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全真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全真道

 也称“全真教”。是元朝以来,道教两大派别之一。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道士王重阳在山东宁海(现牟平)的全真庵讲道时创立。该派道士必须入庙出家,不讲究画符。主张“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修道。

全真道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全真道

 创始于金朝中期,极盛于成吉思汗及之后的蒙古汗国时期的道教新派别。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有七大弟子:马钰,号丹阳;谭处端,号长真;丘处机,号长春;刘处玄,号长生;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广宁;孙不二,号清静散人。被人称为“七真”。七真中以丘处机最著名。他曾为蒙古汗廷攻占并统治河北、山东出谋划策,深得成吉思汗的欢心。下诏保护丘处机及其门人,免除道士的差发、赋税。在蒙古统治者的保护之下,全真道势力大增,发展很快。地位远高于佛教、儒学,以至北方在三、四十年内“设教者独全真家”(王恽《秋涧集》卷四十《真常观记》)蒙哥时期,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佛、道两家的辩论,全真道士均惨遭失败,由一门独尊降到佛门之下。1255年和1258年,蒙哥两次下诏焚毁道教伪经,勒令全真道向佛教交还寺产,并将一些全真道士削发为僧。至元十八年(1281)忽必烈又再次下令焚烧道经。全真道的势力和影响被削弱。灭南宋后,全真道在江南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张留孙、吴全节为首的正一道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使全真道又降至正一道之下。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道教部 > 教派、人物(附) > 全真道
全真道  quánzhēndào

道教教派之一。其教義主要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爲宗旨,故名。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喆)創立,主張道、釋、儒三教合一,曾立三教七寳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等。其立教主張清修煉養,精研藥物,調和精氣,脱落心地,超離凡世,故其規戒不茹葷腥、不娶妻室,道徒須出家修行。後世推王玄甫(東華帝君,少陽)爲始祖,繼之以鍾離權(正陽)、吕洞賓(純陽)、劉海蟾(操)、王喆(重陽),是爲五祖。重陽門下馬鈺(丹陽)、譚處端(長真)、劉處玄(長生)、邱處機(長春)、王處一(玉陽)、郝大通(廣寧)、孫不二(清净)爲七真,分創遇仙、南無、隨山、龍門、嵛山、華山、清淨七派。其中邱處機曾被元太祖賜號神仙,故全真龍門派最盛,累代不衰。自全真道興,道教即出現北宗與南宗兩系,北宗即王重陽一系。南宗由宋代張伯端(紫陽)於神宗熙寧間創立,紫陽以《陰符經》、《道德經》爲祖經,據《参同契》撰《悟真篇》,與重陽一樣,皆主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煉,同爲道教丹鼎清修一派,唯重陽主先修性後修命,紫陽倡先命後性,且傳教地區不同,故分南北二宗。紫陽傳石杏林(泰)、泰傳薛道光(式)、式傳陳泥丸(楠)、楠授白瓊琯(玉蟾),是爲南宗五祖,白玉蟾爲宋寧宗間著名道士,取佛教禪宗思想及宋儒理學思想入道,正式形成南宗教旨。入元,南北兩宗合流。全真道與正一道同爲元以後兩大教派,明清以後漸衰。參閲李養正《道教概説》。

全真道

亦称“全真教”、“全真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别之一。金大定7年(1167),王重阳创于宁海(今山东牟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又因重阳创教时自题庵名“全真”,故名。其门徒有马钰、孙不二、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广通等,后称“北七真”。该派杂糅儒、释、道三教思想,注重“全性保真”和“性命双修”的道德性命之学。认为人生来皆具“性命之真”,“性命之道”即是“全真”,即是达到精、气、神三者的统一。要保全“性命之真”,就必须出家修行。其修行之道,“以无为为本,以清净为宗”(刘愚之《重阳教化集序》),“绝名弃利”、“忘情去欲”,“内而修己”、“外而济世”,最终达到“返璞归真”的神仙境界。后分为南宗和北宗。王重阳之徒马丹阳、丘处机等七人称“北七真”,该宗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入道者须出家乞食。立教五十多年后广泛传播,盛极一时。南宗创始人为天台山张伯端,该宗亦不尚符箓、烧炼,但主张不必出家乞食。元以后与南宗合流,至明清尚有发展。主要典籍有:《磻溪集》、《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等。

全真道

017 全真道

元代以后道教两大宗派之一。亦称全真教、全真派、金莲正宗。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于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全真庵,因以为名。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规定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和《孝经》为道徒必修经典。修行专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反对黄白之术,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道士出家,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经弟子丘处机的推动而进入全盛时期。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因以广泛传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 净明道   正一道 ☛
全真道

全真道

道教流派。亦称“全真派”、“全真道”,为金世宗大定七年 (1167年) 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 (今牟平) 全真庵。其教义主要以 “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 为宗旨,故名。奉 《重阳立教十五论》,即认为凡出家者皆先须投庵,使身有依而心安,气神和畅;然后云游访师;并且精研药物,活人性命;剪除念想,以求定心;脱离心地,超离凡世。规戒甚严,不娶妻室,不饮荤腥,绝世欲,念心性。不尚符箓,不事烧炼,而与正一道有所不同,至元朝成为一大流派。后来有南北二宗之分,数十年后又合流,至清时衰落。

☚ 正一道   紫阳派 ☛

全真道

又称“全真教”、“全真派”。元以后道教两大派别之一。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创于山东宁海(今牟平)。受佛教禅宗心性学说影响,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劝人诵读《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徒众马丹阳、丘处机等7人后称“北七真”,分创7派。丘处机曾受成吉思汗召见,受赐金虎符,掌管天下道事,使全真道达到全盛时期。元以后与张伯端所创内丹派“南宗”合流,至明清逐渐衰落。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入道者须出家素食。

全真道

全真道

道教宗派,又称全真教,全真派。王重阳创于金世宗大定七年 (1167),该派认为三教同源,主张三教合一,把《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作为主要经典; 在修持方面重清修,不尚符箓斋醮与黄白之术; 在教规上规定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须出家住丛林。全真派支派较多,主要有依托纯阳帝君吕洞宾的纯阳派,重阳祖师开创的重阳派,属于北七真创立的有丘处机 (1148-1227) 的龙门派,刘处玄的随山派,王处一的嵛山派,谭处端的南无派,马钰的遇山派,郝大通的华山派,孙不二的清静派等。金元时著名道士很多,其中以王重阳弟子丘处机声名最为显赫,他的龙门派也最为盛行。早于王重阳的浙江天台山道士张伯端(紫阳) 开南宗一派,当时尚未有全真之名,因为南北派都重清修炼养,故后人分南北宗以相区别,元以后合流,至明清逐渐衰落。《金莲正宗记》称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该教五祖师。元中叶陈致虚撰《上阳金丹大要列仙志》,称刘海蟾传王重阳和黄凝阳二人,王传马丹阳等北七真,是为北宗;黄传张伯端,张的传人系南宗。

☚ 多神教   伍遵契 ☛
全真道

全真道

亦称全真教、全真派、全莲正宗,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的两大宗派。金世宗大定7年(1167年)、由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今牟平)全真庵。认为“识心见性”即是全真,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仿效佛教禅宗,主张“识心见性”,建立丛林制度。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元代大力扶植道教,成吉思汗曾召见王重阳弟子丘处机,赐予“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全真教乃广泛传布,盛及一时。明清后,逐渐衰落。全真教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其道士须出家。

☚ 华不注山   刘处玄 ☛
全真道

全真道

亦称“全真教”、“全真派”、“金莲正宗”。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教派。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全真庵讲道时所创立。主张道、释(佛)、儒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载:“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13世纪初,王重阳弟子丘处机被元太祖召见,赐号“神仙”,尊称国师,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在元代盛极一时,其间到处建立道观。王重阳去世后,其七大弟子分别创立7个支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该教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其道士须出家,住于丛林,不娶妻室,不茹荤腥等。

☚ 伊斯兰教世界联盟   创世说 ☛
000051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10:22