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廨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廨田 隋唐时期,分配给各级官署不同数量的田地,让其收取地租以作为办公费。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诏令给朝廷内外各官署分配公廨田,以所收地租充当办公费用。《通典·食货二·田制》记载了唐朝时分配给朝臣内外各级官署所分配公廨田的数量。京官自司农司到内坊、左右司御率府,率更府由26顷到2顷;外官自大都督到中戍、下戍、狱、渎自40顷到1顷。公廨田由各级主管掌握,离职时,移交下任。 公廨田隋唐时期的职官,除职分田外,加给公田,以所收地租补贴办公费用,叫公廨田。面积依所任官职大小,离京城远近而定。《通典·食货· 田制下》:“自诸王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又给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用”。又:“令在京诸司及天下府州县兼折冲府镇戍关津岳渎等公廨田、职分田各有差。”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给后任。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田地 > 公廨田 公廨田 gōngxiètián 隋唐兩朝給各官署之公田。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詔給公廨田,爲公廨田名稱之始。唐承隋制,在京諸司給田多者二十六頃,小者二頃。在外諸司給田多者四十頃,少者一頃。唐以後無公廨田的記載。《隋書·食貨志》:“外官亦有職分田。又給公廨田,以供公用。”《通典·食貨二》:“自諸王下至於都督,皆給永業田……又給公廨田,以供用。”又:“令在京諸司及天下府州縣兼折衝府鎮戍關津嶽瀆等公廨田、職分田各有差。” 公廨田public land for administrative expenses隋唐时期京内外各官署以所收地租充作办公费用的公田。始于隋开皇九年(589)。京官官署和外官官署的公廨田各不相同,唐开元初年在京各官署的公廨田自40顷至1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十分苛刻,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载。 公廨田 023 公廨田隋唐时为补助各官署办公费用所置之公田。公廨田始于隋文帝时工部尚书苏孝慈的建议。隋开皇九年(589),“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隋书·苏孝慈传》)。于是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唐初定制,中央和地方官司和军府、关、津、岳、渎等机构均有公廨田。在京官署多者如司农寺有26顷,少者如内坊、左右率府、率更府各2顷。外州县各官署多者如大都督府40顷,少者如中、下戍和岳、渎各为1顷。公廨田为公田,只准出佃收租以供办公费用,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唐以后未见给公廨田之记载。 ☚ 禄田 族田 ☛ 公廨田隋唐给各官署的公田,以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隋开皇九年(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在京诸官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收租十分苛刻。 公廨田 公廨田隋、唐、五代拨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的国有土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开始实行公廨田。唐承隋制, 分公廨田为两种: 一为京外州府公廨田, 其分配定额, 依各官署等级为标准, 大都督府四十顷, 中都督府三十五顷, 下都督及都护府、上州各三十顷, 中州二十, 下州十五, 上县十, 中县八, 中下县六, 下县四, 依次递减, 最低为中戍, 中戍等各一顷。二为在京诸司公廨田, 司农寺二十六顷, 殿中省二十五顷, 少府监二十二顷, 太常寺二十, 京兆府、河南府各十七, 太府寺十六, 吏部、户部各十五, 兵部、内侍省各十四, 其余依次递减, 最低为内坊等二顷。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秋冬收取地租。 ☚ 突地 学田 ☛ 公廨田 公廨田隋唐时期京内外各官署占有的田地。一般出租给农民耕种。所收租税,充作官署的办公费用。 ☚ 永业田 族田 ☛ 公廨田 公廨田隋唐封建政府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的公田。公廨田源于北魏太和 (477—499) 年间的职分田制度。隋高祖登基以后,开皇九年 (589年),诏给京官以职分田,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此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代公廨田制度最健全,按内外各官署的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以司农寺为最高,给26顷; 内坊等最低,只给2顷。凡天下诸州公廨田,以大都督府为最高,给40顷,互市监等最低,给2顷。内外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所收地租,均充作办公经费。公廨田在官吏解职以后,移交后任。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载。 ☚ 大田 祀田 ☛ 公廨田隋唐各官署以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的土地。始于隋开皇十四年(594)给外官公廨。唐制在京诸官公廨田二千六百亩至二百亩,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千至一百亩。后来废京官公廨田,改给俸赐,外官仍旧。官吏解职,移交后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