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关于《丽莎的哀怨》的讨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关于《丽莎的哀怨》的讨论 关于《丽莎的哀怨》的讨论蒋光慈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连载于1929年3至5月《新流月报》第1至3期,同年8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作品用抒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白俄贵族妇女在十月革命后流浪到上海,最后沦为妓女的故事。作品发表后,曾引起左翼文学界不同意见的讨论。冯宪章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其社会政治价值在于阐明了“旧的阶级必然要没落,新的阶级必然要起来的社会进化过程”;其艺术价值在于脱离了标语口号的形式,“使明明白白的宣传,而要令读者感不到自己在被宣传”,“它是一部散文的诗,诗的散文”(《〈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华汉(阳翰笙)则提出针锋相对的意见。他认为作品产生的正是相反的效果,只能激起读者对于俄国贵族的没落的同情,以及由同情而产生的对于十月革命的愤感,艺术上也是一种含有非常危险的毒素的形式(《读了冯宪章的批评以后》)。这以后,虽然还有极少数人肯定这部小说的效果,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它表现着同情没落阶级的消极倾向,因此给予严肃的批评。讨论之初,批评者们还能注意到作者蒋光慈创作中动机和效果的矛盾,但后来则出现了“左”的倾向,指责他主观上“代白俄诉苦,诬蔑苏联无产阶级的统治”, “已流入反革命的道路”,并以此否定他的全部作品。对这部作品,蒋光慈本人是比较满意的,自称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而不能理解左翼文坛的尖锐批评,加之该书又被当局查禁,一度思想比较苦闷。但不久,他又振作起来,创作了《咆哮的土地》等优秀作品。这次讨论,对蒋光慈的思想、创作,对左翼文学都有一定的意义。 ☚ 《灭亡》的出版与反响 关于《小小十年》的论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