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代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代舞 六代舞周代宫廷祭祀雅乐,又称“六大舞”。周初制礼作乐,集中整理了前代遗留的乐舞; 相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帝舜之乐的《大韶》、帝尧之乐的《大章》、夏禹之乐的《大夏》、商汤之乐的《大濩》,加上本朝创制《大武》,定为“六代舞”。“六代舞”又分为“文舞”与“武舞”两大类。宋陈旸《乐书·乐舞》:“《大夏》而上,文舞也;《大濩》而下,武舞也。……以文得之者必先乎文,以武得之者必先乎武”。(此处“之”,指“天下”。)“六代舞”的演出仪制与用途,《周礼·春官》载: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庄子·天运》解《云门》,始“惊之以雷霆”,表现宇宙感以令人惊怵;继之和谐顺畅,表现万物运行令人安然;末则表现或死或生无声无形的境界无所不在,以令人迷惑。《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在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箭》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八佾》:“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乐记·宾牟贾》描述了孔子解《大武》,盖周灭商建国功成作乐之纪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而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全过程皆由舞蹈队形与场面的变化来体现。以六成舞相应,当有歌六段,现可确定者三,即《诗经·周颂》中的《武》、《赉》、《桓》。《武》七句:“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桓》九句:“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赉》六句:“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周之命,於绎思。” ☚ 傩舞 小舞 ☛ 六代舞 六代舞周代最著名的六个舞蹈。也称“六舞”。即“云门”、“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其中以“大武”、“大濩”为武舞,用以歌颂武功,舞时执干(盾)、戚(斧)等。 ☚ 大濩舞 巴渝舞 ☛ 六代舞 025 六代舞这是周朝建国后整理前代和创作本朝的乐舞。《六代舞》包括黄帝的 《云门大卷》,唐尧的《大章》、虞舜的 《大韶》、夏禹的 《大夏》、成汤的 《大濩》以及本朝的《大武》。目的是正其大统、宣扬其武功。《六代舞》既是祭祀舞蹈又是礼仪舞蹈。六代舞分别为祀天神(云门);祭地示(大章);祀四望;祭山川(大夏);享先妣 (大濩);享先祖(大武) (见周礼·春官)。在周朝国宾礼仪上可演出六代舞。在诸侯国中按爵位显卑可演出五代或四代舞。如鲁国是姜尚分封的公国,在接待吴国使者公子季扎时用的是五代礼乐。六代舞至周代,其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已经达到使季扎叹为观止,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 周代舞蹈 大武 ☛ 六代舞 六代舞相传是古代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故称六代舞,也叫六乐。六代舞开中国古代雅舞之先河,代表了古乐舞之正统,是封建社会礼教的一种象征。六代舞的形式,按史籍记载,夏代以前为文舞,象征着以文德定天下,持龠翟而舞;商、周两代的为武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持干戚而舞。六代舞到春秋以后,受到民间通俗舞蹈与宫廷女乐舞蹈的冲击,已经名存实亡,终于变成了宫廷祭祀中的仪礼程式。但经儒家的推崇鼓吹,概括为文舞和武舞,象征文治武功两种统治方略,作为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历代帝王无不因袭制作用以祭天祀祖歌功颂德,此习一直传到清末。 ☚ 盘鼓舞 十六天魔舞 ☛ 六代舞 六代舞周代宫廷雅乐中的主要的乐舞。它创编于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周。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史称“制礼作乐”,《六代舞》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六代舞》汇集了前代遗留下来的优秀乐舞和当时新编的乐舞,形成风格统一的成套乐舞,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典礼等活动。这些乐舞不仅可供娱乐欣赏,更主要的是体现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比如:乐舞的表演人数的多少,乐器的排列,音调的使用等等,都按不同等级规定,乐舞的内容形式皆有明确规定,教化人民遵从法规、恪守制度,陶冶性情,文武兼备。《六代舞》包括了黄帝的《云门》、唐尧的《大章》、虞舜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护》、周武王的《大武》等六个乐舞。其中,前四个乐舞因歌颂统治者“文德”治天下,故称为文舞;后两个乐舞因歌颂统治者“武功” 定天下,故称为武舞。文舞者手执龠翟(龠,吹管乐器;翟,鸟羽)而舞,武舞者手执干戚(兵器——盾和斧钺)而舞。《六代舞》又称“六乐”、“六舞”、“六大舞”。《六代舞》由当时宫廷乐舞机构和乐官掌管。 ☚ 葛天氏之乐 六小舞 ☛ 六代舞周代雅乐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周初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前代遗留的《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加上新创作的《大武》制定为“六代舞”。亦称“大舞”。又可分文舞与武舞两类。《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属文舞;《大濩》、《大武》属武舞类。据后代学者的解释:“以文德得天下者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者称作武舞。黄帝、尧、舜、禹等人都是以文德治天下,所以他们的乐舞是文舞;汤克桀、武王灭纣,都以武功取天下,所以他们的乐舞是武舞”。文舞执龠(一种乐器)、翟;武舞执干、戚,所以也统称为“干羽舞”。后世儒家把它作为正统礼教的仪典,历代帝王均袭用以祭天祀祖歌功颂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