瑟”放在一起;而“钟鼓”这两种乐器也是和乐之物,两种乐器也是不能分开的,有钟必有鼓,有鼓必有钟,二者缺一不可,诗中就用这样的诗句来象征着这位小伙子和那位姑娘,就如“钟鼓”、“琴瑟”两种乐器一样,要存在就必须同时存在,不存在就都不存在,反映了他们的忠贞专一。
 此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兴的写法。相传雎鸠这种鸟雌雄经常相守不离,以此兴他和那个姑娘的爱情,因闻关关的鸣声,触发了情感,从而想到求偶、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寤寐求之”,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得自然而有趣味。另外诗中描写两个人物形象,但是女方形象始终没有出场,只是通过男方的心里活动和行动来衬托女方形象。虽然女方形象没有在场,但由于男主人公反复咏叹这位窈窕淑女,便使这位善良美丽的女子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而读者则为男方能够得到这位美女而感到幸福愉快。全诗由于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因此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次,此诗运用双声叠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形象的生动性,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感。全诗用两个叠音字:“关关”、“悠哉悠哉”; 七个双声:“雎鸠”、“之洲”、“参差” (3次)、“寤寐”(2次); 9个叠韵: “窈窕”(4次)、“好逑”、“求之” (2次)、“采之”、“友之”;一个双声兼叠韵:“辗转”。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节奏感和音乐美。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辗转反侧”,已成千古名句。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关雎》篇亦然,全诗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关雎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题 解】

《关雎》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古人将之冠于三百篇之首。诗歌大意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的美好愿望。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关雎》每句四字,句式整齐,语言简省,仅用80个字就逐层深入地写出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热烈而又朴实的思慕之情。

在描写上,本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造成回环咏叹的效果。第一段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雌雄雎鸠鸟引出河边男子对采集荇菜的姑娘的思恋。第二段进一步描写男子对姑娘的爱恋,并用水中飘浮不定的荇菜隐喻男子要努力追求姑娘。第三段连用两个“参差荇菜……”的比兴,再以“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来直抒胸臆,将男子对这位姑娘的爱恋、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还采用了一些生动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的和谐性和形象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极大程度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又如用“窈窕”表现了姑娘的婀娜多姿;用“辗转反侧”描摹了男子难以入眠;用“参差”描写了荇菜的生长情况,显得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历代诗词精品之《关雎》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将文学的终极原因归结到性恋的说法看似偏颇,其实信而可征。“风诗者,固闾阎风土男女情思之作也”(司马迁),不仅民间之作素称“无郎无姊不成歌”;即使纯属诗人创作,爱情题材也占有相当的优势。诗经开宗明义的头一篇“关雎”便是这样的作品。鲁迅曾经调侃地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译为“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陈子展以为“当视为才子佳人风怀作品之权舆”,均不失通达之论。诗中人以“君子”自谓,据《墨子》“琴瑟”“钟鼓”之乐都非平民之乐,可以推测抒情主人公为一贵族青年。而那“窈窕淑女”的身份则不甚确定,余冠英据诗中兴义认为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贵家)男子的思慕”。
 “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信天游以水禽起兴的手法,所来自远,可追溯到《关睢》。河边洲岛上,水鸟儿作双成对,雄雌和鸣,引起诗人的感兴,如果按“关雎”即鱼鹰的说法(毛奇龄),则此二句还有以水鸟捕鱼隐射男子求爱之义,这里的兴,便有象征意义,暗示着有位姑娘人材好,一位男子看上她。看上了就忘不了,就相思,就热恋。全诗反复说“窈窕淑女”,又反复兴以“参差荇菜”,似乎暗示出姑娘与水边劳作的关系。她在采荇时的美妙姿态,摄印入那青年的脑中,是难以磨灭了。有一首民歌道:“一来看上人材溜溜的好,二来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康定情歌》),与此意虽不尽同,但生活情趣却有神似之处。而“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不仅可使人想见那人儿的倩影,而且也似乎有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对可人的执着追求之义。写采荇菜,而意在采荇的人。诗中写男子的单恋十分坦率,醒也想、梦也想。“寤寐求之”紧接“求之不得”云云,用“顶真格”,已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而“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更通过失眠,将写相思之苦推进一层。
 与每一种满足都会降低其崇拜相反,爱的渴求却能导致爱的升华。诗中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那位青年,于是做起了美妙的“白日梦”,在想象中和他的爱人美满结合。又是“琴瑟友之”,又是“钟鼓乐之”。这诚然是一场虚构的热闹,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但那青年在一刹间满足了,读者不禁为之陶然。这升华的境界,便远离了性的目标,成为热诚、挚爱、欢乐、和谐的“结合”。有一种概括,认为中国写情文学中色性的成分居多,揆之《诗经》包括《关雎》在内的大量情诗,似不尽然。
 《关雎》“乐而不淫”有其历史原因。大量史料告诉我们,诗经时代婚俗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其时封建礼教为基础的专偶婚制尚未稳固形成,而人们还享有较多性爱的原始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方才产生了如同《关雎》那样的热烈奔放的情歌。这里毫无顾忌的爱情直白,已凝聚成一种原始的美。而为儒学礼教统治下的汉儒宋儒们感到十分困惑,百思而不得其解。“《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序》),便是硬着头皮说诗的产物,决非诗之本义。
 《关雎》章法在诗经中别具一格。诗经本多叠咏体,但常见的是三章叠咏、两章联咏,象《关雎》这样第二章和第四、五章跳格叠咏,是仅见的。日本青木正儿曾怀疑是误合两诗而成(详《支那文学艺术考》),但“窈窕淑女”通贯全诗,“寤寐求之”与“求之不得”顶针衔结,妙合无垠,而诗经中叠咏体间有首章或他章不叠的现象屡见,故错简之说很难成立。二、四、五章的叠咏除却描写荇菜的兴语不论,“看他窈窕淑女,三章说四遍”(钟惺《评点诗经》),这活脱是热恋中男子对不知名的爱人的反复叨念,神似《董西厢》妙语所说:“锦笺本传自吟诗,张张写遍莺莺字。”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轼)。若下一转语,便有“说诗必此诗,定知非解人。”懂得这番道理,来看《关雎》诗中的单相思,又不仅是单恋而已。诗人于爱的对象“寤寐求之”式的执着追求,及其在现实中“求之不得”,便于理想中“友之”“乐之”的实现方式,均构成一种境界,一种超越本文的象征意蕴,从而能够兴发读者引譬连类的联想。我们不由会联想到风诗中的其它作品如《汉广》、《蒹葭》,联想到《离骚》,其中所写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苦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迷惘,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劲头;不由会联想到古代神话对世界的浪漫征服和把握的方式;甚而联想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安现状,通过心灵与思辩追求美与自由、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诗情一旦与哲理结合,便给世代读者以回味无穷的审美愉快。这或许就是包括《关雎》在内的风诗名篇的艺术奥秘之所在。

古代民歌《关雎》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此诗是写男恋女之情,即写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爱慕。她采荇菜的窈窕形象,使男子寤寐不忘,一心设想能和她结为幸福的婚姻。
 首章前两句是诗人就所见起兴兼作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雌雄之鸟相与和鸣之声。“洲”,水中央的陆地。由于诗人见到一对对雎鸠雌雄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所以便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容貌美好貌。“淑”,即品德善良。“君子”,在 《诗经》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妻子对丈夫的敬称,一是对贵族男子的称呼。此用第二义。“好逑”,好的配偶。诗人联想到这姿容美好、品德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的好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全篇之纲,用以统摄全篇。
 次章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承 “关关雎鸠”而来的。“荇菜”,是一种水生野菜,根生水底,茎在水中,叶圆形,浮在水面,茎叶嫩脆可食。“流之”,顺水之流而采取之。这是以女子采荇菜起兴,以引起下文。女子顺水流左右采荇菜的优美形象引起君子的爱慕:“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他不论睡着醒着,每时每刻都在追求这美丽善良的姑娘。“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全篇都在表现君子对女子的不断追求。在“求之不得”的时候,便“寤寐思服”,无论是睡着或是醒着,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她。苦思之中,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哉悠哉”,犹 “悠悠”,就是长。指思念绵绵不断。“辗转反侧”朱熹云: “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转之留; 皆卧不安席之意。”( 《诗集传》)可见,诗人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君子追求女子而不得的焦虑形象和精神状态。
 尽管君子处于追求女子而不可得的忧思焦虑之中,但他并未放弃对她的追求,在末章中竟想象在求得女子结婚以后的亲爱美满情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友”,亲爱。以弹琴鼓瑟跟她亲爱和乐地在一起。又想象: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以敲钟打鼓和她同乐。或云:钟鼓指结婚时奏乐。非是。古代婚礼,既不贺,也不奏乐。钟鼓是统治阶级举行祭礼时所常用的乐器。此以 “钟鼓乐之”,言无时无刻不与她共乐也。
 全篇描写出君子对女子的思念与追求的过程,表现其求之不得的焦虑,以及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最能体现全诗的关键在于次章后四句。正如姚际恒云: “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 ‘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 ‘友’、‘乐’ 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 ‘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 《诗经通论》) 此评可谓卓见。
 此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如用雎鸠和鸣比喻淑女之宜配君子,以“在河之洲”的幽静环境来烘托这对男女青年的高尚情感。又如,用三次重复“参差荇菜”二句以暗喻男子对女子的专心致志、谆谆追求。这种比兴的运用,可使理想形象化,造成意境,引人入胜,产生余意无穷的效果。
 音调和谐,富有音乐美。这既表现在双声叠韵,又表现在韵脚富有变化。借双声叠韵的连绵字的运用,既增加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又增加了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雎鸠”、“之洲”、“参差”,都是双声; “窈窕”、“淑女”,都是叠韵; “关关”、“辗转”,都是双声兼叠韵。如用 “辗转”一词修饰动作“反侧”( “辗转反侧”);用 “窈窕”一词描摹形象 “淑女”( “窈窕淑女”);用 “参差”一词描写景物 “荇菜”( “参差荇菜”); 无不生动逼真。双声叠韵原是汉语的特点及音乐的要求,此诗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韵脚,此诗三章,四次换韵,首章 “鸠”、“洲”、“逑”为韵; 二章 “流”、“求”为韵,又 “得”、“服’、“侧”为韵;三章 “采”、“友”为韵,“芼”、“乐”为韵;用韵富有变化。诗句中多用双声叠韵,句末又运用多变的韵脚,使原来容易流于板滞的四言诗,形成缓急抑扬的音乐美,宜于吟咏、歌唱,从而加强了情思的抒发。
 此诗,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也体现了 《诗经》的主要特点。

古代名诗《关雎》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题解
 这首诗见于《周南》。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诗歌描写一个贵族男子对河北采荇菜女子的思慕之情。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雎鸠的鸣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名。 ②窈窕:体态容貌美好貌。淑:品德善良美好。 ③君子:对男子的美称。 ④芼:有选择地采摘。
 赏读
 全诗共分四章,每章四句。首章前二句以关雎鸟在河边小岛上成双成对,雄雌和鸣起兴,以鸟的求偶行为暗示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后二句则是男子见到女子之后而产生的思慕之情的直接坦露——漂亮善良的姑娘正是自己理想的爱人。其后三章则是男子沉醉于对女子爱慕之情中的暇想。诗章反复以“参差荇菜”起兴,反复出现“窈窕淑女”,意在表明少女采摘荇菜的美好身姿给男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日也想,夜也想,因为相思而彻夜难眠。不仅如此,因为相思之深,男子还做起了白日梦,幻想起与女子结合后的和睦生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反映出男子对女子相爱之深,也表明了男子的贵族身份。
 这首诗写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大胆、直率而又健康纯洁,具有“乐而不淫”的特点。在章法上采用反复咏唱的方式使感情抒发逐步深化,二章与四章采用跳章叠词的方式,使章法变化独特。
 


古诗名篇《关雎》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词作品《关雎》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三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四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五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是《诗经》中《国风·周南》的第一篇,也是整部《诗经》的卷首诗,一向被人认为是“压卷之作”。《关雎》篇名来自诗歌首句中的“关雎”二字。《诗经》中的诗歌,每篇篇名都用首句的一字、二字或几字作为诗题。因为原诗并无篇名,全是后人拟加的。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曾居东都洛邑(今河南境内),统领东方各诸侯。此处“周南”,当指周公统治下的南方(今之洛阳以南至湖北)的歌谣。


 * * * *


 诗歌的分章,过去高校读本,往往沿用“毛诗”旧版分章。现今若干注本打破老例,依据诗的内容,另作分章。如王力、余冠英等,都将其分成五章,此即用其分法。
 关关:《玉篇》:“和声也”。象声词,即雎鸠的和鸣声。雎鸠,究为何鸟?古今注释纷纭。此用王力之说,“一种水鸟”。喜在河洲上栖息,总是水鸟一类的飞禽。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说:相传这种鸟情志专一,其一或死,另一只就忧思不食,憔悴而亡,极笃于“伉俪”之情。此说指出:“这种鸟情志专一”,很重要,深可玩味。
 河:古人常实指为黄河,其实,也可泛指一般的水流。洲:水中可居之地。
 窈窕:美好的样子。淑女,即今之好姑娘。淑者,善也,品德佳好。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系对一般男子的美称。好逑:此为迭词连语,犹“匹耦”,引伸为“美好配偶”。用闻一多说,此处之“好”,不能作动词读第四声,也不可作形容词,而应用作名词,即其本义:匹耦。
 首章四句意思是:关关地叫着的雎鸠,徘徊在河中的沙洲;美好贤慧的姑娘,正是青年男子的理想对象。
 参差:读为:cēncī,长短不齐。 荇:通“莕”、“”。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白茎、紫叶、圆形、浮生水上。它可食,又可入药,古代还把它作为供品祭祀宗庙。
 流:各家释义不一,此用《广雅》疏证云:“摎,捋也,与‘流’通”。故《毛传》解作“求”,即求取、捋取之意。之:此处作代词解,指荇菜。
 寤寐:睡醒为“寤”,睡着为“寐”。二字连用,犹言日夜,不论醒或睡,时时如此。
 次章四句大意是:水荇菜长短不齐,采摘荇菜左右东西;苗苗条条的好姑娘,追求她直到梦里。
 思服:古读服为“愎”,思也。思服同义连用,非一般思念,而是往復追怀,极言思之甚也。
 悠:深长,也有“思忧”之意。悠哉悠哉,就是愁思绵绵。辗转:辗即转,意指转动。反侧:卧而不正。意即翻来覆去,不能安眠。
 第三章的大意是说,追求不得成梦想,睁眼闭眼总思量;漫漫长夜思不断,反复难逃相思网。
 琴瑟:古代弦乐器。琴为五弦或七弦;瑟为二十五弦。友:此作动词解,即交好亲爱。《广雅》云:“友,亲也。”一说同“侑”,佐助之意。
 第四章是说:长长短短的嫩荇菜,左采右摘筐里装;聪颖美丽的姑娘哟,弹琴鼓瑟多欢畅。
 芼:《毛传》:“芼,择也”。《说文》:“毛见,择也,读若苗。择者,去其根莖也。”因而有人认为,“芼”是毛见的假借。其实,这章中的“芼”与前几章中的“流”、“采”的基本内容相同,只因分章换韵而变换文字。当然,也有细微区别:流,捋取、捞取;采,折摘而取;芼,连根拔起,去其不取,即有选拣之意。
 乐:读lào,动词,欢乐,含有彼此共乐之意。清人陈奂认为:“于琴瑟言‘友’,于钟鼓言‘乐’,是一种互词”。
 最后,这章大意是:高矮相错紫荇菜,不停地东拣西拔;俊俏善良的姑娘哟,击鼓鸣钟迎娶她。
 全诗五章,首章写相遇,次章言追求,三章说相思,四章描热恋,最后一章讲完婚。


 * * * *


 为什么历代都把这首诗视为《诗经》的“压卷之作”呢?它到底好在哪里?依我看,主要是它具有“四美”,即:


 一、立意高雅,意境优美


 这是一首描写纯真爱情的男女恋歌。在《诗经》二十多首爱情诗中,此为佼佼者。全诗只用了五个小节、80个字,就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少女相遇、追求、相思、热恋、完婚的“爱情五部曲”,一个首尾完整的全过程,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诗的意境。且看——
 在风和日丽的河边,遇上了采荇菜的姑娘。她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梦寐不忘,热烈追求,辗转相思,以至愁思重重;一旦如愿,弹琴鼓瑟,相亲相爱,彼此共乐;最后,在击鼓鸣钟,礼乐齐作的欢乐之中,美满完婚,结成姻眷。
 这个意境,不仅使人感到充满诗意的优美,而且也令人看见作者立意之高妙。从何知来? 你瞧:
 主人公爱得多么热烈而又多么纯真:这里有一见钟情的激动,有两心未通的烦恼;又有获得爱情的喜悦,还有终成眷属的欢乐。诗中体现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情操也是高尚的,绝对没有那种逢场作戏的轻佻,没有梦想幻灭的绝望,以及那种疯狂的“占有欲”,诸如此类不健康的东西。因此,历来对这首诗评价很高。
 在古代,孔子就说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好诗。宋人朱熹也赞成孔说,云“……愚谓此言为诗者,深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
 在现代,郭沫若说这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保留着相当朴素的人民风味”,是一首很有诗趣和格调颇高的动人情诗,它富有浑厚朴实的情调。


 二、“兴”法巧用,章句雅美


 此诗在表达艺术上有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兴法”的巧妙运用。首章头两句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领起全篇;在二、四、五章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二句,用的也是“兴句”。说它巧妙运用,巧在何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第一,既兴又赞,方法与内容紧密结合。它借景抒情,用以诗章的“起兴”,同时又是对爱慕之人的赞美。赞她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优良品德。
 第二,把兴法使用与复叠形式结合起来。诗的借景发端与赞美之词,又以反复重叠形式多次出现。这样,不但形成一种热情洋溢的浓烈气氛,而且诗的内涵随着形式的几次重复,情意和诗味,也得到了不断加浓,步步深入,以至出现高潮。
 第三,在兴句中易字。这是更巧妙的一着。作者在兴句中稍稍地换上几个字,就达到意外的效果。比如:三次重复出现了摘采荇菜的动作,只改易了三个字:流、采、芼。这几个字,都是动词,在词性上是一样的,可是动作方式却不同了,其程度也不一。先捋后折,最后连根拔起,拔而再拣,其内容正是步步加强。这就最好地配合了“君子”对“淑女”感情的不断加深,双方结合条件逐步成熟的过程。这种巧妙写法,非常有效地使“兴”句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三、韵律悦耳,声调和美


 《诗经》产生在数千年以前,那时没有人为的严密的赋诗的格律,但是,其诗声调和美,却是重要特色之一。比如,这首《关雎》节奏的明快,声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这样的效果,是怎样来的呢?这是由以下四个因素构成的。
 首先,是整齐短促的句式。全诗都是四言两拍子,即,四言一句,四句一节,每句两拍。如从首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最后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如此。这造成了诗章的音节整饬,节奏紧凑,旋律明快。
 其次,是响亮的韵脚。在首句人韵之后,采用了隔行押句中韵的方式,如采(读如“妻”)、友(读如“以”)、芼、乐(读如“涝”)等。它又注意了随内容发展而换韵,全诗用了以下几个韵部:
 幽部韵:鸠、洲、逑、流、求;
 职部韵:得(fèi)、服(fè)、侧(cè);
 之部韵:采、友;
 霄部韵:芼;
 药部韵:乐;
 再次,是适当的反复咏叹。在全诗进程中,三番四次地连用“起兴”手法,形式相同,用字相似的巧妙的复沓形式。这不仅对抒发感情有好处,更有益于诗歌音乐性的加强。
 第四,是大量双声叠韵和重言迭词的运用。比如:
 双声——之洲,参差(同声纽〈子音〉字的叠用);
 叠韵——窈窕、辗转(双声加叠韵)(即同韵纽〈母音〉字的叠用)
 重言——关关;
 迭词——悠哉、悠哉。
 上述种种因素结合起来,就大大有助于全诗的和谐的声调、铿锵的音韵和明快的节奏的形成。整首诗歌不仅给人以浓烈的、鲜明的立体感极强的图画美的享受,而且使人感到更富有叩人心弦的音乐美的吸引。因此,谁读着这首诗,谁都不由不发出了强烈的共鸣。


 四、环境描绘,富有景物美


 诗歌用的白描手法描绘采摘荇菜姑娘的劳动场景,环境气氛平和静谧,自然淡雅,富有亲切感和田园美。
 诗歌又用绘声绘色的笔触写下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开篇首句,使诗章富有引人的雅美景色。这是我国先人们最早对“河洲景色”的描写。此后,不断有人托出“江洲景色”、“湖洲景色”等等类似的描绘。这大概是因为“河中这洲”,正如一块镶嵌在波光潋滟中的美丽翡翠,特具吸引力之故吧! 你看,那“芳草萋萋鹦鹉洲”、“二水中分白鹭洲”、“吞吐潮汐琵琶洲”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是多么迷人的景色啊! 还有江西砥柱的“系龙洲”、南京玄武湖的“梁洲”、杭州西湖的“小瀛洲”和南昌东湖的“百花洲”等等,都是极富诗画品格,十分受人青睐的得天独厚的国内驰名风景点。这恐怕与《诗经》也有某些渊源吧!

《诗经》篇文之《关雎》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3)


 

 【注释】①关关:象声词。鸟的和鸣声。雎(jū)鸠:鱼鹰。栖息水边,善于捕鱼。②河:特指黄河。洲:水中的陆地。③窈窕(yǎo tiǎo):容貌美丽。淑:心地善良。④好逑(hǎo qiú):即“好仇”。理想的配偶。⑤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荇(xìng)菜:又名“接余”。一种水草,浮在水上,其白茎、嫩叶可食。⑥左右:向左边,向右边。流:通“摎(jiū)”。择取。⑦寤寐(wù mèi):睡醒为“寤”,睡着为“寐”。“寤”“寐”连用,犹言日夜。⑧思服:思念。“服”与“思”义同。“思”“服”连用,有加重语气的作用。《韩诗外传》:“思服之。”《后汉书·章帝纪赞》:“思服帝道。”均用此义。⑨悠:长。钱钟书《管锥编》:“‘悠’作长、远解,亦无不可。何夜之长? 其人则远! 正复顺理成章。”⑩辗转反侧:同义连用,翻来覆去。(11)琴瑟:古代乐器名。琴有五弦或七弦,瑟有五十弦、二十弦、十五弦等几种。友:亲爱。(12)芼(mào):通“”。择取。(13)乐之:使她快乐。“乐”用作使动。
 


 【鉴赏】这是贵族青年男女的恋歌。
 《关雎》列为《诗经》之首,足见其地位的重要。古人认为,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这恐怕就是如此编排的用意吧。
 全诗四章。一章以河洲上对对和鸣的鱼鹰,兴比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此章统摄全诗,为下面的描写做了铺垫。二章以采摘长短不齐的荇菜,兴比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求”是全诗的关键字眼。君子因求之不得,故日夜思念,倍觉长夜难熬,卧躺床上,翻来覆去,彻夜难眠。其眷念之情,苦闷之状,可想而知。三、四章仍以采摘长短不齐的荇菜,兴比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君子终于求而得之,欣喜无限。在婚礼之上,琴瑟并奏,钟鼓齐鸣。君子以悠扬的琴瑟亲爱淑女,以和美的钟鼓使淑女欢娱,气氛显得十分和谐而热烈。
 《诗序》说:“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朱熹《诗集传》说:“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别,但均认为此诗是颂美“后妃”、“文王”和“太姒”。然而从诗中根本看不到“后妃”、“文王”和“太姒”的影子,故此说实属牵强附会。闻一多《风诗类抄》说:“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这种说法虽然接近诗意,但将兴体视作赋体也不切当。诗言“君子”、“淑女”,这绝非一般农家的少男少女;诗言“琴瑟”、“钟鼓”,这类乐器只有贵族家才配享用。因此,将此诗断定为贵族青年男女的恋歌较为合理。

名诗《关雎》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3)



【注释】 ①关关: 雄雌二鸟相对而鸣的声音。雎 (ju居)鸠:水鸟名。②洲:水中陆地。③窈窕 (yao tiao咬挑):美好的样子。淑女:好姑娘。淑: 善,好。④君子:泛指未婚的男子。好逑 (qiu求):好的配偶。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杏)菜:一种生在水中的植物,可以采来做菜吃。⑥流: 求,采摘,择取。⑦寤 (wu悟): 睡醒。寐 (mei媚):睡着。⑧思服: 思念。⑨悠: 想着。哉: 语气词。⑩辗转反侧: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11)琴瑟友之:弹起琴瑟来表示对她的爱慕。友: 亲爱。(12)芼(mao冒): 采摘,择取。(13)钟鼓乐之:敲钟打鼓来使她欢悦。

【今译】 “关关”一唱一和的雎鸠,

在水中的小洲。

那苗条秀美的好姑娘,

正是未婚小伙子理想的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右两边来择取它。

那苗条秀美的好姑娘,

睡梦中也想看到她。

梦中看不到啊,

睁眼闭眼都把她想。

想念啊想念,

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到天亮。

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右两边来采摘它。

那苗条秀美的好姑娘,

我将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右两边来捞取它。

那苗条秀美的好姑娘,

我将敲钟打鼓迎娶她。

(吴小林)



【赏析】 《关雎》 (属于 《周南》) 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写一个男子对一位漂亮姑娘热烈的爱情追求。它在《诗经》中列为十五国风之始,三百篇之首,并非事出偶然。因为《诗经》所以被保存下来,除了音乐方面的原因外,和内容也有关联。《关雎》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辞句,很适于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起始缠绵悱恻、终乃喜气洋洋的乐调,遂沿用为婚礼奏鸣曲。由于恋爱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本属人之常情,故虽哀而并不伤;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而又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而且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的。

关于此诗的分章,旧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以后说为是。该诗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于想象中得与淑女成婚之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被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陶醉了。

《关雎》 在艺术上擅用比兴手法,这不仅表现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两句上,而且也体现在“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上。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非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点什么来填塞入诗的,而是以目见耳闻的当前实际景物作为抒情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于此,全诗的开头起到了很好的比兴作用。“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 “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的 “流”、“采”、“芼”是同义词,都有 “寻求”、“采摘”、“择取” 的意思。“流” 还兼有该字的本义,可理解为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至于 “芼”,宋人朱熹解为“熟而荐之”。此说颇有道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中就有用沸滚水把菜蔬“芼”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所以,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荇菜的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及至 “采” 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 “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既显得真切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有寄托遥深,言近旨远之妙。

这诗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言切而意婉。第一章还只是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开始有起伏波折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翻去,睡不踏实,这的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就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往乐处设想,于是他想到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讲“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 而《关雎》的作者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法排遣的相思,则显得深婉含蓄,更富有诗意。

诗词《关雎》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雌雄二鸟相对和鸣的声音。雎(ju 居)鸠:又名鹗,似凫雁,土黄色。②窈窕(yao tiao 咬挑):美好的样子。淑:好、善。逑:配偶。③参差(cen ci):长短不齐。荇(xing 杏)菜:一种可作药或饲料的水草。流:求、捋取。④寤寐(wu mei 勿妹):寤,醒;寐,睡。⑤悠:思念、想念。⑥琴瑟:古代的两种弹拨乐器。⑦芼(mao 冒):拔取。⑧钟:古代的一种铜铸的乐器。乐(yue):使……喜乐。
 
 【译文】 雎鸠鸟儿关关啾啾,和鸣歌唱在水中的绿洲。那婀娜窈窕的少女哟,是少年心中美好的追求。参差不齐的荇菜,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漂流。那婀娜窈窕的少女哟,是少年梦里美好的追求。窈窕的少女哟难以追求,梦醒后倩影仍在心头。思悠悠,想悠悠,唉!辗转反侧意不休。参差不齐的荇菜哟!采啊采!采荇菜。对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哟!鼓瑟弹琴坦露情怀。参差不齐的荇菜哟!摘啊摘,摘荇菜。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哟!钟鼓齐鸣里笑逐颜开。

(王 洪译)


 
 【集评】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一)
 宋·朱熹:“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si)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诗集传》卷一)
 清·姚际恒:“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以见嘉偶之合初非偶然,为周家发祥之兆,自此可以正邦国,风天下,不必实指出太姒、文王,非若《大明》、《思齐》等篇实有文王、太姒名也。”(《诗经通论》卷一)
 清·方玉润:“此诗盖周邑之咏初昏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然非文王、太姒之德之盛,有以化民成俗,使之咸归于正,则民间歌谣亦何从得此中正和平之音也耶?圣人取之,以冠三百篇首,非独以其为夫妇之始,可以风天下而厚人伦也,盖将见周家发祥之兆,未尝不自宫闺始耳。故读是诗者,以为咏文王、太姒也可,即以为文王、太姒之德化及民,而因以成此翔洽之风也,亦无不可,又何必定考其为谁氏作欤?”(《诗经原始》卷一)
 近·吴闿生:“《关雎序》以为后妃之德。而齐、鲁、韩三家皆以为刺诗。……今考诗义,当以讽刺之说为长。……诗虽有讽刺之意,而其词雍容婉雅,毫末不露,故可以播之管弦而奏入乐章也。”(《诗义会通》卷一)
 近·闻一多:“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闻一多全集·风诗类钞》,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陈子展:“此诗或出自风谣,而未必为歌咏一般男女恋爱之诗也。当视为才子佳人风怀作品之权舆。”(《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一种思想感情,它是基于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审美性质。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爱情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主题。《诗经》中的许多诗篇都是描写男欢女爱、调情逗乐之作。而作为风诗之始的《关雎》,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描写男女情爱的佳作之一。历代说诗者对此诗有不同的解释,什么歌颂后妃之德啦,什么讽刺康王晏起啦,等等,都没能领会原诗之旨意。究其实,此诗无非是一首男子单恋之歌。恋爱婚姻实乃人伦之始,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在这首诗中,作者准确地把握单恋男子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兴而有比,含蓄蕴藉,又以赋法,反复铺陈,写景明丽如画,抒情真切动人,巧妙地描画了单恋男子心理发展的轨迹。苦思恋的哀愁,最后却在一片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烟消云散了。因此,全诗总的情感基调是乐观的。前人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兼诗意与乐调两方面而言的。因此可以说,《关雎》是一首体现了儒家关于“中和”的审美理想的优秀乐歌。也许正由于此,《关雎》才受到历代传诗儒生如此的推崇,荣列为风诗之首。当然,现代读者之所以喜爱此诗,其原因已不在此了。

(程自信 申启武)


古代爱情诗词《》关雎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历代文人必读之书,钻研熟悉者极众,解释也极纷纭。作为《诗经》首篇的《关雎》一诗,当然更引起历代文人的高度重视,注家歧义迭出,给后人欣赏、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要准确地理解《关雎》,实在很不容易。但对一篇文学作品,尤其是年代久远的诗作,完全允许、也必定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见解。“诗无达诂”,欣赏者只要确实获得美的感受,本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作者原意,而一旦领会这欣赏的要旨,不规规沾滞于一家之言,许多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见解,完全可以相通,例如关于本诗的主旨、主体、时态等,我们不妨理解为原本出自一个平民青年男子之口,他在河边看到一个采荇菜的漂亮姑娘,听到沙洲上雎鸠关关呼应的啼鸣声,情不自禁地泛起求偶的念头,向姑娘唱起深情的恋歌,诉说求偶不遂将会产生的相思之苦,幻想心愿得以实现时的欢乐心情。后来此诗传唱开来,成为青年男子向异性表白心迹的通行情歌,河边求偶的情境便不一定是纪实而歌,而成为虚拟之境了。此后诗歌又经官方收录,贵族男青年也借以表达对异性的追求思慕。渐渐地,它又被使用在婚礼上歌唱,歌咏的内容便由恋情的表达,成为对当年追求过程的回溯,以及对眼前婚礼的祝颂,原来的实境成为虚拟,原来的虚拟则成为实境了。尔后此诗又成为宫廷乐歌,或用以赞美后妃的懿德,或用以比照讥刺个别统治者的纵欲之失。作这样动态的、多侧面、多角度的理解,或许更符合《关雎》产生及传唱的实际。
 要之,作为欣赏对象,我们似应将《关雎》老老实实地看作一首爱情的颂歌。全诗三章,分写不同的恋爱情境。
 第一章,由河中沙洲上的雎鸠起兴,抒写青年男子对异性产生追求之念。关关,雎鸠雌雄唱和的啼鸣声。雎鸠是一种水鸟,雌雄不离。诗由雎鸠起笔,象征着情爱的专一。另外,这也是因为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是河边采荇菜的姑娘,在这一特定的境界中,河中沙洲上的水鸟自然是最易引人注目的外物,由雎鸠起笔顺理成章。窈窕,女子美貌状。余冠英先生直译作苗条。淑女,贞静的女子,言其不但外貌美丽,品行也端正可爱。好逑,理想的配偶。这里的淑女、君子,只是品貌兼指的美称,系指风度,并不一定非限为贵族不可,也不必臆断贵族男子不会爱上采荇菜的劳动妇女,而一定要辩白抒情主人公不是贵族。其实,歌唱此诗者不过是在向他的意中人表达思念之情而已,未必真的身在河边,亦即全诗所写的情境可能全为悬拟之词,我们又何必为诗的主体身分而纠缠不休呢?
 第二章,是抒写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深,也可理解为抒情主人公对所求不得的预设之词。荇菜,一种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流,顺流而取。一说流同摎,捞取。寤,醒来;寐,睡着。思服,想念。悠,深长。本章意谓,因为心目中有了可意的姑娘,一天到晚老在想念她,夜晚竟显得那么长,翻来复去总是难以安睡。这是从男子自白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还可以从男子真挚热烈地直接向意中人表白心迹的角度来理解,那么本章犹言:“你要是不肯答应我的请求,那会让我伤心得要命。”一般说来,在恋爱过程中,男子较主动,女子较矜持,男子往往大胆求爱,女子常常含羞不答。本章写的,正是这样的情境。直至今天,类似的恋爱场面,不仍然是人们习见的吗?
 第三章,是男子对女子表白爱慕之忱,也可理解为得到女子允肯后的信誓旦旦。采、芼,均与流近义,是收采荇菜的动作。友之、乐之,表示亲近、爱护、感情和谐。也有人解“钟鼓乐之”为用鼓乐来迎娶新娘,亦通。今人谈恋爱,男子对女子表白心迹,往往在申说假使得不到对方应允将如何痛苦之后,则申说倘若得到对方应允该如何快乐并将报以挚爱,力图从苦与乐两方面打动意中人的心。《关雎》的后二章,也无非是这么个意思。有人将第三章解作婚礼场面的实写,似跳得太快,哪能刚刚唱初恋的情思,马上就唱到婚礼的欢乐呢? 不过,当此诗由情歌转为祝颂婚礼的乐歌时,原来的悬拟也可以当作写实来理解。
 《关雎》一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感情表达的真率热烈。它毫无羞羞答答的掩饰,而是大胆直截地陈述对于女性的爱慕,以及恋爱中的痛苦和快乐。美籍华人学者刘棣华博士在其专著《三千年中国诗》的导言中,指出中国文人诗对于爱情的披露往往比较含蓄,只有民间情歌表达出比较强烈的情绪,“同友谊相比,性爱的题材在中国诗中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在广大妇女地位卑微、妓院可以公开设立的时代,妇女极少成为诗人作品中钟爱的对象。因此,象西方爱情诗那样表达强烈情绪的中国爱情诗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仍然有一些来自民间的动人情歌。”(见《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六年第一期王守国的译文)《关雎》正鲜明地表现出民间情歌感情强烈的特点。由此看来,认为此诗赞美后妃之德或讥刺帝王之失固然不足为据,认为此诗仅仅表达贵族的恋情也似有些牵强。中央电大教材《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一册)指出:“《诗经》中的头一篇《周南·关雎》,就是一首有名的情歌。诗中主人公热恋着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朴实的感情和大胆的表露,是只有民间情歌中才会有的。”这是比较准确的论断。
 《关雎》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感情既真率热烈又纯正克制,它对自己的强烈感情丝毫不加掩饰,但表达得颇有分寸,毫不放纵。陈铁镔《诗经解说》分析道:“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从追求到结婚的思想感情很平和、纯正。作法也恰到好处,‘求之不得’也止于‘辗转反侧’罢了,没有逾里逾墙,桑间濮上的行为。结婚之后,夫妇间也彬彬有礼,待以琴瑟鼓乐之乐。”陈子展《诗经直解》释《关雎》三章的要旨时,也依据孔子的评语加以概括道:“一章。感彼关雎,求爱之始。”“二章。求之不得,哀而不伤。”“三章。得之为欢,乐而不淫。”这些分析,确实指出此诗的特点。但倘若据此推断《关雎》表现的只能是贵族男子的恋情,则似过于拘泥。讲究礼教的贵族男子,当然提倡知礼守节,但一般平民的男子,又何尝一定纵欲呢? 况且,《关雎》只是一个男子初恋时表白心迹的情诗,既非知交,当然会有一定的节制。假使刚一求爱,便如颠如狂、死呀活呀的赌咒发誓,恐怕根本不能获得姑娘的芳心。反之,只有热烈而有分寸的表白,才有可能感动对方。
 简言之,我认为《关雎》是一首真率纯正的爱情颂歌,是一个青年男子初恋时向意中人的娓娓表白,二、三两章的情境是悬拟之词。全诗大意是:美丽而端庄的姑娘啊,你是我理想的伴侣。你要是不肯应允我的求爱,我将痛苦得难以安眠;你要答应我的请求,我将体贴入微地亲近你,使你终生快乐。
 《关雎》一诗,不仅内容真纯深挚,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完美。其主要成就有三点:
 其一,巧妙的比兴。所谓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见朱熹《诗集传》)比和兴往往融为一体,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此诗以“关关雎鸠”起头,既是兴,也是比,含有象征性喻义,意谓水鸟雌雄相守,青年男女也应相互恋爱。而且,这一比兴既是虚拟,又是纪实,既是表达对于异性爱慕之情的由头,又为表达这种恋情提供了一个情感缠绵的美丽境界。在清清的小河边,传来水鸟关关的啼鸣声,于此境界同意中人会面,该是何等的惬意!
 其二,严整的格式。此诗音节和谐,句式整齐,反复咏叹,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三章的两节,只换了几个词——采换芼,琴瑟换钟鼓,友换乐,既有和谐之美,又有流转之效。对“窈窕淑女”的反复吟唱,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对于意中人的一往情深;对采荇菜劳动场面的反复咏唱,则使读者获得感同身受的深刻印象,仿佛始终徜徉在河边这一特定情境之中。
 其三,丰富、优美的语汇。用字准确,语汇丰富,是此诗鲜明的特点。特别是流、采、芼三个动词,含义相近,而又层层递进,不但生动地描绘出采荇菜的劳动场面,而且与感情的流变相适应。流,是顺着水流去捞;采,是触到荇菜后用手去捋;芼,是将纠结在一起的叶茎拔断,动作由轻至重,感情也由浅入深。荇菜由触手到入握,喻写求爱的逐步成功。
 总之,《关雎》确是一首深挚而优美的诗歌,具有永久的魅力。作为我国文学传统的源头,居于《诗经》篇首的《关雎》,已经给予并将永远给予后世文学以甘美的滋润。
关雎

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三家洲作州。)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鲁齐逑作仇)
(鸠、洲、逑,幽部。)
参差荇菜,(三家参作椮,荇
左右流之。作䓷。)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流、求,幽部。)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三家辗作展。)
(得、服、侧,之部。)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采、友,之部。)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韩芼作。)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韩钟鼓作鼓钟。)
(芼、乐,宵部。)
〔译文〕
雌雄应和的水鸟关关叫,成双成对在那黄河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那男儿追求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肥又嫩,向左向右采得忙。美丽善良的姑娘,白天黑夜叫人爱。
追她想她得不到,黑夜白天把她想。夜长长,思不断,翻来覆去到天亮。
肥嫩茂盛的水荇菜,向左向右来回采。美丽善良姑娘惹人爱,弹琴鼓瑟把她娶过来。
肥嫩茂盛的水荇菜,向左向右来回采。美丽善良的姑娘,敲着钟鼓欢欢乐乐把她迎过来。
〔评介〕
《关雎》五章,章四句。一说《关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
这是古代一首恋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题序:“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也。”诗中写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追求她,思恋她,希望和她结为情侣。《小序》认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朱熹《诗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大姒、文王。”皆无确据,均不从。因为它是《诗经》首篇,所以历来很被人重视。
全诗描写恋爱发展的过程,从初恋、追求,到成功。郑玄从文意上将诗分为五章。第一章以雎鸠雌雄和鸣兴起,引出作者表达爱情之意,唱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草纲目》曰:“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又 《韩诗章句》云:“雎鸠贞洁慎匹。”以雎鸠情意专一,兴诗中男女爱情,淑女应配君子。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章说:“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细咏自见。取冠《三百》,真绝唱也。”第二章以荇菜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 第三章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想象“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而反映这位小伙子对自己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想到将来结婚之后,夫妇二人弹琵琶,敲钟鼓欢欢乐乐在一起过着愉快的生活。有的学者认为这两句诗也是兴的写法,因为在古代“琴瑟”是合声之器,有琴必有瑟,有瑟必有琴,否则就不好听,要想使音乐和谐就必须把“琴瑟”放在一起;而“钟鼓”这两种乐器也是和乐之物,两种乐器也是不能分开的,有钟必有鼓,有鼓必有钟,二者缺一不可,诗中就用这样的诗句来象征着这位小伙子和那位姑娘,就如“钟鼓”、“琴瑟”两种乐器一样,要存在就必须同时存在,不存在就都不存在,反映了他们的忠贞专一。
此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兴的写法。相传雎鸠这种鸟雌雄经常相守不离,以此兴他和那个姑娘的爱情,因闻关关的鸣声,触发了情感,从而想到求偶、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寤寐求之”,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得自然而有趣味。另外诗中描写两个人物形象,但是女方形象始终没有出场,只是通过男方的心里活动和行动来衬托女方形象。虽然女方形象没有在场,但由于男主人公反复咏叹这位窈窕淑女,便使这位善良美丽的女子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而读者则为男方能够得到这位美女而感到幸福愉快。全诗由于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因此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次,此诗运用双声叠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形象的生动性,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感。全诗用两个叠音字:“关关”、“悠哉悠哉”; 七个双声:“雎鸠”、“之洲”、“参差” (3次)、“寤寐”(2次); 9个叠韵: “窈窕”(4次)、“好逑”、“求之” (2次)、“采之”、“友之”;一个双声兼叠韵:“辗转”。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节奏感和音乐美。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辗转反侧”,已成千古名句。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关雎》篇亦然,全诗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 国风_周南   葛覃 ☛

关雎

比喻佳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而乃感关雎而念好逑,竟绕春婆之梦; 怨摽梅而思吉士,遂离倩女之魂,”
●《诗·周南·关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寐寤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逑(qiu): 配偶。诗写青年男子见到河洲鸣叫的雎鸠,而思恋容貌姣好的淑女,求之不得,辗转难寐。

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猛禽部 > 鷹隼 > 鶚 > 關雎
關雎  guānjū

即鶚。以其鳴聲關關,故名。

关雎guān jū

〖名词〗
《诗经·周南》篇名,为《诗经》的首篇(1)。《外戚世家序》:诗始《关雎》。——《诗经》开始是《关雎》篇。

关雎

《诗·周南》篇名。全书首篇。《诗序》称歌颂“后妃之德”。近人或以为写上层社会男女恋情。

关雎關雎guān suī

《诗经》篇名。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得心集医案·论治姜吉甫翁丸药善后方启》:“所以关雎虽咏,而麟趾难赓,以精枯血少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