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田收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田收入

公田收入

公田指国有土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占有形式不同,先秦时期基本是国有化的大土地所有制,它具有更多的原始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在文献记载中,这一时期实行的很可能是井田制度,井田,古人认为始自商殷。“商殷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 (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注)。公田由八家助耕,“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 (同上)。耕种者付出的大部分是劳役,折合的税率约达百分之十二左右。秦孝公十二年(前395) 商鞅实施社会变革,井田制度被彻底废除。秦汉后,皇帝成为最大的地主,除名义上拥有全国的土地外,还直接领有部分土地,朝廷也占有部分土地,这些土地称为公田或官田,大致有以下几类:
❶皇族或朝廷直接拥有的土地,如汉代水衡、少府、大农、太仆等寺署占有的土地,明代的皇庄等一类都属这种情况。
❷皇朝负责开拓的荒地,没收的无主地等一类土地。
❸屯田地等一类土地。屯田有军屯和民屯的区别。隋唐以前屯田在耕垦土地中占有极大比重,税率大致在三十税一和四六分例之间,一般还要根据官牛和私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税率。隋唐以后,屯田以军屯为主,税收用于支付驻戌部队军资和生活资给。秦汉时皇朝和皇族占有的土地数量较多,土地收入主要供皇室资给和朝廷支用。以朝廷劳役管理为主,有时假贷给荒民耕种和管理,收取的税率大致也在三十税一的比率上。隋唐以后官有地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很复杂,一是贷给荒民,一是作为国家财政支用,如职田、公廨田、官庄等。职田始自北齐武成帝时期,当时规定: 京城四面诸坊之外30里内为公田,受公田者,为一品以下,逮于羽林武贲,各有差。以后各代职田一类的规制渐趋严密,田地按品级划分。公廨田是按官衙的级别,事务和人事的繁简分拨,租用以支付官衙公用。唐代公廨田分拨亩数京衙自司农寺26顷至内坊等衙2顷不等,京外州府,自大都督府40顷至岳渎1顷不等,也都由民耕种。唐代以后开始出现官庄,宋代各种庄田发达,租纳情况复杂。有时租入数量较大,如宋代福建都水监官庄游田司约有土地447448顷16亩,内三司官庄约有田地4593顷40亩,两者总收租斗匹帛约61409贯匹,租率不详。明代官田名目繁多,大致有还官田、没官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乞赐庄田、学田等,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 统计天下田地,官田与民田为一比七,有些地区官田比民田多,如苏州府民田仅占十五分之一,明是官田地最多的朝代。明的皇庄与宫庄等田地也较多,如弘治时期皇庄有地12800余顷,勋戚中官庄田332顷,共地30030顷,大致亩征银三分,充各官支用,明世宗时改皇庄为官地,积逋至数十万以为常。公田是维持封建皇朝或王朝生计的重要支柱,对公田的管理和使用大多随朝政的变动而变化,租入的情况在文献记载中多不详细,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

☚ 汤沐邑   卖官鬻爵收入 ☛
000011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