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共同犯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比单人个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❶共同犯罪人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同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只追究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的刑事责任。
❷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围绕着同一个犯罪目标彼此联系、相互配合,对危害结果都起一定作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各自的犯罪行为,都是整个犯罪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是各个共同犯罪人对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应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❸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他们都知道自己不是孤立地实施某种犯罪,而是同别人一起互相配合,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共同故意是各个共同犯罪人应负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我国刑法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及所处的地位,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并分别规定了他们各自应负的刑事责任。

☚ 过失犯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
犯罪

犯罪

犯(犯衅) 造罪 触罪 蹈罪 陷刑
犯通奸罪:犯奸
犯死罪:触死
犯有杀戮之罪:过铁
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冒犯天条
做犯罪或违法的事:犯事
 偷运违禁物品:奸兰
 违反海关规定,逃避海关检查,非法运输货物:走私(违禁~)
进行犯罪活动:作案
正在进行或不久前进行犯罪活动的:现行
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征所规定的犯罪名称:罪名 罪案
 加在头上的罪名或坏名义:帽子(大帽子;乱扣~)
 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大逆不道
 强加的罪名:非罪
 要想给人加上个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犯罪的情况:罪情
无意中犯罪:误犯
偶然犯罪:偶犯
故意犯罪:故犯
共同犯罪:共犯
曾犯有罪案:痕瘕
再次犯罪:再犯 重犯
多次犯罪:累犯
经常犯罪:惯犯
(做出危害社会、依法应处于刑罚的事:犯罪)

另见:罪证 罪恶 罪人 犯人 ︱立功

☚ 犯错   对抗 ☛

共同犯罪

简称“共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比单个人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构成要件是: (1)必须是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共同实施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不能成立共犯。(2) 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的能力的人一起实施犯罪的,不成立共犯。(3) 必须对犯罪有共同的故意。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或者一个人出于故意,而另一个出于过失,均不能成立共犯。(4) 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他们在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中,尽管各个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具体分工、参加的程度和时间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行为都围绕着同一个犯罪目标,彼此联系、相互配合,对危害结果都起了一定作用。资产阶级刑法中首次对共犯规定刑事责任的是1810年法国刑法典,它大大缩小了共犯的范围,并严格规定负共犯责任的条件,这与封建刑法把与犯罪有牵连的广大范围的人都以共同身份负刑事责任相比,是一大进步。各国对共犯负刑事责任的规定不同,有的从共犯从属性理论出发,有的从共犯独立性理论出发。各国刑法对共犯的分类也不同,法国刑法典采用二分法,把共犯分为正犯和从犯两种。以后,有些国家的刑法又把教唆犯从从犯中分离出来,采用三分法,如日本、德国、瑞士等国的刑法典。苏联刑法采用四分法,即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在现行中国刑法中,将共犯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并规定了他们各自应负的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

简称“共犯”。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特点是:1.有共同的犯罪故意;2.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有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国外立法和刑法理论有的分为教唆犯、帮助犯和实行犯3类,有的分为正犯与从犯两类。我国刑法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4类。

共同犯罪

简称“共犯”。“单独犯罪”的对称。2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比单独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犯罪客体,要求各个共同犯罪的犯罪行为指向同一个犯罪客体。(2)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现任能力的自然人。(3)犯罪客观方面,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他们以各自的行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主观方面,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二人以上的过失犯罪、或者一人出于故意,其他人出于过失,而犯同一罪行的,由于缺少共同的犯罪故意,都不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又称“共犯”。其构成条件是: (1) 行为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主观方面必须都具有犯罪的故意,即共同犯罪人都知道自己在和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并对共同危害结果持故意态度; (3) 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使参加的行为人分工不同,但只要都是围绕同一犯罪目标进行的,其行为即与犯罪结果都存在因果关系。共犯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共同犯罪,指暂时结合起来事后即解散的犯罪和尚未形成固定团伙形式的犯罪; 另一种是犯罪集团,即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团伙犯罪。由于共同犯罪比单独一人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各国刑事立法对共同犯罪都采取从重处罚的原则。对于共同犯罪中各个成员所负刑事责任,各国刑事立法的规定不完全相同,一般多以犯罪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或分工作为划分的标准。法国分为正犯、从犯; 日本,瑞士等国分为正犯、从犯、教唆犯; 苏联分为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 英国则没有区别实行与帮助犯的刑罚。各国刑法对正犯处刑较其他从犯为重。中国现行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按照区别对待方针给以轻重不同的刑罚。

☚ 共有财产   共同海损 ☛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刑法第25条一款规定: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由此可知,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首先就是二人以上,因为一个人犯罪,也就不存在共同的问题,自然就失去了 “共同” 的基础。其次,二人以上实施的必须是故意犯罪,否则,即使一方是故意犯罪,另一方是过失犯罪,也不构成共同犯罪。同时还应注意: 所谓共同,应是犯罪分子相互勾结、相互联系实施某一犯罪,而并非仅指同一时刻。因此,若甲乙二人不谋而合于同一时刻抢劫同一对象等,则不能定为共同犯罪,而应定为 “同时犯”。
共同犯罪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看其事先是否通谋可以分为事先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通常情况下,共同犯罪都是事先通谋的,但也不能排除共同犯罪人事先并未商议,只是在犯罪时相遇而临时起意,这种情况下的共同 犯罪,就是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看其共同犯罪是否形成较固定的组织可以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所谓犯罪集团,就是指三人以上,在相当的时期内,为了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按照共同犯罪中的各个共同犯罪人之间是否有各自的分工,共同犯罪又可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在简单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之间并无分工,只是共同直接实施了犯罪行为,又称共同正犯。复杂共同犯罪则是共同犯罪人之间进行了分工而实施某一犯罪,又称狭义共同犯罪。
对于共同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人,我国现行刑法分为主犯、从犯、教唆犯、胁从犯。主犯,刑法第26条一款规定: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主犯分为三种情况:
❶犯罪集团的组织、领导者。
❷聚众犯罪的组织、策划、指挥者。
❸共同犯罪中起重要作用者。这里的重要作用,在集团犯罪中体现为积极献计献策、充当犯罪的主要实行人等,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则指处于关键地位或罪行重大的犯罪分子。从犯,刑法第27条第一款规定: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由此可知,从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犯罪集团中起次要作用的,即虽然直接参加了犯罪,但是危害轻微,作用不大的犯罪分子; 另一类是起辅助作用的,也就是帮助犯。帮助犯自己并不直接参予犯罪,只是为犯罪创造条件、扫清障碍等。胁从犯,就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从主观上讲,本身是不愿意参加犯罪的,但是因为受到了威胁,如暴力威胁或精神威胁,才迫不得已选择了犯罪。可以说,胁从犯的主观恶性是很小的。因此,对这一类人的犯罪有着情有可原之处,因而刑法第28条规定: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在1979年刑法中,还将被诱骗犯罪的犯罪分子列入胁从犯之列。应当指出的是,对于被诱骗而实施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如果行为人主观没有过错,就不应当认为是犯罪;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则是过失犯罪,也不在共同犯罪之列;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则他就应当对犯罪行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仍继续实施犯罪,足见其主观恶性是与被迫犯罪有很大不同的。因此,新刑法对此做出的修改是必要的。教唆犯,就是故意引起他人犯罪而自己不直接犯罪的犯罪分子,旧称造意犯、制造犯意犯。对于教唆犯,刑法第29条规定: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犯罪过程中的形态   刑种 ☛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实施某项犯罪,即构成为该项罪行的共同犯罪人。如某项犯罪事实的不法性系基于行为人的特定身份或特别关系而决定的,则只要具有该项身份或关系的犯罪人,均足以成为该项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共同犯罪人各按其罪行的不同,受到不同的处罚。

☚ 从犯   犯罪的竞合及连续犯 ☛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简称“共配”。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比单个人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构成共同犯罪,必须有围绕同一目标的犯罪活动,尽管各人的分工不同,作用不同,但其行为密切联系,互相配合; 还必须对犯罪有同一的故意,即每一个共同犯罪人都认识到他正在和别人一起追求同一个犯罪目的。资产阶级刑法中首先对共同犯罪规定刑事责任的是1810年《法国刑法典》。它比封建刑法大大缩小了共同犯罪的范围,并且严格规定了负共同犯罪责任的条件。共同犯罪有事前无通谋的、事前有通谋的和犯罪集团三种形式,其中犯罪集团不但事前有通谋,而且有组织上的联系,多次实施某一种罪,或实施多种罪、重罪,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各国对共同犯罪人有不同的分类,我国刑法将其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并规定按照他们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别处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 犯罪构成   共同诉讼 ☛
000037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