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84年10月20日通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经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许多探索和试验,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了加快改革的步伐,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84年10月20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共分10个部分:(1)《决定》认为,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加快改革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另外,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加强大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为迫切。在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利于统一和提高认识,使改革更加卓有成效地进行,使社会主义优越性进一步得到发挥。(2)《决定》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其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我国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中央认为,这次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3)《决定》认为,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围绕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通过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通过改革,真正做到职工当家作主,做到每一个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人人关注企业的经营,人人重视企业的效益,人人的工作成果同他的社会荣誉和物质利益密切相联。确立上述两方面的正确关系,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内容和基本要求。(4)《决定》认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通过历史和近几年的实践,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第三,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第四,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必须执行,但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5)《决定》认为,改革价格体系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合理的价格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改革的原则应是:第一,按照等价交换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不合理的比价;第二,在提高部分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时,加工企业要大力降低消耗,避免因此而提高工业消费品的市场销售价;第三,在调整农副产品价格倒挂和消费品价格时,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不因调价而降低。在改革价格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财政、金融体制。要善于综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以利于调节社会供需总量、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调节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布局,调节市场供求,调节对外经济往来等等。(6)《决定》认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次深刻改造。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制订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的方案;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部署重点工程特别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汇集和传布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制订并监督执行经济法规;按规定的范围任免干部;管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等。(7)《决定》认为,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其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别。《决定》还强调了生产与消费相互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8)《决定》认为,我们要迅速发展各项建设事业,较快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决不是退回到过去那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在城乡占绝对优势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决不会动摇而只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9)《决定》提出,要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10)《决定》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决定》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也标志着改革已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 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