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近几年来,各地为顺应现代体育由行政性、福利性向经济性、社会性转变的趋势,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搞活机制,努力探索多渠道筹集经费、社会办体育的路子。一方面,积极创办经济实体,以体养体,走内部生财之道;另一方面,加强体育同经济活动的结合,充分发挥体育的宣传效应,提高经济效益。由此来摆脱单一靠国家财政拨款发展体育事业的局面, 形成了财政拨款,农口、体委集资和社会赞助及农民体协自办经济实体、创建生产基地的多方筹集资金的机制,推动农民体育事业发展。
1993年,在省财政厅的积极支持下,省农民体协创办了福建省健民经济开发公司, 走上自身生财办体育的路子。各地农民体协也分别创办了经济实体或生产基地,逐步增强农民体协的内部活力,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漳州市农民体协于1989年就创建了生产基地,开辟了26.7公顷果树园,种龙眼5000株、荔枝2000株, 1994年已开始收益, 用之于农民体育活动。他们的经验得到了中国农民体协的充分肯定。之后,又有6个地市农民体协创办了生产基地,主要从事毛竹、食品、水果等适合农民特点的生产。一些县(市、区)、乡(镇)也不同形式地创办基地或建立了农民体育基金会, 为开展农民体育运动筹措资金。漳浦县盘陀、沙西、长桥三个乡 (镇),分别创2、3.3、1.3公顷的龙眼生产基地;厦门市杏林区杏林镇1994年成立了体育基金会, 当年就集资29万元。
由于体育自身的社会性和广泛性, 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举办体育活动成为企业宣传产品和形象、扩大知名度的一个好形式。因此,社会办体育、捐资办体育的热情普遍升高。仅泉州市各地1993年就接受侨胞、港澳台同胞捐资和社会集资达2000多万元,兴建了300多个体育场所,为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增添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体育运动与经贸活动相结合也成一种新潮。如1994年端午节,全省各地举办龙舟竞赛活动,以龙舟为媒,进行招商引资,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福、厦、漳、莆等沿海地区到龙岩、南平、宁德、三明等山区,以县(市)或由乡(镇)牵头,组织了100多场丰富多彩的龙舟竞渡活动,盛况空前。闽侯县在闽江上举办了“94’龙舟大赛暨旅游经贸活动洽谈会”,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省内外宾客和几万群众观看了盛况;福州郊区4个乡镇举行了“94’螺州龙舟节招商洽谈会”签约协议17个项目, 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