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于《夏红秋》的论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于《夏红秋》的论争

关于《夏红秋》的论争

1947年,范政在哈尔滨《东北文艺》第2卷第2、3期连载了中篇小说《夏红秋》,副题是“‘满洲姑娘’变为‘女八路’的故事”。作品发表后,很快在东北文坛产生了反响,并引起一场论争。舒群首先写了《关于〈夏红秋〉的意见——复作者的信》,认为:《夏红秋》的内容,基本上忠实的反映了东北知识青年经历的曲折道路, “概括的反映了东北知识青年的主要现实问题。因此,夏红秋有典型性。” “东北知识青年正需要这种小说对照自己、反省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他也指出了作品对夏红秋的转变的描写不够充分等缺点。接着, 《东北文艺》第2卷第5期刊登了桦的《读〈夏红秋〉》一文。他表示基本上同意舒群的观点,肯定作品的主题“很生动,很切合时宜”;但对夏红秋这个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 “八一五”后的夏红秋有典型性,夏的思想转变过程,恰好验证了东北知识青年一般的思想转变过程,因而具有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但“八一五”以前的夏红秋不典型,象她那样不知自己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不能代表沦陷区东北知识青年的思想面貌。由此,他以为作品失败的症结在于“把一个特殊的典型和一个普遍的典型结合成为一个典型的矛盾”。草明在《论人物和歌颂——评〈夏红秋〉》一文中,却认为夏红秋的形象“不够现实”,虽然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物、但必须通过更长的时间、更残酷的斗争的考验,才可能转变,作品中极端崇拜天皇,丧失民族良心的夏红秋半年时间就转变成“女八路”,是不可信的,因此“不算是东北青年学生的典型”。另外,草明还认为不能“不带批判性,而无条件欢迎她的廉价的转变”,必须“看见了她的表面”, 而又进一步“看见她内在的, 真实的思想”。 1948年, 哈尔滨《知识》杂志连续发表了许多文章参加论争。 刘道新的《关于〈夏红秋〉性格的一点感觉》支持桦的观点。 柳青在《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一文中, 认为作者的主要错误“是思想上的错误”, “使作品的思想性(主题)和艺术性(描写)矛盾了”; 而作品的成功处, “恰恰是写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甦旅在《夏红秋与盲目正统观念》一文中, 充分肯定了作品的现实性和典型性, 特别肯定了作品的正确的倾向性——为东北知识青年指出了一条投身火热的斗争生活, 与工农兵结合的道路; 文中并且指出: “破坏了这 ‘典型统一性’ 和 ‘典型性’的, 不是夏红秋这个人物, 而是日本帝国主义十四年奴化教育扶持起来的东北青年的盲目正统观念。 ”在这场论争中, 阿城松江七中校长张敦发表了《〈夏红秋〉在学生中的影响》一文。他以“每个同学都把她当一面镜子对照自己”, 学校开展了夏红秋运动的事实, 说明了作品在现实生活中和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关于《夏红秋》的讨论,是建国前夕东北文坛一场重要的论争。 它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以及建国后东北文学的发展, 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 关于对《春夜》的批评   《虾球传》的发表与讨论 ☛
000044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