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兰中国清朝史籍对荷兰的简称。参见“荷兰”。 兰 兰古代所说的兰,多是指兰草。如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又指兰花,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一茎一花者为草兰或春兰,一茎数花者为蕙兰。兰花色雅香清,叶细长葳蕤,风姿绰约。它不与百花争艳,幽居于深山峡谷,但却怀有一颗高雅的素心,如清人何绍基《素心兰》所咏:“深心太素绝声闻,悔托灵根压众芳。万古贞风怀屈子,一江白月吊湘君。香逾澹处偏成蜜,色到真时欲化云。园榭秋光都占尽,故应冰雪有奇文。”后人多以兰花喻志节高尚、情趣优雅,将它和梅、菊、竹合誉为“四君子”。 (旭) ☚ 花草树木 竹 ☛ 兰王柏
这是一首咏兰花的诗。兰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兰花姿色俊秀,幽香沁人肺腑;兰叶潇洒矫健,风雅超俗。古人盛称的“岁寒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而兰则花、叶、香三者具备,故兰有“香祖”、“王者之香”、“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等美称。 本诗的首联是说,很早以前就有樵夫送来了兰花,现在自己又亲自去访旧友春兰。这两句诗表明诗人一贯喜欢兰花,他家里养着别人送的兰花,到春兰开放时自己还要亲自到外面去观赏新开的兰花。句中的“早受”、“旧盟”等词语,将诗人一贯挚爱兰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颔联指出兰花是祥瑞之物,并在楚地赢得美好的名声。“谢庭”,指东晋大贵族谢安家。据《世说新语·言语》载,有一次,谢安问他的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他的侄儿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后世文人便常用芝兰玉树来比喻德才兼备的子弟。所谓“谢庭夸瑞物”,即是说,芝兰被谢家人夸赞为祥瑞之物,从而成为优秀人物的象征。下句“楚泽”即楚国的地方。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遭楚顷襄王流放后,曾“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撷芳名”即取得美好的名声。爱国诗人屈原非常喜欢兰花,在其作品中屡次提到兰花,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上见《离骚》)“春兰兮秋菊。”(《九歌·礼魂》)“兰茝幽而独芳。”(《九章·悲回风》)这句是说,兰花在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那里,取得了美好的名声。 颈联,前句颂兰叶,后句赞兰花。写兰的叶儿就象苍(绿)色的玉被剪裁成圭形。圭是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上尖下方的玉制礼器。这句诗写出了兰叶颜色的美好,质地和形态的高贵。下句写沾上露水的兰花呈紫檀色。据《本草纲目》载,兰花是“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深。”这句刻划兰花的美丽的色彩。以上四句诗把兰的花叶之美以及祥瑞珍贵都写到了。 尾联,诗人称赞花奴把兰花培护得非常精巧,兰花周围的青苔生长得日益茂盛。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是只赏花不植花的封建文人;也可以觉察到诗人对为他养花的仆人是满意的,并且还加以赞美。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诗的结构上看,首尾两联是写兰花的来处和对兰花的培护,其中蕴含有诗人对樵人、奚奴的感激赞美之意,这在古代封建文人中也是颇为难得的可贵的思想感情。中间两联集中写兰,而写法又各不同,颔联地运用典故侧面写兰花是祥瑞的象征,以及美好的名声;颈联则运用巧妙的比喻写兰花、兰叶的颜色美、形态美及其高贵的本质。这样,就把兰的色、姿、韵(气质、风格)穷形尽态地表现出来。诗人喜爱号称“花中君子”的兰花,,这说明诗人也具有风雅超俗的君子之风。据有关史料记载,诗人在丽泽、上蔡两书院讲学时,四方从学者日众。这是与诗人高尚的节操与精湛的学识有关,这不就象兰花的美质与丽色一样的吸引人吗?本诗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如“苍玉裁圭影”句,这是在歌颂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的语言形象、生动,读后给人以鲜明、亲切之感。 《兰》
郑燮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①。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注释】 ①烟霞:山水胜景。《北史·徐则传》:“飡松饵术,栖息烟霞。” 【评说】 本诗选自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题画》。 兰花本性幽贞,其品格并不能为身外深谷所掩,子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同样的道理,“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语见《孔子家语》)所以,无论何种处境,郑板桥始终把兰草视作自己的化身,即便是归田隐逸,也是自觉“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题画兰》),毫无苦斗群芳之念。而不幸“幽情逸韵落人间”,往往会深深地体味“而今究竟无知己”的苦恼,无怪乎他要常常呼吁:“打破乌盆更入山。”(《破盆兰花图》)惟有如此,它才能充分显示其“不求闻达”的心志。“不求闻达”出典于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诗中以人喻花。而在画家眼中,“兰花不是兰,是我眼中人”,“是我口中气”(《兰》,见周斯达辑《板桥题画佚稿》),喻花的最终目的又回到喻人,寄寓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这一回环往复的手法,妙极!为防樵人之扰,更在画中写高山一片为之掩护,盖见其志之坚不可动也。 兰无可
无可,唐代诗僧。贾岛从弟,诗亦与岛齐名。《全唐诗》著录其诗二卷。这首五律所咏的是我国传统名花——兰花中的两种:一是春兰,一是秋兰。全诗通过描写兰花的芬芳诱人,抒发了诗人深挚的赞美之情。 前两联写春兰。开头“兰色”二字,即扣题,点明所咏的对象。首句猛然一看,只写春天来到,兰花就开放。显得意思平实,缺乏韵味。其实,稍加揣摩,就觉得平实中有奇妙。春兰二、三月间开花,花呈浅绿或黄绿色,正与春天大地的景色相似。一个“结”字,便形象地把春兰的花色与春色融在一起,使人不禁联想到,一看见春兰花开,就得知春天到来。因此“兰色结春光”一句,不仅写出春兰的花色,也展现了春天的景色,有一举数得之妙。 春天是百花盛开、争奇斗妍的季节。春兰虽不以艳丽取胜,但历来却以芳香著称,古人誉之为“香祖”、“天下第一香”等。次句“氛氲掩众芳”即写春兰的这一特色。“氛氲”,此处指香气浓烈。诗人以“众芳”来突现兰花,一个“掩”字,如下断语,衬托出春兰的馨香幽长和无与伦比,表达了极度赞赏之情。 如果说次句旨在说明春兰的芳香超群,那么三、四两句则以独特的构思,通过描写诗人在庭院中“过门”、“寻泽”等一系列行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具体地揭示出春兰的幽香袭人。春兰茎短叶长,叶片可达二三尺,因而诗人过门时最先看到台阶边的“露叶”;走在“寻泽”的小径上,虽未立时见花,但由“连香”二字,又充分道出了满路的幽香。这里,写诗人的行踪、见闻,都是为了突出“香”。不难想见,此时他定然心旷神怡,兴致勃勃,好象“寻泽”的脚步声也越来越急促了。这两句境中有情,读来饶有韵味。 后两联转为写秋兰。“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展示了秋季到来秋兰蓬勃生长的景象。“畹”,是古代土地面积的单位,称三十亩或二十亩为一畹。此处指种植秋兰及其他花卉的土地。“静”,言众芳零落,畹内一片萧瑟,这是秋风“吹乱”的结果;“亭秋”,正值秋季,雨多湿润,这是秋兰生长、开花的黄金季节,一个“引”字,道出秋兰受到甘霖沐浴,象牵引似地蓬勃生长,花开粲然的情景。这两句作者以众芳凋零同秋兰茁长作比,从而衬托出秋兰的劲拔长势和英俊姿态,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耐人寻味。 后诗人运用典故,抒发对秋兰的赞美之情。《离骚》云:“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中“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两句即由此活化而来。“灵均”,指屈原。屈原当年,满怀远大的政治抱负,想为改革和振兴楚国干一番事业。但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聩无能和朝内上官、子兰等人趋邪追曲、嫉贤妒能,屈原接连遭到排挤打击,后被长期流放在外,致使壮志未酬,冤愤难申。他刚正不阿,九死未悔,始终保持着峻洁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为此,屈原以象征的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了众多的香花香草,其饮食起居,服饰爱好,都须臾不离它们;尤其是秋兰,由于香气馥郁,屈原倍加喜爱。凡此,以示诗人芳洁独立,与楚国黑暗现实及当朝小人决不同流合污。在五律《兰》中,诗僧无可特意缅怀“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的往事,一方面借以盛赞兰花的芬芳雅洁,寄寓作者深挚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也暗含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可贵品格的极度崇敬以及对他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无限同情。假如联系无可远离唐代仕途,遁入空门,久居天仙寺为僧的身世,我们从中不难窥察到,这两位相距一千一百多年的诗人的心迹,在某些方面似乎是相通的。 在艺术上本诗亦具特色。通篇抓住一个“香”字,由此生发开来,无论叙事、写景、状物,均委婉有致,曲尽其妙。语言含蓄,笔触灵活多样,在挥洒自如中,见其工力。 兰 兰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名贵花卉之一。兰花曾一度成为国花,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花。 兰花姿态优美,芳香馥郁。宋寇宗爽《本草衍义》云: 兰叶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 兰为一种风格独异的花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古人把兰花的观赏价值置于松、竹、梅之上,所谓“世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惟兰独并有之”。 兰之可贵,首在其香。一枝在室,芳香四溢,素有“香祖”、“天下第一香”、“国香”等美称。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自卫返鲁,见幽谷之中兰花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因此后世又称兰为“王者香”。 其次为叶,俯仰自如,柔中有刚,蕴含风韵万种,令人心驰神往。明张羽有诗赞曰:“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似花。”因此兰自古即为入画的极好题材。郑板桥《兰竹图》写道:“石畔青青竹数竿,傍添瑞草是幽兰。” 然而人们爱兰,更重于兰的品质,把它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菊、竹”合称为“四君子”。古人崇尚兰花慎独的美德,孔子曾赞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我国不少老一辈革命家也都十分爱兰,盛赞兰花刚毅、清雅的品性。陈毅有诗云:“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因馨香重,求者遍山隅。”董必武也赞“兰有四清”:色清、气清、姿清、韵清。 兰香、姿、品俱佳,因此古人希望子孙禀赋如兰,荣华富贵,家道兴旺。《晋书·谢玄传》载:“(谢)安戒约子孙。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五代“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后人称其五子为“五桂”。故后世以兰桂喻子孙腾达。传统吉祥图案也有“兰桂齐芳”,绘兰花和桂花的纹图,以祝颂子孙发达,家业有望。此外,“五瑞图”、“君子之交”等也以兰入图喻意。 兰为兰属植物的总称,其实,兰有花、草、木之分,一为兰花,一为兰草,一为木兰。兰草、兰花又有许多品种,但在一般民众心目中,人们笼统地视兰为吉祥物。 兰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周易》中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楚辞》更多以兰喻君子高洁的品质。由于兰花叶态优美,花朵清雅芳香,花质素洁,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们常从兰花的幽静高雅的品性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如: 兰房:兰香氤氲的精舍,特指妇女所居之室; 兰室:芳香高雅的居室; 兰汤:有香味的水; 兰时:美好的时光,指春日; 兰讯:对他人书信的美称; 兰章:华美的文辞,用于赞扬他人的诗书; 兰藻:比喻辞如兰之芳、如藻之美; 兰襟:华美的服饰。 后来,喜好这类附会的人们还将兰的品质推及人,与人的品格以及人伦规范联系,从而浸染伦理文化的色彩,用以比喻、指代人品及社会人伦关系,这样冠以“兰”词汇的也很多,比如: 兰石:兰芳石坚,喻人资质之美; 兰芝:喻高风美德; 兰心惠性:喻妇女幽静高雅的品格; 兰言:心意相合的言论; 兰味:喻意气相投; 兰交:指知心朋友。 兰花还是爱情的象征。一对情真意切的情人常以兰花作为他们爱情的象征物,并海誓山盟:“生结金兰,死同墓穴。” 据说,梦见兰花,还是怀孕生男的吉兆。春秋时,郑文公有个叫燕姑的妾,一夜梦见天使给她兰花,从此怀孕,后来生下了一男公子,取名为兰。这个男孩后来成为郑国国君。于是,人们后来称这种梦兆为“兰梦”、“兰兆”。 兰花资质优美,人们希望子孙秉性如兰般高雅。所以,兰和桂被用来比喻子孙,“兰桂腾芳”意指家运兴隆,子孙达官显贵。 兰还用于辟不祥,中国有秉兰辟邪的习俗。人们都喜佩兰之绿叶、紫茎、素枝、洁花,以图吉祥。 人们也喜欢在瓶中插上兰花,插在花瓶上的兰花象征着和谐。《易经》有这样的话:如果两个人同心同德,其锋利可以截断金子。同心同德的话语,具有如兰花般的芳香。 所以,植养兰花,能使家庭和睦,万事如意。 兰董其昌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写诗,也同他的画一样,很讲究笔致墨韵。在这首《兰》诗里,他采用丹青技法,大点着墨,勾出数挑葱翠“绿叶”,侧立在山石之畔。又以“孤根不与众花开”之句,昭示兰花不近凡俗的内在气质。此句之义,还不尽于此,而且借助兰花的灵秀,展现笔者自己在画论中所标榜的“士气”,即封建知识份子的高洁贞清的品质。董其昌曾做过明朝南京礼部尚书〔明代实行北京(新都)、南京(故都)两都制,南京官职仅为礼仪性〕,又身逢明代末年政绩腐败之时,污吏败将俯视皆是。他为什么格外青睐于兰花,恐怕和前世的屈原、后代的郑燮之嗜兰同出于一种心理,那就是借兰花之幽洁,抒发个人独立浊世、不肯流俗的情志。 诗的作者,不仅是品格清雅之士,还是多情浪漫的才子。他用“酒阑”(酒至酣时)一句,让赏兰人乘兴,展开纸卷于窗外山石之下,挥毫洒墨,勾勒点染,一支兰花跃然纸上,倚石而立,袅袅婷婷,若神女临界,似高唐梦艳。那习习的花香也袭人而来。兰的香气清幽淡雅。作者紧紧抓住兰花“青葱”、“孤根”和习习香气的特点,既写出兰花形态的淑美,又呈现画工技艺之精湛。让自然中的兰花与彩笔下的兰花合而成一,透示了他的爱欲之心和欢愉之情。然而,我们也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看,也是在“酒阑”之余,赏兰人举步迈进诗情,并借助酒功,给我们合成出一种类似海市蜃楼般的审美效果。你看:眼前现实里的自然景观,竟通过他的奇思异想,变幻成一幅硕大的妙彩“画卷”,那“画卷”上幽幽翠兰,不惧乱石的挤压,也不避群芳的猜忌,而沁人心脾的芳香,阵阵从“画纸”里透将出来。真是鬼斧神工之笔!诗人把自然美与人的审美感受如此叠合起来,既符合艺术创造的规律,又和自己特有的艺术思维习惯吻切,多么巧妙的想象! 多么幽美的意境! 董其昌的《兰》诗,不仅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它丰厚的内涵,陶冶人们的心灵。 兰徐渭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借咏兰花表达了他清高孤傲,不媚世阿俗,不与封建统治阶级妥协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兰花压倒群花的最主要特点——清香。“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是说兰花莫要惊异春光不属于你,你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只此一点便胜过那万紫千红的群花了。世所共知,兰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盆栽观赏花卉,叶丛生线形,早春由叶丛间抽出数干花茎,茎端开淡黄绿色小花,花香清幽悠长。兰花没有桃李之绚烂,没有牡丹之富丽,在群芳争艳的春光中,兰花是不突出的,所以诗人说“莫讶春光不属侬”。但中华民族却喜欢它,幽人高士更用以自况,这是因为它不仅有纤长柔韧碧绿如浪的叶,更主要是它有独特的沁人心脾的幽香。这幽香足以使人洗嚣去尘,清心畅神,这便是它高出于艳俗群花的地方,所以诗人说它“一香已足压千红”。 诗的后两句借贾午偷香的典故,进一步写出了兰花超凡脱俗的奇香异韵。“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是说纵使摘下兰花,放在韩娘贾午的衣袖里,也不同于凡世间龙脑麝香等普通香料的香味。韩娘,即贾午,韩寿的夫人。贾午偷香的典故出于《晋书 ·贾充传》和《世说新语·惑溺》。据载,晋代贾充辟韩寿为掾吏,韩寿姿容俊美。贾充与诸吏聚会之时,贾充之女贾午于内屋窥见韩寿,心慕悦之,婢女暗通殷勤,二人遂成其好事。贾午于是偷了晋武帝赐给她父亲的外国所贡的奇香,送给了韩寿。此香极奇特,一着人则数月不歇。韩寿身上有此奇香之气,被贾充侦悉了解,于是把女儿嫁给了韩寿。诗人借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兰花不同于凡俗百花,兰花的奇香异韵非人间一般花卉可比。 这首诗,显然是诗人借花咏志,以兰花自况。诗人是有明一代的一位奇人奇才。他的水墨画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他有意识地用水墨作画,甚至采用泼墨画法,不重形似,但求神韵,大刀阔斧,纵横睥睨,打开了近代大写意这一体派。他的水墨画深得郑板桥和齐白石的推崇。郑板桥刻有“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青藤即徐渭之号。齐白石也说:“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徐渭不仅是位杰出的书画家,而且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戏曲和戏曲理论著作有《四声猿》、《歌代啸》、《南词叙录》、《旧编南九宫目录》、《十三调南曲音节谱》等,都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不朽著作。他的诗文成就也很高,袁宏道称他“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把他列为明代第一。徐渭确是一位超绝群芳、卓立一时的奇才。然而他仕途不遇,八次应试皆不第,除在总督东南七省军务的胡宗宪幕府当了五年幕僚外,一生教授生徒,放浪山水,写诗作画,过着极贫寒的生活。徐渭不仅是位奇才,而且是位奇人。守志不阿,磊落疏荡,不与富贵人交,不喜礼法之士。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说:“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人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徐渭就是这样一位孤高傲世、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耿介之士。他讴歌兰花,他自己也就是一株空谷幽兰,虽春光不属,但其奇香幽韵非人间脑麝可比,足以压倒万紫千红。这就是他高出群芳之处,高出世人之处。 托物咏志,纯用比兴,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赞美兰花“一香已足压千红”的奇香异韵,正是自赏绝世超群的出众才华;赞美兰花“不作人间脑麝风”的孤标特立,也正是自赏守志不阿的清节傲骨。另外,巧妙灵活的用典,也给这首诗增加了色彩。 兰刘克庄
刘克庄这首咏兰七律写得情趣盎然,颇具宋诗以文为诗特色。“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写兰花生于深林之中默默不语、自抱幽独、守贞如一、不求人知。但有幸赖得轻风微吹,传送着兰花特有的芬芳。唐李世民咏兰诗中曾有句曰“风传轻重香”,也是描绘兰香随风飘扬阵阵袭来,时浓时淡,很形象生动。刘克庄在这里强调了兰花不求人知,但芳香远传却难以掩抑的超尘脱俗品格。接着一联就有调侃之意“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是对兰花而发,意谓兰花何妨开在门户之中,依傍在长满苔藓的台阶之下呢,当然,折兰花插瓶清供,兰花是一定不会留恋金瓶的。这是赞美兰花不恋富贵(金瓶)而安于清贫。长满苔藓之阶显系人迹罕至冷落寂寞之地,兰花守此也无妨,这也正是幽贞怀抱的具体显现。兰花出幽谷,深林是其所居。被人移于庭院之中,也不是富贵艳丽之花。诗人在赞美兰花“深林不语抱幽贞”之后,又称道兰花的不恋金瓶、依藓砌,其主旨紧紧围绕“幽贞”二字。第三联“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就是在上面赞美之后的进一步褒奖。“孤高”、“素淡”正是兰花幽贞品格的写照。诗卷、画屏都是记载与刻画兰花形象与品格的,可入诗堪入画,非同寻常,表明作者对兰花的由衷赞美之情。最后以议论作结“莫笑门无佳子弟,数枝濯濯映阶庭。”意谓不要说我门户中子弟不佳、你看这数枝兰花,光泽照人,辉映庭阶,不是令人见之忘俗,胸怀顿开吗?据《世说新语》载称,谢安问其子侄辈,何以人们总希望子弟好。侄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后世以芝兰玉树喻佳子弟。刘诗这里借用此典,赞美兰花如佳子弟立于门户,使之生辉,给人自然亲切之感。 总之,刘克庄笔下的兰花,不仅体现了幽贞品格、孤高气节、素淡形象,而且也使主人有佳子弟立门户的欣喜之感。这就将兰花的品格与诗人对兰花的赞美之情融而为一了。全诗以议论评判语句出之,却又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并有含蓄蕴藉之致,别是一番风味,实在是咏兰佳作。 兰读音l·an(ˊ),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落干切,平,寒韵。 上一条: 靬 下一条: 蘭 ![]() ![]() ![]() 兰〈隐〉东北地区犯罪团伙泛指钱。 兰蘭lán❶兰花 兰lán兰蘭❶兰花,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子丛生,条形,春天开淡绿色花,味芳香。俗称兰草:春~。 兰lán❶ 兰花。 兰lán❶ 兰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椭圆形,对生,管状花,花集生成伞房状。李时珍《本草纲目》:“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嫩时可捼而佩之。八、九月后渐老,高者二、三尺,开花成穗,如鸡苏花,红白色,中有细子。”兰草叶茎皆香,秋末开淡紫色小花,香气更浓,故曰“秋兰”。引申为芳香。常用作称美之辞。《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兰lan兰艾 兰草 兰道 兰膏 兰闺 兰花 兰科 兰盆 兰谱兰秋 兰室 兰台 兰言 兰泽 兰章 春兰 蕙兰 建兰 金兰 铃兰 马兰 木兰 佩兰 玉兰 泽兰 芝兰 珠兰 兰花豆 兰花指古兰经 留兰香 玉兰片 君子兰 龙舌兰 紫罗兰 兰艾难分 兰艾同焚1 兰摧玉折 兰桂齐芳 兰心蕙性 兰薰桂馥2 兰因絮果3 兰姿惠质 兰lán兰花,常用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一箭一花为~,一箭数花为蕙。(六二·1476)气质美如~,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五·116)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多年生草本 > 蘭花 > 蘭 蘭 lán 即蘭花。 兰 兰兰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名贵花卉之一。兰花曾一度成为国花,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花。 ☚ 菊 槐树 ☛ 兰lán东北地区江湖社会谓钱。 兰【同义】总目录 兰国香幽客媚世待女王者香香祖 兰lán〖名词〗 兰蘭lán❶ 兰草。《楚辞·离骚》:“余既滋~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兰*蘭lanCOBC 观赏花名 观赏花名牡丹:花王(百花王) 国花 国色(国色天香) 国艳 姚魏 洛花 洛阳(洛阳花) 茜金 鼠姑 雄红鹿韭 贵客 赏客 木芍药 富贵花 百两金 醒酒花 大北胜御衣黄 天下真花 伊洛传芳 ☚ 好花 荷花 ☛ 椽子 椽子椽(椽桷;椽构;屋椽) 榱(榱桷;榱橑) 橑 ☚ 房柱 门 ☛ 兰LanLy旧太阳辐射强度单位。1942年为纪念美国物理学家S. P. 兰利而命名。规定1卡每平方厘米的辐射通量为1兰, 即: 曾应用于物理、气象、农业气象, 特别是农田小气候等领域。现在SI单位制中, 已用辐[射]照度取代辐射强度, 单位为瓦/米2。换算关系为: 1 Ly/min=697.8W/m2=69.78mW/cm2 兰兵器架。《管子·小匡》:“管子对曰:‘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胁二戟;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注曰:“兰,即所谓兰錡,兵架也。”《文选·西京赋》:“武库禁兵,设在兰錡。”注曰:“刘逵《魏都赋》注曰:‘受他兵曰兰;受弩曰锜,音蚁。’” 兰蘭lán❶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花、兰草和建兰的统称。 兰(蘭)lán ❶ {植} (兰花) orchid 兰lan❶cymbidium 兰orchid 兰lán❶ 兰蘭lán(5画) *兰(蘭)lán5画 八部 兰蘭lán小篆至隶楷作蘭。从草头,闌(lán)声。本指兰草,叶子卵形,边有锯齿。有香气,秋末开花,供观赏。近代指兰花。丛生,叶子细长,花味清香。种类很多,现代群众以为蘭字笔画太多,采用藍字的草书楷化“兰”简化它。现由于藍已简化作蓝,就采用兰为规范字。还可以作闌旁的简化偏旁,如拦、栏等。见《总表》。 兰蘭★繁◎常★常lán蘭,形声,从艸,闌声,本义为一种香草,也指木兰,一种落叶乔木,假借为姓。近代俗字、《简化字表》简作“兰”,据草书楷化。 【辨析】 ❶以“兰”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lɑn,但声调不同。lán:拦、栏∣làn:烂。 ❷兰/蓝/篮 见230页“蓝”。 【构词】 兰草(蘭草)∣兰花(蘭花)∣伊斯兰(伊斯蘭) 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