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行Gōngháng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 “晋成公时以卿之庶子为公行大夫,后以为氏。”公行,春秋时官名,掌君主出行之兵车行列事。《中国古今姓氏辞典》音gōngxǐng;《中国姓氏大全》音gōngxíng。姑兼收以备考。


公行Gōngxíng

《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并注此音;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收,其注引 《左传》 云: “晋成公时以卿之庶子为公行大夫。”又引 《青州府志》云: “公行子,齐宣王大夫。”公行,春秋职官名。掌管君主出行之兵车行列事。《左传·宣公二年》: “其庶子为公行,晋於是有公族馀子、公行……” 知此当以官为氏,系出姬姓。或音gōngháng,姑兼收以备考。

公行

公行

春秋时官名,执掌国君的兵车和从行之事。《魏风·汾沮洳》二章: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毛《传》:“公行,从公之行也。”郑《笺》: “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二年》杜预注:“公行之官也。” 马瑞辰 《通释》:“公行,掌戎车,主从行。”又:“英,当读如琼英之英。如英,犹云如玉。”

☚ 公刘   公族 ☛

公行

春秋时晋国官名。前607年设立,由国卿庶妻所生之子充任,掌管公室的步兵。

公行

公行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各侯国的军事首领。《春秋左传·宣公二年 (公元前607年)》: “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杨伯峻注: “杜《注》: ‘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

☚ 公族   公大夫 ☛

公行

又称“官行”。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成立。垄断对外贸易,一切进出口货物均须通过公行进行交易,由其收取行佣,其他商人不得参与。公行成立一年,因组织不善解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恢复。公行组织的任务,主要在于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行为,经办中外交涉事件和解决同业困难。因互相争利,上述目的并未达到,且有个别商行为外商收买,破坏组织,公行屡设屡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复设后,曾长期存在,但所起作用仅限于对进出口货征收行佣,以供官府临时差科之用等。《南京条约》后,公行遂废。

公行

春秋时晋国官名。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设立,由国卿庶妻所生之子充任,负责掌管公室的步兵。

公行

亦称“官行”。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官方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康熙五十九年(1720)创设,成立一年,因组织不善,于次年解散。乾隆二十五年(1760)恢复。订有行规。其任务,主要在于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以及约束外商行为,经办中外交涉事件和解决同业困难。但因参与各行互相争利。上述目的并未达到。后因行商中有为外商收买者,组织遭破坏,致公行屡设屡废。乾隆四十七年复设后,虽较长期存在,但所起作用仅限于对进出口货征收行佣(外商叫公所基金),以供官府临时差科以及赔还倒歇行家所欠税饷和外商货款之用。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特权被取消,业务衰落,公行遂亦取消。

公行

国君的近卫。春秋时晋国置,以卿的庶子为之,掌国军戎车中的攻车和从行。《左传·宣公二年》:“及(晋)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嫡)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官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公族”、“余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