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通商抚夷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通商抚夷论 通商抚夷论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一种以满足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要求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主张。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大门。清政府大臣伊里布、耆英、黄恩彤等提出“通商抚夷”,为其妥协、投降辩护。黄恩彤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在其所著《道光抚远记略》中提出“夷不可制”,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英国侵略者,靠武力抵御外敌入侵没有取胜希望,不能达到保国目的,反而会激起西方列强提出更多的侵略要求,抵抗派提出的利用民众力量的主张,只能陡增“内忧”;“以夷制夷”的主张也纯属“空论”。同时,他还认为“夷志在通商”,不承认外国要求通商的侵略性质,更讳言西方列强的政治军事侵略,断言西方国家“地冷人稀,向无田赋,其国中一切经费全资商税”,他们到中国来的唯一目的是与中国通商,断绝贸易就断了他们的生路,只能招致攻击,如果满足其“通商”要求,就会万事大吉。因此,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控制而羁縻之者,惟在通商”。只要中国放弃贸易限制,裁撤陋规,明定税则,西方人“自当俯首贴耳,歌咏皇仁”。黄恩彤并不主张中国同西方国家主动通商,也反对向西方学习,其所以力主满足外国侵略者的侵略要求,美其名曰是对西方列强的“恩赐”、“惠抚”、“羁縻”,实际上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虚骄无知和怯懦表现。 ☚ 鸦片弛禁论 人满为患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