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旗bāqí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以不同的旗帜为标志,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八旗bāqí

〈名〉清代的户口编制和军队编制,以旗为号,旗色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官员,平时管政务,战时统兵,旗民军籍世袭:八旗将领|八旗子弟。

八旗

清代满族户口按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官员平时掌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参阅 《清文献通考·兵一》,清昭梿《啸亭杂录·八旗之制》。

古代名物 > 旌旗類 > 郡國方色旗部 > 郡國旗 > 八旗
八旗  bāqí

原指正黄、正紅、正白、正藍、鑲黄、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的旗幟。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滿族首領努爾哈赤在牛録制的基础上建黄、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增建鑲黄、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爲八旗。其中正黄、正白、鑲黄爲上三旗,其餘五旗爲下五旗。清初又將歸附的蒙古人和漢人編爲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計二十四旗。八旗制度初建時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三方面的職能,後演變成一種兵籍編制。逐而成爲清代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參閱《清文獻通考·兵一》、清·昭槤《嘯亭雜録·八旗之制》。

八旗

八旗

清代的兵卫制。即: 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也称八旗制。《清史稿·兵志》: “清初,太祖以遗甲13副起,归附日众,设4旗,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复增4旗,曰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8旗之制自此始。每旗300人为1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5牛录,领以札兰额真。5札兰,领以固山额真。每固山设左右梅勒额真。天命五年 (公元1620年),改牛录额真俱为备御官。天聪八年 (公元1634年),定八旗官名,总兵为昂邦章京,副将为梅勒章京,参将为甲喇章京,各分三等。备御为牛录章京。什长为专达。又定,固山额真行营马兵为阿礼哈超哈,其后曰骁骑营。巴雅喇营前哨兵为噶布什贤超哈,其后曰护军及前锋营。驻防盛京兵为守兵,预备兵为援兵。各城寨兵为守边兵。旧蒙古左右营为左右翼兵。旧汉兵为乌真超哈。孔有德之天祐兵,尚可喜之天助兵,并入汉军。九年(公元1635年) 以所获察哈尔部众及喀喇沁壮丁分为蒙古八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崇德二年 (公元1637年) 分汉军为2旗,置左右翼。四年,分为四旗,曰纯皂、曰皂镶黄、曰皂镶白、曰皂镶红。七年,设汉军八旗,制与满洲同。世祖定鼎燕京,分置满、蒙、汉八旗于京城。以次厘定兵制。”

☚ 安化州都督府   八坊 ☛
八旗

八旗

清代的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合一的组织。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努尔哈赤建立。万历二十九年(1601), 努尔哈赤将所聚之众按每三百人编一牛录(作为基层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 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共组成了四个固山, 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作旗帜。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 增加四个固山, 用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色旗为标志, 共八个固山。满语称旗为固山, 故为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 八旗共六万人。最初成立八旗时, 不论满洲、蒙古或汉人, 所有的户口都编进八旗属下。其后, 渐有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 牛录   蒙古八旗 ☛

八旗ba qi

the “Eight Banners”(military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八旗

the “Eight Banners”—Manchu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system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1600's and held throughout the Qing Dynasty
~子弟 descendants of the privileged families under the Banner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