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级工资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级工资制

按照各种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把工资划分为八级、七级或者六级,并规定工资等级系数和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等级制度。它是由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工资率)和技术等级标准三部分组成。工资等级表是确定工人工资等级数目及其各等级之间工资差别的表格。工资标准是在单位时间内(月、日、小时)按照工资等级系数确定的工资数额。技术等级标准是以各种工作所必需具备的技术特征和熟练程度为尺度,从技术上区分工人和工作的等级。为了区别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以及不同工种技术上的差异,分成若干工种等级线。一些技术复杂的工种,最高等级为八级;另一些技术比较简单的工种,最高等级就要低一些。各工种的最低和最高等级,不得逾越该工种的等级线。这种工资等级制度的特点是:等级少、级差大;技术等级、工作等级与工资等级三者一致;强调技术复杂程度,专业工、工序工、繁重体力劳动等工种的等级线短,工资标准低;实际考工定级。1985年1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从1985年开始,在一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试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采用何种工资制度由企业自行确定。从此改变了统一实行八级工资制的历史。

八级工资制

中国企业工人实行的一种工资等级制度。由 “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 (工资率)、“技术标准”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是: 按照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技术的热练程度将工资分为八个等级。为了区别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不同工种按技术上的差别,分成若干种等级线,最高等级可以到八级; 另一些技术比较简单的工种,最高的只能到四级或者五级。苏联从1926年起开始实行八级工资制。我国东北地区从1950年开始实行八级工资制,1956年全国企业工人都实行八级工资制。1985年开始我国在一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试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各企业不统一实行八级工资制,而是根据情况确定自己所实行的工资制度。

八级工资制

指按照各种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把工资分为八个等级,并规定相应的工资额的一种工资制度。它是我国工人工资制度的一种。为了区别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不同工种又按技术上的差异,分成若干工种等级线,各工种的最低和最高等级,一般不得逾越工种等级线的规定。一些技术复杂的工种,最高等级可以达到八级,而技术比较简单的工种,最高等级只能达到四级或五级。工资等级以一级为最低,八级为最高。八级的工资标准一般为一级的工资标准的3倍;少数技术比较复杂的企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和煤矿的井下工人,可以达到3.2倍;有些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工种),如糖、烟、酒部门的工人,则为2.5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工种、不同规模和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虽然同是实行八级工资制,但各自的工资等级标准是不同的。我国东北地区从1950年开始实行八级工资制,1956年后在全国许多企业中也实行这种制度。

八级工资制

八级工资制Eight Grade Wage System

过去我国生产工人所普遍实行的一种工资制度,是按照各种生产劳动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把工资划分八个等级(等级主要用来区分工人的工种之间和工种内部的劳动差别及工资差别),并规定工资等级系数和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等级制度。区别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工种的技术熟练程度。一些技术复杂的工种,最高等级为八级,另一些技术相对比较简单的工种,最高等级就要低一些。各工种的最低和最高等级,不得逾越该工种的等级线。例如机器制造业规定的等级线,钳工由四级到八级,钻工由三级到七级,而清洁工是一级和二级,各工种都不得逾越。八级工资制由三个基本因素组成:(1)工资标准。亦称工资率,是按单位时间(时、日、周、月)规定的工资数额,表示了某一等级在单位时间内的货币工资水平。(2)工资等级表。是用来规定工人的工资等级数目以及工资等级之间差别的一览表,它由工资等级数目、工资等级差别以及工种等级线组成,表示不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不同工作之间工资标准的关系。(3)技术等级标准。简称技术标准,它是按生产和工作分类的所有技术工种工人的技术等级规范,是用来确定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人工资等级的尺度。八级工资制度,能够在劳动报酬上体现不同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复杂程度,因而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较好形式。

☚ 结构工资制   浮动工资制 ☛
八级工资制

八级工资制Eight-grade Wage System

把企业工人划分成八个技术等级、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的等级工资制度。一级最低,八级最高。从5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我国全民所有制工矿企业都实行这种工资制度。这一制度是建国初期经过两次较大的工资改革之后建立的。
1950年8月,全国工资改革会议召开。针对当时工资发放混乱的状况,决定取消各企业工资标准的多等级制,建立统一的工资制度,工厂工人一般实行八级工资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二至五级。1951年1月开始试行,到1952年,大多数国营企业已实行。但这一时期所采取的八级工资制在产业分类、级差大小、工资标准上各地还不一致。1956年全国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按产业规定统一的工资标准,绝大多数实行八级工资制。此后虽有若干局部调整,但变动不大。
八级工资制度是以技术等级差别为基础的等级工资制度,由技术等级标准、工资等级表和工资标准三个部分组成。
工人的工作称为 “工种”。技术等级标准是根据各个工种的技术复杂性、精确性和责任大小明确规定各等级应当具备的技术业务知识,通常包括“应知”、“应会” 和 “工作实例” 三部分。“应知” 是指本工种某等级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应会” 是指本工种某等级应具备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工作实例” 是根据“应知”、“应会” 的要求列出本工种某等级应做的典型工作实例。技术等级标准既要反映社会较先进的技术水准和文化水平,又要顾及工人普遍的文化技术状况。它是衡量、考核、划分工人技术等级的尺度,是确定工人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
工资等级表是依据技术等级标准确定工资等级数目和等级系数以及各工种的工资等级线的一览表。八级工资制一般设8个技术等级,并对应8个工资等级,故称八级工资制。工资等级系数指某一级的工资标准对第一级工资标准之比,用以表明不同等级的工人的工资差别程度。工资等级系数有等比系数、等比累进系数和不规则系数多种。八级工资制采用等比系数,即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率相同。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最低工资等级系数和最高工资等级系数,然后根据已确定的工资等级数目计算等比系数。八级工资制的最低工资等级系数与最高工资等级系数之比一般为1:3.0左右,少数企业经特别批准可达到1:3.2,某些技术比较简单的行业则低于1:3.0。相邻等级之间的工资差额称为级差,用百分比表示,也可用绝对金额表示。八级工资制的级差一般在17%左右。
工资等级线用于确定某一工种工资等级范围,亦称工种等级线。八级工资制的工种等级线以最低等级为起点,等级线的长短(即包容的工资等级的多少,最高达到哪一级) 与各工种的技术复杂程度成正比。技术要求跨度大的工种,例如钳工的工种等级线就长,一般覆盖了从最低到最高的全部工资等级; 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工种,例如清洁工的工资等级线则较短,一般是一级和二级。如果规定搬运工人的工资等级线从一级到六级,则六级就是该工种的 “工资封顶限”,不得超越。

工人工资等级表举例

工资等级
工资等级
系数
1.0001.1701.3691.6021.8742.1932.5663.000
级差(%)17171717171717
工资标准
(元)
34.0039.7846.5554.4763.7274.5687.24102.00
工资
等级线
  (工种
名称)
     
  
        
      

工资标准,亦称工资率,是按一定工作时间实际支付劳动报酬的标准。根据时间单位的不同,有小时工资标准、日工资标准和月工资标准。八级工资制采用月工资标准。一般只规定第一级 (熟练程度最低级) 的工资标准,然后分别乘以各等级的工资等级系数,得出各等级的工资额。影响第一级工资标准的因素主要有: 产业部门的重要性和劳动条件,地区的生活条件和物价差别,该部门在历史上的工资情况等等。最低工资的确定,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
八级工资制的实行,结束了建国初期工资制度的混乱状况,调整了工资标准,改进了工资等级制度,提高了工资水平,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行之过久,长期不变,也存在不少缺陷: 一是工资管理体制集中过多,统得太死,企业缺乏工资分配自主权; 二是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工资水平低,级差小,过于繁琐,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总之,八级工资制已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恢复奖金制度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工资改革。1985年国务院发出 《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推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二是正确处理职工和企业的关系,使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及本人贡献挂起钩来。企业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主体。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有充分的用工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国家不再控制企业的工资总额和工资标准,只制定有关的工资政策,分配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经营状况和有关政策自行决定。
☚ 统收统支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八级工资制

八级工资制

全国解放后,国营工矿企业实行的工人工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按照各种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把工资分为8个等级,并规定相应的工资额,工资级差按等比递增制确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革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极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1950年8月召开的全国工资改革准备会议讨论了《工资条例(草案)》,决定取消各企业工资标准的多等级制,工厂工人一般实行八级工资制。该制度最早在东北地区实行,1952年前后,开始向全国范围推广。陈云在《1952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一文中谈到工资调整时指出:“有些企业如果具备了一定条件(如有定额制度等),而调整又是较普遍地增加工资者,则可以推行八级工资制。”(《陈云文选》(1949—1956年),第160页) 1956年第二次工资改革后,全国国营企业普遍实行了这一工资制度。该制度是50年代从苏联学来的。1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在一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中试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工资制度是实行等级制,还是实行岗位(职务)工资制、结构工资制,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自此,结束了我国企业统一实行八级工资制的历史。

☚ 关于调整商业的指示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
八级工资制

八级工资制

工人工资制度的一种。它是按照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把工资划分为八个等级,按等级确定相应的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由工资标准、工资等级表和技术等级标准三部分组成。(1) 技术等级标准是衡量工作的技术等级和工人技术等级的标准。是由各工业主管部门分工种制定的,在该标准中,根据工作的技术复杂程度、劳动熟练程度和责任大小,规定技术等级的数目和各等级的技术要求。(2) 工资等级表确定工人的工资等级数和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别。不同工种的工资等级则由工种等级线确定。工种等级线是按技术上的差异来划分的,各工种的最高和最低等级,一般不得逾越工种等级线的规定。例如,一些技术复杂的工种,最高等级可以到八级; 一些技术较简单的工种,最高等级只能到四级或五级。(3) 工资标准,又称工资率,即规定的一定时间的工资额,一般为月工资额。八级工资制是我国1956年第二次工资改革时定下来的,它由国家统一制订,并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八级工资制的优点在于它使很复杂的问题在管理上简单化了,宏观上对于控制工资总额、稳定工资水平较为有效。但正是这种简单化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高度集中的管理使企业工资杠杆的作用软化,不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其次,过分简单和缺乏弹性的制度,不可能使复杂的劳动计量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是产生平均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划一的管理形式,不可能充分地适应各行各业的情况。所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许多国营企业试行了浮动工资制或结构工资制。

☚ 工资等级   调资 ☛

八级工资制

eight-grade wage system


八级工资制

eight-grade wage syste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17: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