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广东农村经济
辛亥革命失败后,国内各军阀间不断进行混战和政治斗争。1929年2月至1936年5月,为陈济棠统治广东时期。陈原是国民党粤系部队总司令,他利用当时朝野分治和各地军阀混战的局面,独霸南粤。国民党统治时期,广东经济比较有发展的,则是陈济棠统治的8年时间,尤其是工业,农村经济方面也有一些发展。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并很快把侵略魔掌伸向华中、华南。1938年10月日寇向广州进攻。并于10月21日攻克广州。占领广州后,日寇开始向周围地区搜刮。在日本殖民主义掠夺政策下,沦陷区的广大农村遭受了疯狂的烧杀抢掠。广东农村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农村经济已陷于全面瓦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政权勾结,挑起全面内战。结果,使经受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农村经济,再度陷于危机。在美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联合压榨下,广东农村大片土地荒芜,生产力衰退,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农村经济全面崩溃。
1928年广东省的人口为3143.3万人,抗战结束后的统计,1947年已减少到2914.9万人。20年时间,人口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7.27%。1932年全省耕地面积4245.2万亩,1946年则减少到4098.9万亩,减幅为3.45%。农村土地丢荒的情况极为严重。1948年8月报载,广东全省荒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
粮食生产水平也严重下降。1938年全省水稻产量14433.2万担(1担=50公斤),1942年减至14190.7万担,1947年更减至9 686.6万担,比1938年减少了32.89%。大麦、小麦产量也从1939年的927.6万担减至1946年的597.0万担,1949年却只有53万担,比1939年减少94.29%。
广东缺粮状况更加严重,尤其是潮汕地区。1921年前后,潮汕地区每年大约只短缺2—3个月的粮食,到抗战时期,短缺期增加到6个月。加上各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粮食失收,饥民不断增多。1937年大水灾后,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农民只好用野菜、树根和观音土等来充饥。1945年,汕头、潮安、澄海、潮阳、揭阳等地经常发生饿死人的现象。据统计,全省灾民多达150万人。1947年全省110个县中,遭水灾的达73个县,占66.4%。
农民失去土地,破产流浪的数量日益扩大。全省74%以上的贫苦农民占有的耕地仅19%,而6%的地主富农却占有66%的耕地。地主阶级不断加重地租剥削,甚至使货币地租向实物地租逆转。1941年统计,广东省将钱租改为分租的占8.3%,钱租改为定额租的占16.7%。实物地租额也在增加。1937年每亩水田谷租为1.48担,1941年增为1.73担,增加16.89%;平原旱地1937年分租51%,1941年增为52%,增加1.09担,1941年增为1.18担,增长8.26%;山坡旱地谷租1937年为0.49担,1941年增为0.57担,增长16.33%。
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致使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大豆产量1949年比1936年减少39.81%,花生减少65.73%;芝麻1949年比1939年减少35.48%;油菜籽1949年比1938年减少91.39%;烟草种植面积和产量1949年比1937年分别减少82.21%和92.08%。沦陷期间珠江三角洲的4大糖厂除顺德糖厂外,其余3间被拆毁。抗战胜利后,全省除顺德和东莞两间糖厂外,其它大厂及中小厂均被拆毁。蔗田面积急剧减少。日寇占领顺德后,蚕丝业也遭到空前浩劫。到1947年,全县桑田仅10.4万亩,比30年代最盛时减少56万多亩,产量只相当于战前的50%。生丝出口量急剧减少。茶叶、蒲葵、水草等作物产量也大幅度减少。
农业生产的衰落和大破坏,引起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崩溃,广大农民濒于饥饿死亡的边缘。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终于取得了全国性的伟大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终于被埋葬了。新中国的诞生,为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开拓了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