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兰花病害orchids diseases世界上已知40多种,中国至1991年有20多种。叶、茎、花均为害的有疫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P.palmivora),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为害叶或主要为害叶的有叶枯病 (Cylindrosporium phalaenopsidis,Phyllosticta cymbidii),叶菌核病,叶腐病(Erwiniacypripedii),褐斑病等。主要为害芽的有蘖腐病。主要为害花的有灰霉病。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白绢病(Athelia rolfsii),基腐病,根腐病(Thanatephoruscucumeris,Fusarium spp.),根 结 线 虫 病(Meloodogyne arenaria)等。病毒病中有花叶病(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环斑病(Orchidringspot virus,ORSV)等。最重要的是病毒病、灰霉病、白绢病(见茉莉白绢病)、炭疽病和叶枯病。 病毒病 各地发生普遍,主要有花叶病和环斑病。花叶病又称黑条斑病、卡特兰叶坏死病,在建兰上呈花叶或圆形、不规则形褪绿斑及坏死斑。病原物为兰花叶病毒(CYMV),属马铃薯X病毒组。粒子线形,侵染各种兰花。环斑病在叶上典型的产生黑褐色环斑。病原物为齿兰环斑病毒(ORSV),粒子直杆状,亦可侵染各种兰花。二种病毒常复合侵染,表现花叶,黑褐色坏死斑或斑块,有的叶片褪绿变薄,后变灰干缩,破裂成丝。浇过带毒兰花的水,若流经无毒兰花时可传病。病害控制: 分株繁殖时应用流水洗根; 盆内石砾、泥炭等介质应高温消毒; 对名贵兰花应隔离栽培; 发现病株,立即烧毁。 灰霉病 分布于广州、南京、台湾。主要为害墨兰、蝴蝶兰等。在广州,严重时发病率可达100%。萼片、花瓣和花梗均被害,花梗上病斑圆形,长椭圆形,稍下凹,黑褐色,若扩大绕梗一圈,花梗便枯死; 花瓣受害变黑褐色腐烂,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还可使叶尖焦枯。病原物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Fuck.],子囊菌,柔膜菌目。无性态为灰葡萄孢,半知菌,丝孢目。寄主很广,花卉中还侵害扶桑、仙客来、菊、香石竹和天竹葵等。气候温和、湿度在90%以上,有利病害发生发展。广东在初春阴雨连绵时最重。病害控制: 应摘除并销毁病花病梗等; 晴天早上淋水,使花能迅速干燥; 花前花后喷施多菌灵、硫菌磷、速克灵等杀菌剂。据报道,防止运输途中花腐可用邻苯酚钠或苯酚钠喷洒兰花,摔去多余药液后放入箱内,贮藏在12℃下14天,花腐率降低88%。 蘖腐病 又称软腐病。分布于福州、合肥。墨兰、建兰、蝴蝶兰均有发生。主要侵染蘖芽,叶片亦被害,初在芽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点,2~3天后迅速上下伸展,成为暗绿色,烫伤状大斑块,并扩展到叶鞘外部,呈暗褐色腐烂,发出臭味,病叶容易拢去,叶片上亦有暗绿色水渍状大斑块。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见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植株愈老化,扩展愈慢。夏季连续降雨15天以上,气温25~30℃,盆土含水量超过90%时病重,遭暴风雨侵袭后易暴发流行。 褐斑病 为害台湾蝴蝶兰,叶片上形成褐色或黑褐色坏疽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扩展后成椭圆形或长条形斑块。病原物为卡特兰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t-tleyae (Pavarino) Savulescu 1947],是一种细菌。幼苗叶比成株叶感病,潮湿时病重。病害控制: 可喷施四环素,美国用福美双,physan也很有效,此外应随时剔除和销毁病叶。 叶菌核病 分布于上海,以建兰中的秋兰发病多。叶基部淡褐色水渍状腐烂,可延伸到叶片大部或全叶,后病部干缩变灰白色,生黑色圆形、椭圆形小粒(菌核),在叶表皮下呈纵行排列,病叶因叶基产生离层而易断裂。病原物为蓝外子座菌。半知菌,无孢目。菌核直径1~1.5毫米。在马铃薯蔗糖洋菜培养基上容易形成,埋生,轮状排列。上海3~4月,阴凉湿润时发生。病害控制: 应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销毁,换用无病土壤和肥料; 兰花种植前以8-羟基喹啉硫酸盐或邻苯酚钠处理; 盆土播前以五氯硝基苯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