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报ɡōngbào重要机关就重大信息公开发表的文告。 公报gōngbào❶ 〈名〉公开发表的关于重大决议、协议等的文告:新闻公报│联合公报。 公报gōng bào❶ 就重大会议的决议、国际协议的成立、军事行动的进行等公开发表的正式文告。1899年《清议报》三十二册《地球大事记》:“英军死伤公报: 公报记左翼之死伤八百四十三名,行队不明者三十二名。”1922年蔡和森《洛桑会议与土耳其》:“观今日土代表之依允,则季尔德运动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之有效,亦从可知已,今日散会后发表公报,谓克松发言,对于伊斯美之言论,颇觉满意。” 公报 公报gōng bào高级领导部门向民众公开发布有关重大事情的公告。〔例〕他正在图书馆查阅中国共产党“十一大”的一些~。 ☚ gong 公布 ☛ 公报communique国际会议和政府高级官员,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等会谈结束后发表的官方文件。公报没有一定的形式,但通常由参加会议或会谈的代表签字。会议或会谈结束发表的公报往往采用一般的词语,而不采取一般条约分条分款的形式。公报说明谈判的经过,有关各方的立场以及协议的内容,有时明文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践,外国高级官员来访并进行会谈,在结束时通常发表公报、联合公报或新闻公报。这些公报中有些不仅有重大政治意义而且有重要法律意义,例如,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联合公报不仅使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而且宣布两国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表明两国彼此对一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时都发表联合公报。这些公报都发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它们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条约,但可以说是一种条约性文件。特别是,有些公报包含有有关各方一致同意下彼此承担义务的明确部分。 公报公开发表的文告、文件。公文程式之一。 公报一般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所发表的关于重大事件,或会议经过和决议等的正式文件。也有以会议的名义发表的公报。关于会议会谈进展、经过,或就某些问题达成协议的正式文件,称“公报”、“联合公报”或 “新闻公报”。有时其中包含有关于这些国家间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具有条约的性质。由一国政府编印的专门登载法律、法令、决议、命令、条约、协定或其他官方文件的刊物,有时也称“公报”。 公报国际条约的名称之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就某些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问题所订立并发表的正式的书面文件。这种文件有关于这些国家间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如198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 公报国家机关、政党或社会团体对重要会议的决议或重大事件的正式报道。也有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公报。是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规定的正式公文文种。按使用范围分,有会议公报、联合公报、新闻公报3种。公报作为党的正式文件,具有特定的行文体式和一定的制发程序。由于公报的类型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结构和写法也有差异。但就总体而言, 可分为标题和正文两部分。公报的撰写要求: (1)党的公报,具有较强的纲领性、指导性,必须忠实反映有关会议或组织宗旨,准确表达基本意图,不允许有丝毫的背离。 (2)公报的制发,一定要严格遵照制发程序和审批手续,不可擅自作主。(3)公报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风格庄重,其内容表达严肃认真,不可有丝毫马虎。 公报 公报一国政府或政府机关就其重大决定和工作情况向公众发表的通报。根据发文机构的不同,又可分为政府 (国务院) 公报、外交部公报、总统府公报等,政党及议会也可发表公报。公报由政府等机构直接发送。公报内容包括: 发布法令、规章、条例; 发布行政命令,建立或裁撤机构,任免、奖惩各级官员; 通告本机构工作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宣布领导机构的决定; 其它由该机构认为应向公众报告的情况。公报的发送范围由发文机构决定,发文方法也由发文机关决定,如发送、邮寄、张贴、免费散发等。公报被认为是政府机构与公众联系、接受社会监督的有效办法。在外交上,公报被认为是了解驻在国动态的重要途径。 ☚ 公约 公使 ☛ 公报 公报指党政领导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件或重要会议或情况的文体,也是通用公文的种类之一。它可以由一个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单位发表,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共同发表。这种联名共同发表的公报,称“联合公报”。公报带有很强的新闻性,撰写上多采用新闻笔法。一般应写明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处理决定、意义或讨论的议题、决议的事项等等。 ☚ 公告 文摘体 ☛ 公报 《公报》gazette亦称《威尼斯公报》。最初是一种单张手抄小报,刊有时事概要,是近代报纸的先驱。该词来源于意大利语,指刊登小道消息或闲谈内容的报纸,于16世纪中叶在威尼斯问世。1566年,威尼斯地方官署下令将有关达尔马提亚战争的消息抄写张贴在公共场合读给人们听,凡对这一消息感兴趣的人,需交付一枚叫做“加塞塔”(gazette)的小硬币,就可趋向听、读。从此在威尼斯定期发行。16世纪后半叶,这种报纸在意大利发展很快,流传到欧洲各大城市,一些外国君主和银行家积极订阅。开始出现以传播新闻谋生的行业,罗马记者格·波里就曾专为西班牙国王采编新闻,雇人抄寄,每月得金币两枚。当时手抄新闻主要对象是商人,内容侧重商品行情、船舶通行情况等,而各地政局是否稳定,是否有战争,直接影响贸易能否正常进行,因而手抄报纸在纯商业新闻里逐渐增加了政治信息,招致罗马教皇对其严加限禁。1569年报人尼·弗朗科因报道了宗教改革而被绞死。1572年教皇发布“谕旨”,查禁手抄报纸,严惩新闻记者。于是,手抄新闻发行者,大多隐姓埋名,秘密出版。即使印刷新闻产生后,它仍与其并存了200多年。因为在封建专制下,印刷报纸容易暴露,印刷机一旦被没收,印刷出版就会遇到困难。手抄新闻只要抄写者有一处藏身之地,又敢于蔑视统治当局的法令,巧妙地秘密发行,就能存在下去。至17世纪,愈来愈多的官方刊物采用《公报》这个名称,例如1631年法国勒诺多创办冠有皇室徽章的《公报》和1665年创办的英国宫廷官报《牛津公报》等。 ☚ 公民 公众广告报 ☛ 公报communique 公报communique 公报communiqué;bulletin 公报communiqué;bullet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