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龙岩地区
龙岩地区通称闽西,辖有龙岩市、漳平市、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长汀县。全区人口277.92万,其中农业人口226.67万,土地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是福建重要的林区、矿区、侨区, 还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闽越族古人类在闽西繁衍生息。晋末以后,中原汉人南迁,历经两晋南北朝近三个世纪,至隋唐之时,先后有畲族和汉族群体聚居于闽西汀江流域。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府,管辖长汀、黄连、新罗三县。由于五代纷争,辽、夏、金、元南侵,推动了中原和江南的汉人再次南迁,形成南迁汉族的重要的客家民系, 汀江流域因之增设了上杭、武平、连城、永定四县。古城长汀素有“客家首府”之称, 汀江被誉为客家人的母亲河。
闽西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位于北纬24°23′—26°02′、东经115°51′—117°45′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8—20℃,年日照1800—2000小时, 无霜期262—310天, 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使得本区的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据调查,全区有森林植物2543种、动物356种、中草药1060种、花卉1100多种。
闽西是福建主要农业区。武平、上杭、连城、长汀等县为福建粮食基地县。永定烤烟、龙岩陈缸酒、长汀汀菇、永定巴戟天、连城宣纸、龙岩山麻鸭、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等名优特农副产品闻名海内外。连城地瓜干、长汀豆腐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武平猪胆干、漳平笋干、龙岩盐酥花生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闽西是全省三大林区之一。森林面积118万公顷、竹林面积10万公顷, 活立木蓄积量7436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2.4亿株, 每年可提供商品材60万立方米、人造板材5万立方米、松香3万吨、竹材1千万根、鲜笋5万多吨。
闽西是福建主要矿区,矿产品种多,储量大。在全省已发现的116种矿产中,闽西就有60多种。其中,无烟煤、烟煤、锰、铜、金、钼、稀土、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白云岩等13种矿藏,储量占全省40%以上。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6种,共有矿床122个,产地162处,其中大型8处, 中型23处。大型矿床主要有:龙岩马坑大型铁矿(储量4.78亿吨)、上杭紫金山特大型铜矿(储量超过200万吨)、龙岩东宫下特大型高岭土矿(储量7426万吨) 等。
闽西水力资源丰富。长达2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7条,较大的河流有汀江、九龙江北溪上游等,全区年径总流量190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储藏量214.5万千瓦,可开发量143.8万千瓦, 目前已开发水能22.5万千瓦,利用率仅18.1%。此外,还有丰富的矿泉水和温泉资源, 开发前景广阔。
闽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公路319国道、205国道和省道福三线龙岩至永定路段, 已全部建成高等(即二级)公路。漳平至和春铁路复线建设已竣工。电力方面, 已建和在建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847座,地方电力装机容量39.5万千瓦,拟定1996年全部乡镇建成35千伏变电站, 全区将形成以22万伏和11万伏输变电线路为骨架的闽西电网。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棉花滩60万千瓦水电站的建设,将使闽西能源紧张状况在本世纪末得到彻底改观。邮电通讯已初具现代化雏形,全区7个县(市)均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无线寻呼系统,长途实现光纤电缆传输,可直拨163个国家和以及国内所有开通长途自动电话的地区。
闽西区域优势独特。它是厦 (门)、漳 (州)、泉(州)“金三角”腹地,距厦门、汕头、深圳等特区较近,可以接受沿海开放区和特区经济的辐射。这里又是闽粤赣三省边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内地与沿海交流的主要通道。正在建设发展中的武平岩前、永定下洋、长汀古城等边贸集镇,加强了闽粤赣城乡经济的交流与合作。闽西在外华侨和港澳台胞30多万人,他们对家乡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闽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山峦叠嶂,古木参天,珍禽异兽,百宝荟萃;蜚声世界的客家民居永定土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被誉为“三江上游第一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连城冠豸山,素有“武夷姐妹”、“小桂林”之称。还有可与桂林芦笛岩媲美的“华东第一洞”的龙岩龙崆洞、永定仙湖洞和燕子岩、漳平穿云洞、连城石燕洞等多处溶洞妙境。闽西兼有一批人文景观,包括可供瞻仰的革命旧址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如“古田会址”为全省十佳风景区之一。此外,永定下洋的虎豹别墅、上杭稔田的李氏大宗祠,以及连城佛教名山中华山、龙岩天宫山等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人前来游览观光。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党组织,是中央苏维埃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子恢、张鼎丞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过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55—1965年间授衔闽西籍将军68名,上杭才溪乡是著名的将军之乡。全区先后有10万人参加红军,有革命基点村610个,烈士2.36万人,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闽西人民优良作风,这是建设闽西发展闽西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闽西从封闭的、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区初步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发达的综合发展经济区。闽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总量迅速增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各县(市)精心组织实施粮食、“菜篮子”、畜牧、水产、林业和山地综合开发等工程,粮食连续9年增产,1995年总产达到112.2万吨,比1949年26.87万吨增长3.18倍,比1990年的97.8万吨净增14.4万吨,增长14.7%。人均占有粮食403.8公斤。烤烟面积和产量这几年基本稳定在2万公顷和3万吨左右,烟叶质量明显提高,1995年上等烟比重达到51.7%,比1991年提高了36.4个百分点。大规模群众性山地开发快速发展,这几年每年新植果树面积都在0.6万公顷左右,面积和产量由1990年的2万公顷和3.5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4.53万公顷和11.3万吨。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126.7万公顷,造林保存率和有林地达标率均在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达72.3%,比1990年提高9.3个百分点。畜牧水产突出抓了草食动物和特种水产养殖,使畜牧业生产持续多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1995年全区肉蛋鱼总产达20万吨,比1980年增加近6倍,比1990年的9.3万吨净增10.7万吨,增长115%。乡镇企业1995年总产值111.5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1990年翻了3番,年均增长51.6%,其中工业产值48.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8.5%。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77.80亿元,比1990年增加1.6倍,年均增长21.4%。
(2)非农产业增势逐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由“七五”时期的52.7:33.2:14.1调整到“八五”时期的32.5:43.4:24.1。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由于畜牧水产业迅速发展,养殖业由1990年的5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1.2亿元,翻了一番多,农林牧渔产值比例由“七五”期间54:20.1:24.3:1.6调整到“八五”期间的48.5:16.1:31.6:3.8,种植业比重第一次降到50%以内,养殖业比重达35.4%,比1990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结构层次,由于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增长较快,粮经产值比重由“七五”期间的67.8:32.2调整到“八五”期间的53.8:46.2。
(3)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发展,农业产业化初见端倪。近十来年,充分利用农业后备资源,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大种、大养、大加工、大流通,农业开发向广度和深度进军,高优农业和创汇农业迅速崛起,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做好沿江(汀江、九龙江北溪)、沿线(319、205国道)、沿山(武夷山、玳瑁山、博平岭)的中长期开发规划,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确定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覆盖牵动面广的优势产品和主导“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农业商品基地,并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扶持。采取“市场+龙头(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规划,确定主导和重点产品、产业,实行逐片开发,分户实施,配套服务。1995年全区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产业有8个,即粮、烟、猪、蔬菜、食用菌、柑桔、地瓜干、盐酥花生等。水果向规模化方向发展,1995年有17个667公顷场、67个67公顷场,比较集中连片且有特色的杭梅3 200公顷、年产量1 119吨,金橙1 200公顷、年产量1.2万吨,红柿3 860公顷、年产量3 800吨,板栗2 000公顷、年产量4 000吨,水蜜桃2 533公顷、年产量7 000吨。竹林13.67万公顷,九龙江沿岸、汀江两岸栽种绿麻竹0.4万公顷。蔬菜以城郊和高山地区为主,生产逐步走向商品化、规模化,全区总面积达到1.33万公顷,漳平市永福镇种植1 000公顷,成为全省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1995年食用菌干品产量3 315吨,其中生产300万袋以上的乡镇约30个。养猪已有一定规模,现有万头猪场3个、5千头猪场4个;草食动物有较大发展,牛存栏数已居全省第二.龙岩董邦、东宝山、苹林秸秆氨化养牛都在千头以上;竹山养羊正在起步,全区有5个乡镇超过千头;各县(市)都拥有一批机械化养鸡场,龙岩西溪养鸭场愈10万只。特种水产业异军突起,鳗、鳖场30多个,珍珠养殖场1个, 螺旋藻养殖场3个。花卉生产发展较快,永福、朋口、古田兰花已达数万株,外销行情看好。全区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和贸易服务型企业20多家。国家确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了5年, 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取得很大成效。这些都为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4)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5年全区行政村通电率达到98.4%,永定、上杭、武平县实现了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全区有合成氨厂7个、磷肥厂1个,年产氮肥折纯量54567吨、产磷肥折纯量8483吨。现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2.94万千瓦,比“七五”时期增加近1倍。全区已初步形成地、县、乡、村四级农林牧技术推广网络,现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1856人;地区农校、林校和闽西大学部分专业每年都培养一批农林牧技术人才,各县(市)通过农业职业中学,还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乡土人才。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71元, 比1990年增加1010元, 比“七五”时期年均提高6.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2.03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5.05平方米;人均日摄入蛋白质67.3克,比1990年增加7.2克;电视普及率87.8%,比1990年提高40个百分点。农民生活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迈进。
(5)内引外联工作生机盎然,“三资”企业有了很大发展。截止1995年底,全区已兴办“三资”企业530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7亿美元,1995年“三资”企业产值达6.27亿人民币。一批外商投资农业开发项目相继出现,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已达18家。“三资”企业的投资规模在扩大,投资档次在提高,投资领域在拓宽,由加工型向开发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呈现出全方位发展“三资”企业好兆头。另外,“八五”期间引进日本粮食援助项目资金299万元, 在长汀等3个县(市)实施。农业利用外资、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的红壤二期小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在6个县(市)21个点实施,总投资1.5亿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7500万元。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闽西迈向21世纪的总的思路是:以生态经济思想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整体效益最佳为目标,走一条结构发展型的路子,即以粮林为基础,积极发挥烤烟优势,大力发展果、茶、菜、竹、菌,突出抓好节粮型畜牧业和特种水产养殖, 以及以加工为主体的乡镇企业, 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总的目标是: “九五”期间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20%,2000年达393亿元;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1%,2000年达5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8%, 2000年达3500元。到1997年全区人民生活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康水平,2000年全面实现小康。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的比例,促进种植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2000年种植业产值达21亿元。大田农作物播种面积32万公顷,复种指数240%。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九五”稳定在23.3万公顷,2000年总产达115万吨; 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2.67万公顷左右,2000年总产达4万吨;常规蔬菜面积3.33万公顷,同时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0.6万公顷。“九五”末实现水果种植面积5.5万公顷、总产26万吨。以保护、挖掘森林资源内涵潜力为基础, 加快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步伐,到本世纪末,建立13.5万公顷的竹林基地和20万公顷的速生丰产林基地,林业产值达6.5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有林地面积从1995年的126.56万公顷(其中竹林面积14万公顷)发展到133.3万公顷(其中竹林面积17.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7%,林木蓄积量9000万立方米。畜牧业将在抓好生猪生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及节粮型家禽生产,大力发展淡水鳗、鳖、虾、蟹等特种水产养殖,建立城郊商品鱼生产基地。争取2000年畜牧业产值2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渔业产值2.5亿元、肉类总产23万吨、淡水渔产量5万吨、禽业产量3.5万吨。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走企业集团化发展道路,坚持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多元投资,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争取到2000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年递增25%;全区一半以上乡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20个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超5亿元, 5个乡镇企业的总产值超10亿元。确立水利基础产业地位,实行依法治水、科技兴水、完善水利投入产出机制,大力发展水利经济。“九五”期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万公顷、保灌面积0.4万公顷,实现全区有效灌溉面积10万公顷、保灌面积9.27万公顷。新增地方电力装机28万千瓦,确保1996年所有行政村通电。加快全区10个小城镇100个村示范样板和连城朋口环保农民城的建设,争取本世纪末,全区80%以上的乡改为镇建制,其中30%以上镇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快的新型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