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書院部 > 歷代建制 > 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 guānzhōngshūyuàn 明代書院。位於西安寳慶寺,因址在關中,故名。原爲宋儒張載講學之地。後關中名儒著書授徒於此,從學者千餘。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布政使江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就此址擴建爲關中書院。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重修。十二年(公元1673年),關中名儒李顒主教席,且立學規會約。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督學使署遷出關中書院,書院重開,正學書院亦并入。乾隆間,江寧戴祖啟主教席。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布政使譚鍾麟整頓書院,訂立課程。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巡撫馮譽驥於院内立志學齋,選高才生爲上舍。後改爲師範學堂。其事原藏碑文有載。 关中书院在西安市南门里书院门街。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为陕甘四大书院之首。明工部尚书冯从吾归里,在此会讲,遂建关中书院。清代知名学者柏景伟、刘古愚、牛梦周等曾在此讲学。李颙 (二曲)立《关中书院会约》、《关中书院课程》。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陕西巡抚毕沅重修书院。讲经师戴启祖主持教席,一时称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书院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