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坐亦称“公罪”。中国古代官吏因公事致罪而承担的罪责。汉、魏、晋、梁、陈、隋各代法律均有规定。在处罚上公罪较私罪为轻。唐代规定凡因公事失错,事未发露而自己觉察检举者,原宥其罪。以官品抵当徒刑者,公罪较私罪加一年;以官当流者公罪较私罪各加一等。明代法律有文武官犯公罪条,以别于文武官犯私罪。清律同。 公坐又称“公罪”。中国旧制指官吏因公事致罪而承担罪责。《唐律疏议》:“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即非出于个人私心而导致的犯罪。封建社会对于因执行公务而犯罪的官吏,处罚较私坐或私罪为轻。汉、魏、晋、梁、陈、隋均有这方面的规定。唐代规定,凡因公事失措,事未发露而自己觉察检举者,原宥其罪。以官品抵当徒刑,公罪较私罪加一年; 以官当流者犯公罪较私罪各加一等。明代有文武官犯公罪条,以别于文武官犯私罪。清律同。划分公罪、私罪的目的,在于调动官吏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尽忠职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