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南平市
南平市位于北纬26°31′—28°20′,东经117°00′—119°00′区间。地处福建北部,武夷山脉东南麓,俗称闽北,与浙江、江西两省毗邻。1995年起实行市带县体制,辖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全市有125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1 610个行政村,185个居委会。土地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3.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0.42万人。
南平素有中国南方林区、中国竹乡和福建粮仓之美称。山地面积215.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蓄积量均居全省之冠。竹林面积占全国1/10,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建瓯市、顺昌县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国竹子之乡”。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平共向国家提供商品材5 600万立方米,毛竹4.5亿根。主要用材林是松、杉、毛竹。主要经济林有油茶、油桐、榛树、漆树、樟树等。竹类有毛竹、苦竹、麻竹、芦竹、绿竹等。林副产品琳琅满目,主要名优特产有香菇、木耳、竹荪、灵芝、笋干、板栗、生漆、松脂、茶油。耕地面积21.2万公顷。稻谷是南平的主要粮食,产量占97%以上。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居全省首位,年提供商品粮5亿多公斤,净调出量占全省的2/3。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莲子、西瓜、烤烟、柑桔、杨梅、柰果、葡萄、油菜籽等。茶叶生产始于唐,盛于宋,历史悠久,有青茶、绿茶、红茶、白茶和茉莉花茶五大类。武夷山、建瓯曾被辟为“御茶园”。武夷岩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建瓯“北苑御茶”被1914年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评为金奖。柑桔是南平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大宗水果,有桔、橙、柚三大类。南平的柑桔、油菜籽、莲子产量均居全省首位。
南平境内河流众多,是闽江的发源地。流域面积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6条。水力资源丰富,水力理论蕴藏量387.37万千瓦,居全省首位,可装机容量154.4万千瓦,开发前景广阔。已建成水电站807座,年发电量10.7亿度;装机30万千瓦的沙溪口电站和装机140万千瓦的水口电站库区在市境内。全市10个县(市、区)均与华东电网和省电网并网。光泽、建瓯、建阳、顺昌、松溪、政和、武夷山7县(市)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光泽县是全国第一批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种,其中铅、锌、锡等矿产储量居福建首位。
南平是福建主要名胜风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武夷山,以其典型的“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其原始森林、奇花异草和飞禽走兽构成迷人的生物世界,被誉为“世界生物和标本的产地”、“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邵武市将石自然保护区和建瓯市的归宗岩风景区被誉为“小武夷”,建瓯市的万木林保护区,南平市区九峰山、茫荡山,松溪县欧治子铸剑的湛庐山,浦城县的浮盖山,构成了“大武夷”的旅游区。
南平交通运输便利。武夷山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广州、香港、南京、武汉、温州12条航线。鹰潭至厦门,外洋至福州两条铁路贯穿全境,1997年将建成福建省第二条出省铁路——横南铁路。205、316国道在此交汇,直通全国各地。南平水运畅通,内河通航里程200多公里,500吨轮船可直达福州马尾港。开辟国际函件快递,全部实现城区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无线寻呼自动化和移动电话交换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南平农业的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迅速崛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平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放开农产品价格,理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购销体制,逐步建立适应农村发展的市场经济模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进入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204.88亿元,农业总产值78.37亿元,比1978年增长2.4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26元,比1978年增长13.6倍。年末农村储蓄存款达12.39亿元,比1978年增长102.51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平各级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抓紧粮食不放松。全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17.53万公顷, 占水田面积87%,稳定粮食播种面积36万公顷。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总产。
❶大面积推广水稻良种和杂交水稻, 良种覆盖率达97%,其中杂交水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77%;
❷推行垄畦栽为主的半旱式栽培、稻经多熟制、“双杂双配套”、再生稻、旱育稀植的耕作制度和方法的改革;
❸加强中低产田的生物、工程改造综合治理;
❹实行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❺健全农村科技推广网络,全市有547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3255人,建立科技示范户8607户。近年来进行“多田制”改革,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制定发展粮食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发展粮食生产新机制。1995年全市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总产达172.47万吨,比1978年增长54.07%, 亩产315公斤, 增加129公斤。向国家提供定购粮31.75万吨,占全省1/3。平均每一农业人口提供商品粮227公斤, 为福建经济快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光泽、武夷山、顺昌、松溪被列为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其中邵武、建瓯、建阳、浦城被列为国家扶持的粮食大县。1995年8个商品粮基地县总产150.6万吨, 占全市的87.3%, 完成定购粮29.86万吨, 占全市的94.1%。
(2) 林业成为支柱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实施“三线”绿化工程、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工程、“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探索集体山林产权明晰化、木材和毛竹经营、林业管理体制三项配套改革。打好“消灭荒山、绿化闽北”和“721”山地开发两大战役,南平林业进入全面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绿化达标任务全面实现,1995年有林地171.48万公顷,比1978年增加11.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1%,比1978年提高8.2个百分点,绿化程度83.7%。林木蓄积量1.16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3。年提供商品木材137万立方米, 建设速生丰产和工业原料林基地8.25万公顷,生长达标率达97.65%。竹业经济快速增长,1995年竹林面积达29.33万公顷, 立竹量6.2亿株,分别比1978年增加34.1%和85.6%; 年提供商品竹3290万根,产鲜笋36万吨。竹业总产值达14.2亿元,比1990年翻4番。科技兴林成绩显著,已建成0.09万公顷林木良种基地,产良种1.95万公斤,推广应用新丰产技术,单产提高10%—60%。主要树种良种使用率100%。推广“毛竹低产改造与丰产栽培技术”4.38万公顷。林产工业稳步发展,“八五”期间,突出抓好30个工业技改项目,开发竹木笋新产品30多个。人造板、纤维板、刨花板产量全省最多,刨花板质量全省最好; 邵武市刨花板厂引进的德国薄型刨花板生产线是全国最先进的。1995年全市林业工业产值12.57亿元, 上交税利1.4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68倍和3倍。
(3)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突破。发挥山多地广、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优高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发展。总结推广了芝城镇、麻溪村、观音坑的“芝麻观”山区多元立体开发模式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初步建成横跨建阳、邵武、武夷山三市的0.67万公顷吨粮田示范区、武夷山0.67万公顷岩茶基地、建瓯0.07万公顷生态果园示范区、建阳高新技术园区、南平库区经济开发带、政和高山创汇农业开发区等一批具有特色和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带动闽北山地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和布局区域化、生产立体化、品种多样化、经营多元化发展,从而形成水果、蔬菜、茶叶、笋竹、食用菌、莲子、烤烟、畜禽和水产等9大支柱产业。1995年和1978年相比,水果产量达到28.78万吨,增长80.4倍;茶叶产量1.85万吨,增长2.6倍;食用菌产量2. 33万吨,增长227.6倍;肉类产量15.37万吨,增长7.0倍;禽蛋产量3.17万吨, 增长3.8倍; 水产品产量4.92万吨,增长58.7倍。特种养殖有较大突破,1995年甲鱼、鳗鱼、毛蟹养殖面积达到585.13公顷,产值达12.36亿元。光泽县特种水产高新开发区养鳖28.4公顷,是全省最大的中华鳖人工育苗和养殖基地。全市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 利用外资2.54亿美元,办起418个外向型农业实体,出口产品达250多种。主要有笋制品、竹木制品、茶制品、果产品、食用菌、畜禽产品、中药材、水产品等8大系列农业创汇名优产品基地。1995年出口创汇11.57亿元。
(4)乡镇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南平从闽北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培育粮食、蔬菜、畜牧、水产、水果、茶叶、笋竹、食用菌8大原料基地,重点进行木头、竹头、石头、水头、山头、田头、村头的“七头开发”,走“资源开发产业化”路子。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已成为闽北经济格局的“半壁江山”。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2.09亿元,比1978年增长94.2倍; 上交税金4.54亿元, 比1978年增长54.5倍;从业人员达42.48万个,比1978年增长2.8倍。全市已形成30个拳头产品,其中石板材、竹凉席、木漆碗、三板材、食用菌、茶叶、清水笋、纸制品等8种产品产值上2亿元,木竹筷、机砖、针织品、服装、保温材料等5种产品产值上亿元。光泽县光明鸡业有限公司进行肉鸡养殖、屠宰、加工、成品一体化生产,1995年总产值1.2亿元,属全省同行业之首。1995年外引内联、山海协作有突破性进展,“八五”期间,全市累计兴办“三资”企业273家,实际利用外资8 280万美元;兴办内联企业1 311家,引进内联资金8.5亿元。乡镇企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是南平经济建设中潜力巨大的新的增长点。
(5)扶贫攻坚成效显著。自1985年开始扶贫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采取政策扶贫、挂钩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一系列措施,使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农民收入提高,文化教育、卫生条件、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逐步摆脱贫困,并由温饱迈向小康。全市省定的24个贫困乡,1995年工农业产值23.6亿元,比1985年增长11.5倍;财政收入7 268.3万元,比1985年增长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 446元,比1985年增长4.4倍。1985—1995年共有13.26万农民脱贫,占贫困人口98.9%。利用贫困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条件,发展高山农业、反季节农业是南平扶贫的一大特色,初步形成竹、茶、果、菌、菜为主的特色规模农业。至1995年已建成8.63万公顷毛竹基地、1.78万公顷茶果基地、1.5亿袋香菇、6 448立方米灵芝的食用菌基地、140公顷反季节蔬菜基地,并办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公司+农户”企业59家,加工增值达3.75亿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扶贫十年先后有57个村通电,77个村通路,24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新建卫生院、门诊楼21座。实施“造福工程”,完成异地搬迁5 080人,人均新居面积18.7平方米。
(6)小康建设稳步前进。进入90年代,在绝大多数地方已解决温饱问题形势下,南平及时提出到2000年农村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用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奔小康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极大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因地制宜,总结推广了城郊型、平原型、半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型、资源转化型、库区开发型、高山反季节农业型6大类经济发展模式,多渠道增收致富,农民物质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1995年人均住房面积27.4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11.1%。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132辆、缝纫机89台、电视机98台(其中彩电32台)、洗衣机24台、电风扇119台、摩托车5辆、大型家俱866件。同时,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村镇建设欣欣向荣,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1995年村一级集体经济收入19.5万元,比1990增长74.4%。全市有483个村进行新村建设,1 546个村通公路,1 076个村通电话,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31%、96.2%和66.9%。农村钢筋砖木结构房比重占49%,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87.9%,农村用电户比重97.5%,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92.3%,成人识字率98.3%,人均寿命达71岁。1995年全市农村小康进程综合得分75.16。
南平农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今后的农村经济崛起,赶上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打下坚实基础。“九五”期间发展主要目标是:2000年农业增加值达56亿元,年递增9.2%;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00亿元,年递增30%;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32:50:18。农民人均纯收入4 100元,年递增17.9%,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主攻方向是:突出抓好省级的8大商品粮基地县(市)建设和延平区“粮食自给”工程建设。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公顷,亩产突破340公斤,总产达180万吨,比1995年增加11万吨。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优高农业、外向型农业、特种养殖业和效益林业。把特色种养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实现特色种养业比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建成具有闽北特色的茶果、油料、烤烟、蔬菜、莲子、食用菌、药材等“经济作物区”。推广秸秆氨化养牛、竹山养羊和肉兔饲养,肉类总产力争达到21.5万吨,年递增8%。重点抓池塘常规养殖、特种养植和库湾养鱼,引进推广鳜鱼、鳗鱼、珍珠、毛蟹、罗氏沼虾等特种水产品,实现6个水产万吨县(市、区),4个0.5万吨县(市),30个水产千吨乡镇,水产总产值25亿元。突出抓好木竹深度加工,积极稳妥地发展林副产品生产和林区多种经营,加速速生丰产林、林业原料林、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林木总蓄积量达1.19亿立方米,建设好1.8万公顷丰产高效示范基地林,竹林面积达到34.67万公顷,亩立竹量达200株,亩产值增加到500元,把南平建成为全国竹林面积最大、资源最多、市场最广、效益最好的竹子基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好“资源开发产业化路子”。“九五”期间兴办“三资”企业600家、内联企业1 800家,产值上亿元企业集团50家,兴建50个面积上13.33公顷(200亩)、产值上亿元的工业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