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文学
胡风作。初载于1936年4月上海文学出版社版《文艺笔谈》。本文对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批评与希望。它指出, “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由于作家和批评家的不重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冷淡。儿童读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材料;或翻译改作外国儿童读物,或利用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演义,有的“注入了培养各种因袭的趣味和观念”,充塞着宣扬金钱主义、奴隶道德、超人英雄、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虽然, “五四”以来也有翻译过来的优秀作品,国内则有“用生动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来解释自然现象”与劳动生活的《稻草人》,有摆脱了“以往儿童文学底传统”,用“新奇的想象和跳跃的笔法”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等,但总的说来,成果微乎其微。为了把儿童从因袭的传统观念,欺骗的说教,妖魔鬼怪的毒雾中解放出来,努力创作健康有益的儿童文学,是进步作家的“一份重要的工作”。通过优秀的儿童作品,给孩子们“新的正确的知识,新的经验,新的生活”,扩大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对于人生的热爱和勇气”, “对于黑暗和丑恶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